为了避免惹人怀疑,十人还打算分开行动。
各自换回自己的衣裳,分了两路打算跑出宫去。
自然,这两拨人只有一个人能拿其头颅,所以另外一拨人中选择割了少主的耳朵拿着。
此时,少主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人了,而只是金银财宝,分赃的赃款而已!
出了殿门,两拨人分头行动。
可十人尚未出宫,就见到眼前一片火海滔滔,乌黑的下半夜里“杀”声震天!
第105章
直到逃出殿外后, 他们方才知道这座城内想要杀死少主的人不只是十个。
火光不是从城外烧进来的,而是从皇宫内部,四面八方缩圈。
凡是不穿着统一服饰的宫内侍从, 几乎全被砍死。
谋划杀害少主的三兄弟也被一把大锤给锤成了血浆。
等到叛乱军队打进太后跟少主的寝宫时,方才见到了少主被砍去头颅的尸体!
然而没有头颅的尸体, 又如何能确定那是少主的尸体呢?
即便太后在宫内哭得真切。
可起先城外的林茜军队, 却并没有传来丝毫得到了少主人头的消息。
这些叛乱军本来就是打算杀进宫内, 然后投靠林茜的。
早在两军在城门对峙的时候, 林茜手下的军队就已经在城门外高喊了。
若有能交出少主人头者,必定封爵赏赐白银万两。
这话听了,谁人都会忍不住心中一动。
叛乱军集结了百来人, 每人均分都有百两银子,至于那爵位花落谁家, 就要看谁的刀快了。
他们跟宫内十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不过人数更多罢了。
皇城内部守卫其实千人不到, 只要速度够快, 多处制造混乱, 拿下少帝头颅不在话下。
只要少主一死, 城门边守卫的将士们也就没了作战的意义。
林茜的军队到达任何城池都没有大开杀戒的先例, 只杀主要几个将领就算完事。所以比起死战,大部分人肯定更愿意直接投降。
早些不投降是因为忠于少主, 如今少主死,他们也无需为谁卖命了。
将士们打仗这么久, 见过的死人不在少数,人都杀得麻木了。
百姓跟军人都是一心希望战争结束,早日和平的。
只有没打过仗的人才渴望战争。真正身处在战火中的人,是不可能希望打仗的。
更何况, 古时候的战役不过为了满足统治者的一己私欲。
无义之战,没有赢家。
当赵丞相得知消息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少主的人头最终还是在混乱中,被送到了林茜的军营。
林茜在京都有许多事务要处理,她这次并没有亲征到关中,带兵的是秦晴、刘洋、贺翔等人。
在确认是少主的人头后,秦晴在城外着人叫喊,不过一天时间,城门便被打开。
太后死在混乱中,关中的宫殿最终没有守住,还是让人一把火烧了两天。
林茜手下军队努力救火,也还是有大量的建筑被烧毁,硝烟充斥着整座城市。
即便如此,这场战役消耗的生命并不算多,这已经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儿了。
赵丞相安排好了妻儿后路,自己带着一副棺材,披头散发走到门口迎接秦晴等人。
最终,赵丞相被砍头,传首京都。
赵国内部分裂三国的对立,也变成了南北两朝的隔着北河的对峙。
林茜的军队留了一万在关中,另外城池的建设也由新人玩家来负责。
玩家进城直播。毁灭的场景,城中人头堆砌、血液喷洒的场面,也是让一种直播间的观众有种“开了龙眼”的感觉。
自然,人头是打着马赛克的,但并不影响众人知道那些是人头。
当初林茜进入京都时,京都的皇城也是被放了几把火的。
也不知道真是上天庇佑还是如何,当天的京都下了一场很大的雨,火烧只烧了半日,很快京都城内的火势就被控制扑灭了。
古人迷信,这也成为了林茜是天选之子的又一铁证。
而关中的皇宫,直接烧成了废墟。
文明的毁灭是令人苦痛且震撼的,暴力的美学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带着极强的冲击力。
所谓黑云压城,原来是城里燃烧起的浓烟,遮天蔽日。
战胜之后,清理废墟,城市重建,但是林茜对于原有的宫殿并没有太大的修葺。
因为林茜在京都暂住,目前仗没有打完所以还没有定都。
目前的京都在大部分人看来并不适合定都。但是目前哪里合适也说不准,定都是大事,没办法潦草判断。
毕竟赵国的地理跟现实世界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不需要不间断的徭役,那底下的百姓就能有喘息的机会。
林茜没有杀老百姓,军人被杀死也是常事,在这方面,百姓格外的宽容,他们并不痛恨林茜的势力。
他们很容易接纳了林茜的军队,大抵说到底林茜还是赵国人,赵国人自己人当家这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留下百来名现代玩家,负责建设这座城市,在这座城市里从事生产,剩下的两万兵马被拆解分散到各地。
只有部分将领要凯旋回京都,向林茜报告胜利。
胜利的消息一路传递到京都,再由北到南,传到了兴和县。
王巧巧才刚卸了货,肚里一对双胞胎女儿躺在旁边准备好的小床上,她人还在坐月子。
两个孩子有些早产,不过并没多大影响,大夫说她是双胎,没足月孩子身子小些生出来也轻松些,只要后续营养跟得上就没什么问题。
对于两个女儿的到来,王巧巧是十分开心的。
婆婆见到是两个孙女也没有表示不喜,反而她婆婆还宽慰她道:“人到老了方知道,生儿生女其实差别也不大,重要是谁的孝心足。如今女帝当道了,女子更金贵些,说不得将来女子也能科举考试。”
林茜的存在,给天下所有女子做了表率。
如今生儿还是生女都没多少人讨论了,因为一嫌弃妻子生女儿,女子都能有反驳的话。
皇帝也是女儿呢!女儿怎么就轻于男儿了?
每到这个时候,男人就不好反驳了。
其实许多男人比想象中讲道理,只要有个真理压在前面,他们不敢说一个不字。
自然也有些唯我独尊的男子,认为自己如何都是对的。
这其实不分男女,主要是谁被宠坏了都是这幅德行,只不过男子被家里宠坏的概率远远高于女子,所以他们成了“表率”。
或许中华文化中如此强调人要谦虚、谦逊,就是因为让这种被惯坏了的傻根弄怕了。
自然,贺翔的母亲这么说,或许也有怕儿子若出事,儿媳带着两个孙女儿改嫁的因素在。
妇联公开的说过的,丈夫若去世,妇人若自己有经济能力,孩子是肯定可以跟着女人的。
这个规矩出来后自然也遭到过抵制。
但是世上女子,除了失了儿子的婆婆,否则大多都是同意这一规定的。
虽然有许多人抵制这条规定,却也有不少的人群支持这条规定,所以至今尚未改掉这一规定。
况且贺翔跟妻子单独出来住,别说如今贺翔不在家,即便在家,他那恋爱脑也是站妻子这边的。
在贺翔看来,妻子能给他生孩子,他就已经很开心了,哪里还非要求是个儿子?
丈夫都站在妻子这边,婆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婆婆无论喜不喜欢女孩,对于王巧巧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得到丈夫即将归家的消息,王巧巧跟母亲妹妹都很开心。
“姐夫要回来见到这两个孩子,一定高兴坏了!”王莲莲一边逗弄着小孩儿,一边说道,“他如今立下战功,应当赏赐不少吧?”
王巧巧笑笑,脸上有着初为人母的母性,“管他有多少赏赐,又不似当初那么难,就是他没有事儿做,我也养得起他。我只要他平安归来就好。”
看着王巧巧这样幸福,李娟心里实在感动,偷偷到一旁抹了抹泪。
擦过眼泪,又看向王莲莲。
李娟走到床边,对王巧巧说道:“你妹妹的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了,最近县里开了一家女子学堂,许多人家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书,各年龄段的都有,他们要十六岁以下的孩子。
你妹妹就在这个年龄范围内。他们说现在已经有举荐上去的女官,最低要求都是会写字,文凭越高的越好。将来或许会大量要女官,只是还说不准。我想着......”
李娟还在犹豫,就听王巧巧说道:“那很好,送莲莲去读书,将来能抱上铁饭碗就好了。”
又听她问:“娘,那边读书要多少钱?”
李娟道:“分上下两个学期,一年上九个月的课,一学期一两银子,一年就是二两银子,包发课本,笔墨自带。学四书五经跟算数,另外选修一项外语。你说说,上课就上课,倒要修蛮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