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花知道自己婆婆的意思,怕她继续说惹林沐瑶厌烦,便赶紧岔开话题,“瑶丫头,卖柿子卖不了多久,你想好以后咋挣钱了吗?”
林沐瑶实话实说:“我想摆个小吃摊,卖烩菜。”
王春花咋舌:“干小吃摊可是要一手好厨艺呢。”
林沐瑶笑着道:“成不成的先试试,反正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输得起。”
王春花看林沐瑶满脸轻松的样子,心头一动,看她的目光都不一样了,敢闯敢干,如果再有手艺,瑶丫头以后铁定有大出息。
“说的好像你是孤家寡人似的,咱们老林家人可不少。”
她笑着套近乎,“有啥难处,就过来家里说一声,我跟你守卫叔在家闲着呢。”
林沐瑶笑了,“我可不会跟您客气,我还真有事拿不定主意。”
“一人计短,俩人计长,说出来,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王春花催促道。
林沐瑶便把自己为难的事说了,“没钱在城里租房子,又没钱置办小吃车,我真不知道该咋办?”
“租啥房子。”
李萍立刻就回道:“咱们这里离城里也就二十来里的路,你骑车个把小时就到了,怕烩菜冷了,就弄个煤球炉子放城里熟人家,顶多给一个保管费。”
林沐瑶又道:“可我没自行车,城里没熟人,没有煤球炉子,更没有煤球。”
好家伙,要啥没啥,李萍和王春花也是无奈,也对林沐瑶的贫穷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家里自行车现成的,我跟守卫叔平常不大骑,倒是可以借你骑车。”
王春花非常大方地道。
人不能总想着沾光,也得有付出了,别人有好事才会带着你。
李萍紧跟着出主意:“煤球炉子和煤球和没公社就能买,你支书爷爷在城里有熟人,让他去给你找寄放煤球炉子和煤球的地方。”
林沐瑶鼻头酸了酸,感激道:“谢谢李奶奶,谢谢春花婶。”
俩人被搞得有些不好意思,李萍嗔怪道:“就会瞎客气。”
或许俩人帮她有自己的小心思,但也是真帮到了她,林沐瑶领情,以后也会报答。
她的小吃摊生意这么一盘算,比她先前的预算少了一大半,只要她再卖上两天柿子,就能够开张了呢。
衣裳都裁剪好了,王翠花是做活的老手,很快便缝纫好了,“瑶丫头,你穿上新衣裳试试,看合适不,不合适,再改改。”
林沐瑶笑着点了点头,接过新衣裳便穿上了,不大不小非常合身,不枉费她给猫主子做了几年衣裳,练就的手艺。
王春花围着林沐瑶打量,啧啧称赞:“人靠衣裳马靠鞍,这话真不错,瑶丫头新衣裳一上身,整个人都精神了。”
林沐瑶也高兴,谁不喜欢被夸赞呢。
李萍却是长辈的口吻,道:“以后记得多打扮自己。”
林沐瑶笑着点头,如果条件允许,谁不想每天都美美的。
怀揣着好心情回家,在家里头看了看明天要卖的柿子,又数了数自己的钱,明天到城里,顺便把小吃摊要用的材料都给买了。
第11章 认了个哥
第二天,天还没亮,林沐瑶家门便被敲响了,“瑶丫头,开门!”
“唉!”
林沐瑶认命地叹口气,睁开黏黏的眼皮子,穿衣起床去开门,看到王春花推着自行车,好奇地问:“婶子,你咋骑车来了?”
王春花笑着道:“坐公交车一人来回六毛,俩人就一块二,多浪费钱,反正东西不多,骑车也方便。”
想起昨天坐车的糟糕体验,林沐瑶赶紧附和道:“是啊,骑车方便。”
接着又问:“婶子,你吃饭了吗?”
王春花把自行车推进林沐瑶家院子停好,从自己身上的挎包里拿出一白面馒头,两个水煮蛋,递给了林沐瑶,“我婆婆让我给你带的早饭。”
林沐瑶伸手接了过来,笑着道:“我就不客气了。”
王春花给她一个大白眼,“要的就是你不客气。”
又问:“去了涩味的柿子在哪儿,我赶紧装筐子里,放车上绑好,你赶紧洗洗,等你吃了饭,咱们就走。”
“在厨房呢。”
林沐瑶说完就带着王春花往厨房走。
拉开电灯,看着地上能够盛水的盆全部放满了柿子,看着多,但也就百十来斤,王春花忍不住问:“你就摘了这么点儿?”
林沐瑶笑了笑,“摘半筐柿子,休息半个小时,我就跟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地搬回来的。”
王春花看了眼她单薄的小身板,没再继续说,埋头把柿子捞出来放筐子里。
林沐瑶则赶紧去洗漱,接着就着温白开吃白馒头和水煮蛋,等她吃完,王春花也差不多把柿子都捞出来了,她赶紧过去一起干。
一共一百斤柿子,分两个筐子装,用两根扁担串连放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边一个筐,而林沐瑶就坐在自行车的前杠上,感觉怪怪的。
“哎哟!”
路上依旧颠簸,坐车体验依旧糟糕,但唯二的优点就是不花钱,时间灵活。
很快到了县城,比昨天到的要早,正好碰上了工人们上班高峰,整个县城的大路上全是自行车大军,挤挤挨挨的,她头一次见这么多的自行车。
王春花则看着工人们整齐干净的衣裳,白净的脸,羡慕地道:“当工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