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一说得并无道理,让小男和小满去读几年书也不是坏事,男人还是要增长点学识和见识的。”
“可是这去私塾的费用可不低。”
“现在家里还能供得上,要不是私塾不让女子去读书,我也想让一一去。”
马迎荷看着闻真一有些遗憾:“一一要是男孩子怕是要比许多人都强。”
“女孩子也挺好的,让她无忧无虑地生活,我想多留一一几年。”闻老太笑着道。
“我也这么想的,不想她那么早出嫁。”
沈寒星把手里的食盒递给了闻真一:“你今天可以不用给我做饭的,我知道你们要去程老爷家吃饭。”
闻真一伸手接过了食盒:“做你一个人的饭可太容易了,你就吃那么一点。”
沈寒星笑了下:“我最近胃口好了一些,吃得比之前多了。”
“真的?”
沈寒星认真地点点头:“真的。”
闻老头和沈秀才坐上了牛车:“沈老哥,我想问问,现在送我们家两个孙子去私塾,一个月的束脩是多少?”
“一个月是六钱银子,就是书本和笔墨纸砚需要你们自己去购买,那些费用就不好说了。要是便宜的算,一个月束脩加上书本这些费用是一两多银子,要是贵点的可能就需要二两银子往上了。”
闻老头低头沉思,按照家里现在的收益倒是足够供两个孩子去私塾。
沈秀才看着他:“你想送小男和小满去私塾?”
闻老头点点头:“是一一想送,就想打听打听私塾现在束脩。”
沈秀才笑着摸摸下巴:“现在的镇上的束脩可比成文读那会贵了一钱银子,附近村子里的私塾倒是便宜不少,大概一个月三钱银子。”
“要送也只会送去镇上的私塾,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到时候还得麻烦你多多照顾了。”
沈秀才笑着摆摆手:“这个你不说,我自己也会上心,只是镇上的私塾可要比村上的私塾贵,你们可得想好了。”
“自然是想好了,镇上的私塾可以学六艺,村里的私塾可学不了。”
沈秀才笑着点头:“这倒是真的,村上的私塾当一个御史就没办法。”
“可不是,所以还是让他们去镇上吧,牛都买了还舍不得缰绳吗?”
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闻真一看着两个笑得很开心的老头:“沈爷爷好像心情很不错。”
“他每次回村心情都会好上很多。”
“今天是沐休吗?”
“明天,今天爷爷没课了,我们就提前回来了。”
“那我明天收摊了去找你。”
沈寒星倒是没做他想:“要学字吗?”
闻真一点点头:“嗯。”
“行,明天我应该都会在家。”
牛车很快就到了村口,闻家的位置靠近村口,沈家的靠近中心一点的位置。
沈家在村口的位置就下了牛车,爷孙两人慢悠悠地往家走去。
闻老太他们回到家,看了看晾晒的被单还没有干,大家干脆就坐在了院子里纳凉。
闻老头看向家里的几人:“我刚刚问过了,现在束脩一个月是六钱银子,书本和笔墨纸砚的费用不算在内。”
闻老太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笔墨纸砚的费用还能算出个大概,只是这书本可就不好算了。”
马迎荷皱着眉:“书本很贵吧!”
“最便宜的书本,可能都要几钱银子,还是抄写不太好的,要是抄写好的可能都要一两以上的银子。”
闻真一长叹了一口气,所以说不管那个时代的人工费都是挺贵的,就没有便宜一说:“再贵不也得读书,这就是知识的价值。”
闻老头他们都看向了闻老太,等着她拍板。
闻老太看向闻真一:“一一,真去吗?”
“去,怎么不去。”
闻老太看她坚持,也就拍了板:“行,那就去。”
闻勇男想了下:“奶奶,要不然小满去吧,我这个年纪在家里帮忙也挺好的。”
“好什么好,你也去,多读几年书,涨涨见识也挺好。”
闻勇男没办法只能答应:“我们可以只买一本书,回来自己抄一本也是一样的。”
“你们那个字迹比老头子我都差远了,不怕抄出来自己都不认啊!”闻老头有些嫌弃地道。
闻勇男面色有些无奈,他们家之前的纸都是省着的,加上那个时候家里确实也没多少钱。
闻真一笑呵呵地道:“哥,以后你多练练,不用担心没有纸,我能赚钱。”
第64章 拜师礼
闻勇男看着闻真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你是妹妹,怎么能让你赚钱来供我们读书?”
“有什么关系,以后我要是没人要,你要养我。”
闻勇男脸上浮现了笑容:“我们家一一才不会没人要,要是真有那一天,我一定养你。”
“我也养。”闻勇满也举起自己的小爪子。
闻老太看着三个孩子,脸上都是笑意,真好!
闻老头打了一个哈欠:“不行,这人老了就容易犯困,我去眯一会。”
“行吧,都去睡会,起来还要准备每天出摊的食材。”
闻成文和马迎荷午休起来就去了镇上,他们要去把订好的羊下水和牛下水拿回来,还要去购买拜师礼的礼物。
闻老头他们去村子里找大家收土豆去了,他们明天还准备增加一个土豆片的生意。
爆米花是他们卖得最好的小吃食,基本上每次带去都不会有卖不完的时候。
现在随着临近夏天,天气越发地炎热了起来。
闻真一正在考虑下午做什么饭菜,能让大家胃口好一点。
羊杂汤和夫妻肺片只是明天卖一天,之后要考虑爽口的菜品了。
闻勇满今天难得没有跑出去玩,在家里陪着她一起发呆。
闻勇男去田地里看看两亩地的庄稼。
“姐,我们以后还会有米饭吃吗?”
闻真一收回了思绪:“怎么这么问?”
“以前家里的良田就只有两亩,收上来的粮食交完赋税都不剩多少了。奶奶他们都把米饭给你吃了,我们都只是吃杂粮。”
闻真一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从她来的那天起,吃的就是米饭,倒是真没关注过:“小满,你知道一亩地的收成是多少吗?”
“三石到四石之间,每年还需要缴纳十五升的赋税。要是租地,还需要给地主家每亩地一石的租子钱。”
闻真一皱了皱眉:“这一行算下来不是两石都不到?”
“嗯,这还是收成好的时候,要是碰到天灾那就是颗粒无收。”
“小满,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是馒头和我说的,馒头家只有两亩地,家里人比我们多,就佃租了几亩地。”
“原来是这样。”
闻真一低着头开始盘算,一个成年人一年最少要吃二百四十斤的大米,也就是二石,一亩地也就刚好够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不租地,收成好的情况下,还能剩余一些拿去卖。
他们家现在看两亩地,七个人的确有些不够,看来还得购买些良田,哪怕是自己不种植,佃租出去也能收上不少。
“姐,你在想什么?”闻勇满看她半天没说话。
“没事,我在想一些其他的事情,放心吧,以后你都会有米饭吃的。”
闻勇满转头看她:“姐,你看我是不是长胖了?”
闻真一看着他,的确比她来的时候胖了不少,还长高了一些:“胖了,还长高了。”
“嘿嘿,我就说我长高了。”
闻勇男去房间里把能用的笔墨纸砚翻找了出来,准备能省一些就省一些。
闻真一看着桌子上的东西,都皱起了眉:“哥,这些东西还能用?”
闻勇男看着已经开叉的毛笔,笔杆上面还有些虫眼,一些发黄的纸张,感觉都有些脆了,生怕轻轻一碰就散架。
已经干裂的墨条,缺口的砚台。
这看上去不是古董,更像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
“要不试试?”
闻真一看他有些不死心:“你可以试试。”
闻勇男还真的算试试:“小满,给我倒点水来。”
小满跑去拿碗盛了一碗水,倒入破口的砚台,水就已经从砚台的一边流了出去。
闻勇男也不在意,把干裂的墨条放在砚台上磨墨,还没磨两下,墨条都已经碎成渣了。
他看了看手里的黑漆漆的颜色,拿起被虫蛀的毛笔,试着蘸墨,结果毛笔“咔嚓”一声直接断成了两截。
三人看向唯一没试过的纸张。
闻真一是不太抱希望了。
果然纸张拿起来的时候,都已经没法用了。
“哥,买新的吧!”
闻勇男看着一桌子的残缺物,也只能无奈的点点头:“只能这样了。”
闻真一也没打算浪费,这破口的砚台正好可以垫下家里不稳的桌角,至于其他的东西,生火都是不错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