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永平帝决定让周鸿境将豫州之事牵扯出来的时候,就知道马修礼不会放过周鸿境。
而周鸿境贪墨一事,于锦鸣也是信的。
楚承熙不是刚刚查出周鸿境漏缴了二十万两白银吗?
周鸿境为官二十余载,那二十万两必然不是他贪墨的全部。
如此贪官,早查晚查,都是要查的。
于锦鸣和苏鹏信审完马修礼,又将他的几个儿子以及马氏族中成年男子,一个一个的全部过了堂。
直到次日午时,才算是将与豫州一案有牵扯的人犯全部审完。
周鸿境一早便被监察司的人请回了刑部大牢。
监察司派出去的人,也已连夜查完了京兆府下辖各县所有的朝廷银库。
又过了一日,监察司有关周鸿境漏缴税银的卷宗,大理寺有关马修礼一案的卷宗都送到了永平帝手中。
“一百六十万两银,十万两金?”
永平帝看着大理寺卷宗上的数字,眼睛都差点瞪圆了。
换算下来,竟有二百六十万两白银之多。
盛安国国库存银最丰的时候,也就只有一百多万两白银。
马修礼手中竟然握着富可敌国的财富。
这还只是他运回京中的,据说藏在荆州那边的与这些相比怕是还要多些。
“监察司查到的是一百九十五万两银,十万两金。”
楚承奕正在看周鸿境一案的卷宗。
“为何多出的三十五万两?”
永平帝问。
大理寺的卷宗上,是马修礼以及共案犯的供述,后面还附有账本。
马修礼自己的供述与账本上的数字,正好对上。
“周鸿境说他只漏缴了二十万两,多出来的他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
楚承奕翻看着卷宗,眉头紧锁。
监察司的审讯还是太过温和,周鸿境说不知道,他们竟然也信。
“不如,将周鸿境也交由大理寺审讯吧。”
楚承奕没等永平帝开口,便提议道。
贪墨三十五万两白银,早已构成朝廷重案,监察司的确是办不了这般重案。
“成,你决定吧。”
永平帝看完马修礼的供述,就被气的胡子乱颤。
一个礼部尚书,竟还有这等敛财之能?平日里还真是小看他了。
这账上还有多笔银子流向不明,而且花出去的银子并不比找到的少。
“梓焕......”
永平帝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但又觉得或许是自己多心了吧。
“无事,你亲自去一趟大理寺,让于家那小子查清楚这账本上的每一笔支出。”
没等楚承奕接话,永平帝就接着道。
“是,儿臣这就去。”
楚承奕放下手中的卷宗,转动轮椅就出了御书房。
永平帝看着楚承奕离开之后,便看向怀中熟睡的楚沁姝。
他心中的怀疑,其实很好验证。
可他又有些不敢面对。
若真如他猜想的那般,那他的儿子岂不是又要少一个了。
永平帝的纠结,楚承奕很清楚,楚沁姝也懂。
但他们俩都给永平帝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他若想揭开真相,那便让他自己揭开。
当然,他若不想揭开真相,楚承奕也会在案情推动中逐步揭开。
想争那个位子,就凭自身能力。
若所有手段都是建立在手足相残,鱼肉百姓的基础上,那便只能排除在争储的行列之外。
......
楚承奕亲自出马,周鸿境很快就被移交到大理寺。
于锦鸣当然知道,马修礼的案子审到这个程度,才只是开始。
而京畿各县的银库出现马修礼的赃银,周鸿境就必然被牵连其中。
所以,监察司的人将周鸿境送过来,他也只能欣然接受。
可他也知道,马修礼要算计周鸿境,账本上早就做过手脚,而那账房不是被马修礼灭口了,就是被送走了。
周鸿境想要自证清白,很难。
当然,周鸿境本身也并不清白。
所以,他很想知道,马修礼与周鸿境二人,还能互相咬出多少朝廷不知道的事。
第237章 心太软
周鸿境被送进大理寺,宁王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此时的宁王,有些心绪不宁。
他今日没去都堂当值,而是散朝后就从勤政殿直接回了宁王府。
之后,就派了心腹去打听消息。
“可打听到了?”
见到毛章回来,宁王有些迫不及待。
“王爷,是马家的案子,说是周大人也参与了马家的事情。”
毛章费了好些银钱,才打听到这个消息。
“嗯?此话怎讲?”
宁王有些疑惑。
周鸿境有没有参与马修礼的事情,他自认为是最清楚的。
难道马修礼背着他与周鸿境做了什么?
他那些个正妃侧妃,庶妃侍妾的娘家,做的事情都有所不同。
他虽未明面上说让他们不要做同类事情,但也明里暗里的提醒过他们多次,难道周鸿境和马修礼都将他的话当了耳旁风?
“京兆府下辖一郡九县的银库里,都是马大人从京郊库房转移过去的赃银,据说是周大人给他开的后门。”
毛章听了这个消息,也有些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