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会儿纷纷附和,李月红气红了脸,对钱大队长道,“大队长,你看他们,他们欺负人。”
钱大队长回来看着姜灵,“她为什么天真?”
姜灵眨眨眼,认真道,“华国那么大,就像城市与城市之间贫富程度不同,农村也是一样。而且农村如今种地全靠人力,化肥又供应不上,产量也就上不来,秋收后还得交公粮,人口又那么多,不够吃不是很正常的吗?就是在城市里的普通人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饱的。”
她说着看向李月红道,“或许你家里都能吃饱,那是因为你家里条件好,所以不知民间疾苦也是应该的。”
其他人又憋着笑了起来。
钱大队长看了她一眼没多说,而是看向李月红,“你还有意见吗?”
李月红忙摇头,她都怕再说下去,她在城市里能吃饱都得被攻击。
钱大队长点点头,眼神狠厉,“那我有意见也说了,我开头就说了,谁给我惹事儿,我就送谁去农场劳改,这不是吓唬你们玩的。我不管你们在城里是怎么过的,是不是闲着没事儿就去举报这个举报那个,在大队里说说也就算了,敢私自跑去公社或者县里搞这一套,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
说完钱大队长完全不管李月红脸色多难看,有多恐惧,转身走人。
李月红张大嘴巴,不敢置信,她下乡的第一天还没施展抱负就被警告了?
她愤怒,她不平,想找个同盟。
可惜同来的几个知青都被那个叫姜灵的小狐狸精给迷惑了,一个个的围着她夸奖她聪明会怼人。
李月红要气死了。
于会计乐呵呵道,“没事儿,只要大家都不惹事儿,咱们大队长还是很好说话的。就拿回家探家来说,只要好好表现,每年都会批准几个回家过年的。但是搞事儿的……”
他拉长了嗓音,最后呵呵两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知青们都明白了,不过他们也真没打算搞什么事情,又不是十年前搞串联搞革命的时候了,他们那时候还小,现在又过去了,就想老老实实蹲着,找机会回城。
“于会计,您放心,咱们可不是闹事儿的人,您就瞧好吧,咱都是听话的乖小孩。”
姜灵说完,于会计就乐了,“就你这小身板儿,老老实实待着就是不惹事儿了。”
其他人纷纷笑了起来。
姜灵无奈,“没事儿,别看咱现在瘦,早晚有一天会胖的。”
她的话没什么公信力,真要能胖,也不至于十八了还瘦成麻杆儿,真要是个疼闺女的家庭也不能让她过来下乡。
于会计跟钱玉书开了仓库的门,取出粮食,一人分了二十斤玉米面,三十斤地瓜干。然后按照他们的名字一一做了登记,并且嘱咐道,“记得秋收分粮后要平账。”
看着这粗粮,甭管是谁都皱起了眉头。
这时候一男一女俩青年从门口进来了,于会计道,“你们知青点的队长来了,跟着知青队长去知青点儿安顿吧。”
男的看上去三十上下,脸色黝黑,要不是于会计说是知青队长,他们都以为就是个普通农村汉子。
女知青队长看着也不怎么年轻,脸色粗糙,皮肤微黑,与普通妇女不相同的就是还扎着俩辫子,能做知青队长也说明这人没有结婚。
但姜灵莫名就觉得这女知青队长有些面熟。
而此时,女知青队长一眼就看到了姜灵,眼睛一竖,“呵,你是姜灵?”
第34章 我弟弟是最善良的
姜灵愣了一下,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一个人名来:“钟明芳。”
喊出这名字的一瞬间,脑子里飞快的窜出了关于钟明芳有关剧情来。
钟明芳,二十八岁,1966年钟志国夫妻为了支持上山下乡政策,劝服钟明芳下乡支援农村建设。为了父母,也为了弟弟不下乡,钟明芳答应了父母的恳求,毅然决然的填了报名表,却因与未婚夫没能达成共识,两人分道扬镳。
而后钟明芳抛弃个人感情为了大义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事迹,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表扬,成了当年上山下乡宣传时必不可少的模范代表。而后其父母在女儿光环的影响下,官路亨通,得到重用。
钟明芳一走多年,坚守在祖国东北乡下,为建设农村做出了许多的贡献与努力,钟明芳为了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更便利的开展工作,最后与当地青年结为夫妻,一辈子留在了农村。
等到后来男主钟明辉再次见到自己亲姐姐的时候,他还是风度翩翩风华正茂,而他的姐姐却已经白了头,满脸的沧桑。
那时钟明芳只等到了弟弟的一句叹息:如果当年你没有下乡多好……
书中对钟明芳的评价是:生而平凡,却又不甘于平凡,坚守于祖国东北,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姜灵在听到钟明芳父母因为女儿的影响官路亨通时便忍不住搓了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再想想钟明辉对姐姐的叹息,姜灵差点恶心的吐出来。
钟家就是在吸钟明芳的血,牺牲一个,幸福全家。
这特么就是典型的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钟明芳为了家族荣誉在东北把自己累的像条狗,她的家人却在苏城升官发财吃香的喝辣的?
姜灵人很瘦,因为身体不好,也因为有后爹后妈。但钟明芳也很瘦,脸上浮现着不健康的黄色,这也是营养不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