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人家就是来下乡体验生活来了。
姜灵回到知青点跟苏令仪说了买鸭蛋的事儿,苏令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反正话说开了,大家以后不提这事儿了也就行了。
苏令仪他们人虽然多,但是除了苏令仪和高美兰,其他几个男知青条件都一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买一百个鸭蛋。
而姜灵琢磨了一下,鸭蛋黄挺好的,不光能拌米饭吃,还能做蛋黄酥?
唉,不行,烤箱她有,但是没电啊。
算了,先买一百个再说。
等见了谢景梨,姜灵就将二百个鸭蛋的事儿说了。
谢景梨这小丫头嘴巴紧,人也聪明,对姜灵道,“你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
事儿交给了曹桂兰,姜灵又跑了一趟张大娘家换了七八个咸菜疙瘩回来,生怕坏了,除了当天吃的,其他的直接扔空间。
当天中午,姜灵就切了一点肉丝儿,用葱姜蒜辣椒爆锅,炒了一盘子咸菜丝儿,有咸菜丝还得来点煎饼。
于是大下午的又开始搅和面糊,去旁边那家借了一张鏊子开始烙煎饼。
煎饼这东西其实是山东那边常吃的,但是东北好多人都是闯关东来的,所以老祖宗的习惯也改不了,榆树村有好几户都是山东来的,家里也有鏊子。
看着姜灵手指头灵活的烙煎饼,可真是让知青们大开眼界了,“你们苏城没有煎饼吧?”
苏城靠南,更习惯吃米饭。
姜灵却会山东的大煎饼,这就很离谱了。
姜灵将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来,得意道,“那有什么,想当年,我可是我们……”
她赶紧住了嘴,“想当年我练习过啊,你们别忘了,我可是有后妈后爹的人。”
众人了然,这是在家被压榨狠了,怪不得做饭香还会烙煎饼呢。
钟明芳叹气,“你真是太不容易了,当初你后妈进门的时候我都离开了。”
他们不纠结她刚才的话了,姜灵也就松了口气。
为啥会的?上辈子从新北方学厨师的时候人家不教烙煎饼,但她喜欢吃煎饼果子,于是跟着网上的博主学的呗。
煎饼这东西烙好了,只要包好能放很长时间,姜灵又有保鲜的空间储存,自然要趁机多烙一会儿。
一大盆的面糊,烙了足足得三百多张大煎饼。
姜灵拿了一个撕开给苏令仪和钟明芳他们尝尝,“试试,好吃你们也可以试试,也不用非得用纯白面粉,用二合面三合面的,掺上玉米高粱什么的都能行。”
煎饼还得凉透才能叠起来,姜灵迫不及待的从下面拿出来一张,将咸菜卷上,再放上一棵大葱。
哎呦,我去,最近可能吃肉吃多了,现在吃点咸菜她咋觉得那么美味呢。
姜灵一口气吃了三个大煎饼,再回屋喝一杯奶粉,这小日子可真是美滋滋的。
刚准备出门溜达,就看到邮局的小伙子来了。
姜灵随口跟人打招呼,“送信呢,小同志。”
结果小同志直接奔着她这边就来了,“有你们知青点的信。”
刷的掏出好几封来,有两封是苏令仪的,还有一封是她的?
看着熟悉的地址,姜灵迷茫了。
谢景临这是写上瘾了?
第118章 只给她写信了
拿着信回了院子,将苏令仪的递过去,苏令仪看着上头的字迹面露喜色,高美兰道,“肯定是徐开征同志写来的吧?”
一向大方的苏令仪难得羞涩,拿着信就回屋去了。
姜灵的信早就被她揣兜里了,因为她没搞明白谢景临到底什么意思。
回去将门一关,打开信一看,还是熟悉的鸡爪字儿,虽然信封上的字儿能好一点儿,但显然也是努力一笔一划的写出来的结果了。
这次甚至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写完还问他写的怎么样,问她这一次的信有没有进步。
有没有进步姜灵很难说,谢景临没收到她的信是肯定的,她就不信谢景临收到她的信后,还能面不改色的给她写信。
如果真的写了,那估计真的对她有意思了。
部队的信都是要审核的,所以谢景临也不可能写什么过火的话,中规中矩写了书写上的困扰。
姜灵有些头大,难道还要继续回信?
有点特别的感觉,他们非亲非故的整天来回写信,总感觉不对味儿啊。
与此同时,谢景临也的确收到了姜灵的回信,只是把信递给他的政治处的王主任,看他的脸色有些复杂,“谢营长啊……”
谢景临撩了撩眼皮,“有屁就放,非得憋着也不怕憋出毛病来。”
王主任似笑非笑道,“我是觉得你跟这位女同志挺般配的。”
一听这话谢景临挺高兴的,笑道,“是吧,我也这么认为的,我也第一次碰见这么合适我的女同志。”
王主任继续笑,“你俩的字儿挺般配的。”
谢景临:“……”
面露狐疑,打开信,看到上头的字迹,谢景临怀疑姜灵也是用左手写的了,不然一个高中毕业生就写这样的字儿?
如果姜灵在这儿,指不定得反驳他:“啥高中毕业,我明明是大学毕业,就算是博士毕业,这一手鸡爪字儿估计还是这个样。”
但谢景临不这么想,主要他自己还故意用左手写呢。
为了维护姜灵,谢景临哼了一声,“您不懂,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情趣,您老了,不懂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