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题材+少女成长结合,这类故事此前我几乎没看过。
虽然这几年多了《魔女》(韩国电影,女主
很厉害,闺蜜很可爱,其他人有点中二)这类女杀手电影,早前多数杀手题材都是男性作家、男性编剧,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基本是客体,不是故事主体(除了《杀死比尔》)。
国外早年有部电影名气非常大、配乐也很经典,《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老少配年龄差过大,男主老太多我不能接受(这里也解释下杜荃的年龄问题,作者没有恋老癖,最多接受10岁差年上,杜荃父亲早逝,也不是走捷径上位,这样的定位要匹配书里的财富和地位,就必须要有积累,和女主的年龄差属实是无奈之举)。韩国电影《大叔》,元彬和金赛纶是类似父女的设定,金赛纶的角色也是受制于原生家庭之痛,元彬外在形象很好,电影里气质阴郁,也很温暖,我很喜欢,有所借鉴。
于是,延用海石组织背景,和经历原生家庭痛楚的女生,设想这样的杀手进入到女主的生活中,给她贫乏痛苦的生活多一点点缀,于是就将杀手改造成了我理想中的男性形象来解救她。
当然,解救是解救不了的,他甚至很难自救,他们是精神层面的双向救赎——因为彼此的存在,就都有了挣扎、奔向更远方的动力。
事实上,我特地没让男主过多干涉女主的母女关系,东亚母女之间关系压抑、复杂,这是余谙自己的课题,我不希望男主,一个完全不懂母女关系的异姓男人来横插一杠,我希望男主从外界给予温暖、肯定、包容和支持,让她坚定自我,顺便让女主通过他这个桥梁,发现,哦嚯,还有另一群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类人……
这很危险,也很刺激。
两个主角,形象反差很大,反差越大,越有张力,整个构思就有一种甜蜜而危险的浪漫感,类似危险的吸血鬼和无知的人类女孩。
这个系列基本是这么个思路,只是我的关注点仍是女本位,男主和海石组织的故事构成底色和框架,提供家庭之外的感情矛盾、权力冲突,故事还是重在呈现女主的感受、体验、欢喜、痛苦和成长。
余谙的家庭内部环境,就是我个人原生家庭的一个缩影,其居住环境的外在,几乎照搬我居住过的一个小区环境——住在五楼,房东夫妻感情很好、人也很好,余谙所住的那栋楼临街,马路很宽,路两边是浓密的香樟树或梧桐树,有暖色的灯光从树叶间洒下来(上海这边的读者应该比较熟悉)。
于是,创作欲、创作思路、创作环境和氛围都具备了。
还有一个前提,东亚家庭母亲对女儿既高要求、又极力打压瞧不上的态度、令人窒息的掌控欲,以及女儿的成长和反抗,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东西,这些东西恰好在创作前,已经基本解决,所以我要写范淑琴余怀德这对前夫妻虐待子女的剧情,写作时我会很沉浸,写完也可以用作者思维及时抽离,不会过多渲染。
我也发现写作,就是把“真实发生”描述出来,才会给到读者真实的代入感。
写作“以为”,特别前一本,只要思考剧情,我周围的环境,哪怕是聒噪的汽车噪音,甚至办公环境,也会迅速淡去,我会发现自己会很快置身在表面温情融融、暗地危机四伏的青城——阴雨的傍晚,街头霓虹闪烁,夜色凄迷,车窗上是斜斜滑下的雨滴,副驾驶座上余谙困倦欲眠,左空问她是不是又熬夜了……我可以迅速融入笔下的世界,有一次我在赶稿时骂了余谙,杜荃自己跳了出来,很凶地阻止我(带着一种上位者与生俱来的威严和对作者这个上帝的无奈)。
最后还差一个,小说语言。
这是一篇类似成长文+霸总甜文的结合。
我研究了几篇受欢迎度较高的言情文后发现,短句更轻快,也更有力,比长句更适合写甜文。我喜欢的网文作家,往往能在长短句之间来回切换,我原先不善用短句,曾经学的长句叙述模式,写这个故事,总有种主角心思很重、活得很苦、故事难以下咽的感觉,这是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的后果,不适合网文的节奏。
既然设定是甜文,就要有甜文的笔法和氛围。
写这个故事,我最大感触就是,甜文有甜文的语言,不同网文类型有不同的文风,有大量阅读基础的读者肯定也有相似感受,我知道得太晚,走了很多弯路。
我还发现,用“讲述”的语言讲故事,会比用“描述”的语言写故事,效果要更好(对我个人比较适用)。
所以,我整个“以为”故事基本是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写的,跟《青峦》的语言差别很大。
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效果(这是框架效应,卖弄一下新学的心理学名词),有些经典言情文,故事其实很简单、很一般,但是作者很善于讲述、文字体验感很好,整体就很引人入胜(我很佩服这类作者,这需要非常好的文笔和驾驭能力,虽然不适合我,但值得学习)。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甜文有个好处,就是不断通过男女主互动,想方设法产生多巴胺,提高读者体验感,让读者高潮。但我原先从未写过甜文,《青峦》也不是甜文,我的初稿给人看过,就一整个矫情、煽情……反正不是温情。
温情要遵从生活的逻辑,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代入,不能单纯靠想象。
单纯的温情也不行,还要起承转合,结构上优化,所以“以为”第一本不少章节,都是3.6K至4K字左右,因为3到4K刚好够写一个小剧情、小冲突。
这块我还要磨炼,如何让整个故事足够吸引人,而不是靠一段完整的剧情吸引(太耗费脑细胞,我很羡慕每章2.5K字以下的作者,太牛了,等以后会写了再分享技巧)。
还有,作者的思想深度和道德层面也要提升,写作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故事,读者阅读后,也是他们的故事,你的故事就要符合受众、符合普世价值,就不能陈旧或超前(这是废话)。而且,你要表达的东西,一定不能1:1呈现,一定要大于现实,有所超越,甚至超越自己本身的水平——有所反思和思考,让读者知道你不是在水文,你的每个新剧情都有意义。
这几个层面优化后,虽然是同一个故事,已经变得可以让更多人接受了。
“以为”的故事,融入了很多个人经历和创伤,但也仅写了一部分,我不想破坏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倾倒太多痛苦,那也不是甜文了,所以余谙和范淑琴的母女羁绊,我没法依照常规写法在一次次冲突中解决,我让范淑琴意外死亡,让女主的姨妈替代范淑琴的角色,与女主达成和解,也算完成了女主和原生家庭伤痛的剥离。
我还很怀疑,对于思想根深蒂固的范淑琴,能否改变自己、与女儿达成和解。我没有这类经验,我看过的所有相关书籍或资料(作家、心理学家、普通网友),写到这类东西,当事人都非常痛苦。我也怀疑,以余谙和范淑琴都很要强的性格,多半是不能和解的,我也不会为了大团圆而强行和解。
作者写东西,最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环境、学习氛围、工作环境、亲戚关系、矛盾纠纷……舒适圈就在身边,把舒适圈写好,就是最有用的创作技巧,没必要寻求突破舒适圈。
跟别的作者聊天时,有人说搞事业难度<感情线<写车,我是恰好相反,我觉得搞事业(“以为”系列的权谋线)限制整体框架,事业线最难搞,每次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事业线,通过“以为”系列的训练,我发现在这三者之间,我可能比较擅长写车。除了做好整体框架,怎样在严尺度监管下写出好车,是我以后的写作中要思考的问题。
“以为”的两个缺憾和教训:
1.写到男主在自己家里下套女主,表面上是伤害、是暴力威胁,实际上并未发生,但请以后不要再这样写。即使文字再好代入感再强过程再动人心魄,让读者误以为突破了“救赎”主题框架、伤害了读者的感情都是失败的。我当时迅速丢了至少十几个书架。
2.续书隔了太久,痛中之痛,日后坚决避免。
言情文不可忽略的主角人设问题:
对于左空,为了写这个角色,我收集了很多资料。实话说,我在现实中没碰到过这样情商高、尊重女生、愿意为了女生委屈自己、长情且专一、也没有明显条件短板的异性(除了职业),倒有些拥有个别优势的,但有不少是装的,表面上谦和有礼,深入了解才发现骨
子里毫无尊重,自大又自卑。
我还发现,被女性长辈娇宠长大的男性,往往自我、幼稚、情商低、不尊重女性,而姐弟家庭,被姐姐揍大的弟弟,反而比较容易尊重女性。兄妹家庭的哥哥,往往也不行,妹妹对于他们是弱势群体,很难正面影响到他们。所以左空就有了个真的爱他、犯了错也会狠狠揍他、本身性格又潇洒豪爽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