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婶快坐。”
辛安笑着说是她邀请的,“我看妹妹们在家也没什么事,不如跟着我去京城小住,等家中有人到京城来再带回来。”
辛家三婶有什么不明白,定是家里那个不懂事的丫头开的口,笑着说她也愿意让孩子跟着去,“姑娘家见见世面也好,辛悦和辛愉都已经定了亲,再有两年也该出嫁了,见了世面以后做了他人妇也能帮着操持里外。“
“就是会不会太麻烦你?”
“不麻烦,唐家族中也有三位姑娘在府中小住,到了京城可以和她们住一个院子,姑娘家凑在一起说话也热闹。”
辛家三婶说也不必住在侯府,省得唐家人不高兴,“就住辛家的宅子就好,你二叔和二婶带着她们。”
“二叔二婶也要去?”
此事辛安还不知道。
辛夫人这才提及,“你唐家那位二叔想和你爹做生意,,再加上这次募捐后又有两位京城来的客商想要和辛家合作,家里商量了一下便让你二叔二婶去,你虽能帮忙但事也多,剩下几个管事很多事也不能做主,你二叔去将京城将路给铺上,咱们以后就将买卖往京城倾斜。”
“姚家的生意早就在京城开花,好在我们也不算太晚,你二叔二婶去了,你在京城遇到事也有人帮你。”
这是辛家商议的结果,辛安自然没有意见,“辛家那宅子我让人照看着,也做了翻新,去了就能住。”
辛家三婶这才道:“所以我的意思是那几个丫头和你二叔二婶一道去,三婶知道你在侯府能说上话,但回一趟娘家就带几个妹妹回去,总有人会说不好他听的话,你听三婶的。”
辛安顺从的很,“家里人能去京城,我也不用那么想家了。”
几人坐着说了一会儿话周玉檀带着周夫人来了,辛家三婶起身告辞,辛夫人留下陪客,一阵寒暄周夫人将带来的匣子给了辛安,“少夫人的打算周家已经知晓,实在是太过为难你,这些是我们的心意,你收下。”
辛夫人替辛安客气了几句,两位当娘的一番拉扯后辛安才答应收下匣子,“伯母放心就是,还是那句话,辛家和周家是一家,理应相互扶持,我会尽力。”
周夫人一脸欢喜的点头,又道:“你要见到玉儿的两位兄长就告诉他们家里都很好,万一没考中也让他们莫要灰心,在京城找个学院苦读几年也行,回家来也好,万不可有太大负担。”
“天下学子何其多,能取中的又有几人,不可太过强求。”
“伯母真是通透。”
辛夫人笑道:“你和你周伯母多学学,你周伯母读过好多书,很有见识,要不然也不能养出你弟妹这般出色懂礼的姑娘。”
辛安忙起身,福礼道:“请伯母多提点教导。”
“快别多礼,谈不上什么教导,你若有什么疑惑的地方问我就是,咱们无需客气。”
周夫人博学,告诉辛安人万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出去,所谓的走出去不是游山玩水,“有的人即便走过千山万水也只是到此一游,你得让你的眼界和你心胸都走出去,万不能画地为牢,一辈子活在自己画的牢里......”
辛安最开始还颇有兴趣附和,到了后面就不再言语,只用心倾听,回首过往,她重活一回好似也和上辈子没什么区别,要说有不同也只是唐荣和唐陌的不同,因为身份的不同有了不一样的婆媳关系......
不能说她故步自封,是她没有完全从上辈子走出来,是画地为牢了.....
第424章 局势风云变幻
“伯母知道你的委屈,人总回头便是与自己为难,该要一直向前看,向以后看......”
周夫人虽对辛安了解的不算多,但她的事在淮江不是什么秘密,出嫁当天被换了新郎,由侯府的世子夫人成了二少夫人,这是侯府对辛安、对辛家极大的羞辱。
那一阵子辛家人在淮江都抬不起头,走到哪里都被人挖苦嘲笑,被人起哄着说要有血性就将姑娘接回来,再不和侯府往来。
可侯府哪里辛家能轻易得罪的?
还是侯府那位二公子频繁送礼来才逐渐平息了此事。
远在淮江的人都这般,留在侯府的辛安可想而知会多艰难,若非自身并非柔弱之人,又如何能有今日风光回来探亲?
刚刚还在想着画地为牢的辛安顺着周夫人的话又想着自己眼下的处境,有顺眼顺心对她好的丈夫,护着自己婆母,在侯府不敢说如鱼得水,那也是相当自在,外有林窈徐姐姐那样能说到一起的朋友,还有许多面上交好的人家。
娘家人也越来越好,说起来日子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她不应该总想着以前,不应该矫情,毕竟从重生睁眼到现在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一年,她和唐陌有了眼下的局面,其实应该骄傲的。
“伯母一席话让我心中豁然开朗,要多谢伯母不将我当外人。”
周夫人说她手里有几本处事文学方面的书,“人都有和自己过不去的时候,一旦不能和自己和解便容易钻牛角尖,伤人伤己,每当那个时候我就看看书,让自己静下来,书中说的那些道理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领悟,回头我誊写一本给你送来。”
“咱们女子也多看书,懂的道理多了,遇事才不显慌张。”
辛夫人觉得她说的真好,羡慕读了书的人说出来话就是好听,以前不知道这个道理,现在想来她大多时候生气可不就是看不开,和自己过不去?
想到前不久和辛宽吵架那次,笑着问了,“上个月我听到些消息,晚上就发作了我家老爷,吵架吵到一半才发现是我误会了,当时差点没能下得来台,亲家母,要是你,你怎么办?”
她想,读书人应该有很完美的解决办法才是。
周夫人还没说就捏着帕子笑了起来,“这种时候只需要拔高声音翻旧账就可以了,他若敢挺直腰杆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你便坐下掩面倒打一耙,说他吼你,定是有了二心。”
这和读没读过书无关,纯属生活经验。
辛安忍不住笑了起来,辛夫人怔了怔,像是没想到一肚子墨水周夫人也会这样的招数,顿时就觉得亲近了不少,周玉檀也没想到自己的婆母能问出来这样的问题,更没想到自己母亲会这样回答,尴尬中又带着点欢喜,而后默默竖起耳朵学习经验。
等到王氏听到笑声寻来的时候辛夫人拉着她坐下,见她们正在讨论夫妻相处之道,“这可真是相处到老学到老,说起来也极有意思。”
王氏面上笑着,听了她们说的话题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常挂嘴边的就是我就知道,我都明白,你就是这样开口的话,也算是一招鲜吃遍天。”
众人又笑了起来,只有王氏面上笑着心里却在琢磨如何榨干唐纲的价值,如何悄无声息的将人送走。
而此刻的唐纲正在清点这一次淮江之行的所得,将其分成了两份,一份留着自己用,一份准备回京后便差人给唐荣送去,对长子,他始终是惦记着的。
且随着唐荣离开京城的时间越来越久,他以前做的那些事在唐纲眼中就渐渐的淡了,比起长子不在身边,那些事又算得了什么?
至于押送善款回京的唐陌他是半点不担心,只想着唐陌回京只怕要抢功,到时候次子坐大长子又鞭长莫及,他该要如何才能压制住次子的成长。
脑子里想太多,加上最近接连生气,没一会儿就觉得心口堵得慌,呼吸不畅,躺下歇着去了。
又过了半月,淮江慈善捐款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翰林院那些人挥舞笔墨,最后统计出来一共筹得善款八百多万两,和辛宽当初的预计差不多,唐纲也准备启程回京。
这个时候唐陌押送着善款抵达京城,第一时间进宫将善款交给了皇上,单膝跪地抱拳,“末将父子不辱使命,押送善款四百万两白银回京,请皇上过目。”
皇上龙心大悦,“差事办的不错。”
他想要一百万,若是这父子俩真就给他带回来一百万他才会失望,作为帝王,有些事不能说的太清楚,需臣子多体会。
皇帝询问了一番淮江的情形,唐陌没有隐瞒,说淮江地形得天独厚,百姓富足,商户们原本对捐钱没什么热情,得知西北起了战事便纷纷慷慨解囊,“世家门以文家为首,商户们以姚家为首,都说愿助朝廷平了西北战事,换百姓安宁。”
他的话和皇帝那些探子传回来的并无太大差别,皇帝满意的点了头,“西北战事已起,这批银子到了正是时候,你此行辛苦,回去歇息一日,朕会再有差事给你。”
“是,末将告退。”
唐陌前脚刚回府,都还没来得及和唐豫说上话廖直就来了,才一两月不见,唐陌就发现廖直身上的杀伐之气重了不少,两人刚坐下廖直让唐陌换身衣裳就去当值,“最近乱子不少,事情积压太多,吴坤死了。”
“死了?”
唐陌面色额严肃,吴坤和他一样是北衙军副指挥使,“他才三十二岁,身强体壮,怎么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