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真和她所猜不差,那圣人对人心的把控,可真是令人感到恐惧。
亦安除了来宣读圣人对秦太夫人身后事的加恩,再送这份秘折之外,她还是圣人特使,要和鸿胪寺官员一起,将秦太夫人的丧事办得圆圆满满。
旁人对此倒也见怪不怪,毕竟亦安先前已经主持过永襄郡王妃的丧仪,是有经验的。
然而这一回,要亦安出力的地方却不多,她更多的是在一旁看着,还有照看常宁郡主的胎。
秦阁老对亲娘的丧事无比看重,举丧哭灵都是亲力亲为。看秦阁老那架势,亦安都害怕他跟着太夫人去了。
所以亦安在太夫人灵前致祭后,便去陪着常宁郡主。
常宁郡主的胎儿才两个多月,正是凶险的时候。虽然常宁郡主是孕妇,又是皇家郡主,但太夫人的丧礼也不好全程不露面。恭王倒是派人送了丧仪来,但他又不能替郡主服孝。
有亦安在一旁陪护,常宁郡主无疑轻松不少。对亦安露出一个感激的笑,常宁郡主动作幅度更小了。当然这不是亦安的自作主张,而是圣人开过口的,要她多看着常宁一点儿,毕竟是圣人第一个孙女儿,圣人心里岂能不念?
秦阁老扶灵回乡是肯定的,但常宁郡主却不用跟着回去。一来她是郡主,二来有孕在身,一路颠簸之下,只怕腹中胎儿不保。
对于这个,秦太夫人也早有安排,曾孙秦润言留在京城陪护常宁郡主,儿子秦阁老和孙子秦少卿都回老家守孝。
留下曾孙,既是为看护郡主,也是在向圣人表忠心,示意秦家不会就此抽身。但秦润言本人的能量十分有限,他不像秦阁老那样身居要职,又深得圣人信任。再说仪宾不能参政,恭王看重的也是他祖父秦首辅。秦润言在京城,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前提是他不要掺和进立储里,不然秦太夫人临终前的这一番委屈求全,可就全部化为泡影。
秦润言在灵前守灵,常宁郡主有亦安相陪,便是秦夫人也放下心来,这位一贯是得力的。
秦阁老此时还在为圣人加恩的圣旨难过,难过的是母亲这样保全自己,他却不能开口请圣人收回成命。本朝亦重孝道,子孙后人的前程都在这上面。
不过秦阁老也没打算完全照着圣人的旨意来,到时候在老家怎么行事,那还不是由着他自己来?
打定主意后,秦阁老这才收敛住情绪,又吩咐儿子和长孙在灵前守灵,幼孙也早已与几日前回到京城,这会儿也在灵前。
办完秦太夫人的丧事,秦阁老立刻动身,扶母灵柩回乡。
而在此之前,圣人已经作出了新的人事任命。
次辅白阁老升任首辅,宋阁老递补次辅,户部尚书陈景兴入阁,太傅陆望与刑部吕尚书加大学士衔,入阁议事,拟授阁臣。
这还是圣人第一次在内阁里放这么多位大臣,虽然陆太傅和吕尚书只是拟授,但入阁议事,已是不可多得的殊荣。
此外,工部窦尚书调任户部,原户部左侍郎邓穗代掌工部,暂代尚书之职,右侍郎张蕤升任左侍郎。
之后一连串儿的人事调动,而亦安在其中看到一个熟悉的任命。
沈观潮入京,任大理寺少卿。
“卿回乡后,宜实地考之,若以为合葬不妥,可另择它处,再行安葬。”
——△宗奏疏汇纂纪要
第111章 结亲
崇元四十三年的新年并没有因为秦阁老的离去而有什么变化, 成为首辅的白阁老也并没有大权在握的喜悦,反而愈发惶恐。
东宫储位一日未定,他这个首辅就坐不安稳。文武百官都盯着首辅, 若是行差就错一点儿, 那就是百年的骂名。
守孝的秦阁老还未至滁州,朝野之中就有秦阁老滑头, 只求自保的流言传扬出来。若不是内阁弹压及时, 还不知道秦阁老要被说成是什么样的奸佞小人呢。
今年的宫宴亦安格外精心,不为别的, 平王世子妃大着肚子坐在那里,可不就是个金疙瘩?孕妇本就比旁人更要精心些, 尤其世子妃还是皇家的媳妇,身份本就尊贵。
亦安算着林太医给出的产期,这位在二月里很有可能就会生产。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真是难为世子妃, 怀着身孕还要来参加宫宴。
不得不说,今年的宫宴, 来的宗室格外齐全。
舞阳长公主和儿子儿媳, 临清公主与驸马,圣人三子自不必说,端王、定王也都到场, 就连安王也来了。除了身上有孝的常宁郡主,有些不大在宫宴上露面的老宗室,这一次也都来了。
久病的平王妃也是全套冠服, 面上涂着内务府新进的宫粉,却也难掩病容。
安王的脸色也没比平王妃好到哪里去, 人虽然看着中气十足,但面上的血色到底不足, 一看就是体力活儿干多了。
亦安最近在御前整理出来的,御史弹劾安王的奏疏,无一例外都是指责安王频繁纳妾。最近御史还用上了新词儿,掳掠民女,充肆后宅。
这个八字批语,单看前两个字,罚俸已经是最轻的惩罚了。可奈何安王不是一般的亲王,他只要不是谋反大罪,便是圣人,真想拿他开刀,也得在太·祖皇帝的画像前问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