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道:“出海太过危险,虽然是宫里的意思,可你去我不放心。”
楚盈根本没理会楚国公,她对严氏道:“船上有不少官员呢,还有海军,安危不用担心。再说了,就算在家中也不一定全然无事,万一就赶上地动呢?”
那旱灾、涝灾……天有不测风云,又不是只说海上出事。
楚盈道:“前些日子还听说,一人走在路上,被掉下来的树枝戳死,所以在家里也不安稳。”
严氏一噎,“……你这叫强词夺理!”
楚盈坐到了严氏身边,
笑着说:“听说外邦有好多宝石,
到时我给您带回来,母亲,这也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楚盈本意并非借楚沂压人,可楚国公却听出了这层意思。
没错,这是皇上和皇后的意思,楚国公听完,板着一张脸一句话不说,皇上和皇后的意思,自然该遵从。
可严氏却说道:“你若不想去,你妹妹自然也不会逼你,还不是你自己也做好了打算。这出海不比去泸南,一年半载都不见得能回来,今年你都二十岁了……”
其他人,不论男女,这个年岁孩子都能跑了,楚盈却要出海,让严氏怎么能接受。
什么功在社稷,这些话严氏不想听,一个女儿家,要对江山社稷有功做什么。甚至她想,若是两年前逼一逼,兴许楚盈嫁了人有了孩子有了牵挂,就不再想这些事了。
楚盈一听,心中警铃大作,本来去不去都成,如今倒好像非去不可了。
一提年岁必然催婚,她才不要嫁人,还好她没嫁人,不然定会说,孩子都有了,还想出海!
好在楚国公说得也没错,她如今翅膀硬了,想去严氏也拦不住。
楚盈笑了笑,“女儿不是也想四处看看,活这一辈子,连海长什么样都没看过就进了棺材岂不可惜。您要是不喜欢宝石,女儿就不给您带了。”
严氏:“……”
驴头不对马嘴。
楚盈笑起是家里的顶梁柱也不为过。
“母亲,我心意已决,您还不如帮我收拾些东西药材。”楚盈拍了拍严氏的肩膀,“过两日我还得跟娘娘细说出海的事,今日有些累了,就先回去了。”
工部船还没造好,省着节外生枝,何时去楚盈并未和严氏说。
其实出海时日大约已经定好了,冬季出发,盛行偏北风,正好离如今还有半年。
抓紧时间赶造航船,能赶得上出海。
次日楚盈给宫中传信,楚沂知道他愿意出海,心里稍安。
然后嘱咐萧秉承,让工部一定要把船队的船给造牢牢的,她二姐姐还在上面呢。
萧秉承道:“你放心就是,一定造牢固了。”
楚国公府的姑娘,似乎是有些不一样。楚瑾一身傲骨,什么都打压不了,楚沂表现得平平,可却极为聪明。
而楚盈虽说离经叛道些,但倘若没有那些规矩和条框,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楚沂道:“看看别的还要准备什么,还有半年,哎,也就还有半年了。”
楚沂心里竟有些紧张,楚盈出海,一年半载都未见得回来。
“护卫一定要多些。”
萧秉承低头看着楚沂,认真道:“你放心,无论如何,都会把你二姐平安带回来。”
——完——
第159章 番外三帝后(一)乌龙
明光二年八月初三,新帝登基将近五个月,朝中似乎将赵王造反的事忘了,朝事也慢慢走向正轨,除了前半年南方一带出现水患之外,其余月份还算太平,不过那会儿朝廷赈灾及时,水患过后又拨了银子修缮水利。
加上工部造船,给西北西南军饷,萧秉承才登基不足五月,国库银子就花了大笔。
好在马上秋收,秋收之后国库会充盈一阵,因为田赋商税会一并收上来。
除了几处藩王封地的税收不充入国库外,其他地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各地藩王萧秉承如今还不打算动,削藩之事必须慎之又慎,既然没有如赵王当初那样手握重兵的,让藩王制地,也是一个办法。
既然说到藩王,就不得不提禹王等人的罪过和惩处。
刑部和大理寺已查明,当初禹王先迎赵王进府,赵王在禹王府待了半日,后来鹿城城守守城一日,是禹王下令撤军。
守城未造成伤亡,禹王、鹿城城守弃城而逃,这才致使赵王进城。
期间还有几次书信往来,酿成大祸,念在及时悔改,遣禹王回封地,罚三年税收。
鹿城城守事出有因,贬官,而西北诸城城守、知州……诸多官员,论情理,赵王护卫百姓,迎赵王进城是为百姓考虑,信仰赵王,可归根结底,还是造反。
一律撤官,更甚者抄家流放。
禹王没得到什么便宜,哪怕回了封地,可鹿城这几年囤的粮食几乎被赵王用干净了。
到头什么都没捞到,还搭进去不少,好在不用削藩,日后还有的是时间。禹王不禁感叹,老好人好做,什么都舍了几十,可墙头草难做,一不小心就要掉脑袋。
就盼着日后天下太平,别再出这等事了。
而奉王等人,在秋收之后也都前往封地就藩,为何秋收之后,一来今年的田赋还能上缴国库,二来,秋收后凉快,不用着急赶路。
萧秉承当初和楚沂匆匆去封地,对奉王等人,起码给收拾行李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