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两个小的,那都是于朵一手带大的,向着她得很!
前几天就和于承说了,外婆说小姑坏话。
还说了她妈护食,什么都只给舅舅吃或者给舅舅先吃,舅舅吃过了、不吃了才轮到他们。
所以他们都不爱去,也不吃邱家的东西。
她妈就说外孙、外孙女挑嘴。
所以前几天于承都不肯再用自行车载她妈去公交站台了。
吃过饭,嘴一抹就推着车上课去了。
原本他绕一下也是可以从公交站台过的,但人家就是不肯了。
还说要早点去有事。
邱新梅道:“妈,于凌说的微笑服务其实我一早就告诫过你。人家来买东西,花了钱肯定不想再被你挖苦。还有,要卖东西,一个慈眉善目的面相也很重要。相由心生!”
既然邱新梅已经说了她妈了,于凌便也没有再开口。
好歹要给这个嫂子两分面子。
邱老娘被自己女儿说了,心头很是憋屈。
但这个女儿是能挣工资的人,将来自己多半还要靠她。
也只好忍了!
只是回家就跟老头子埋怨,“小梅如今不得了哦,教训我教训得头头是道的。”
邱老爹看她两眼,几十年的枕边人,不会不清楚她什么德行。
再说了,不是太过了,女儿能说她?
“为了什么事?”
邱老娘道:“总归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哼,于承也不靠谱。吃过饭就推着车上课去了,都不肯绕一下送我到公交站台。”
邱老爹道:“一
个肯借咱们400块的女婿,你还在不满意什么?你对他们不满意,那你别去他们那里吃饭。今天卖了多少鸡蛋?”
“一、一百多个。”
邱老爹蹙眉,“是不是比昨天又少了?”
他在家盯着邱勇准时上下班,看样子他还是能做到的。
实则他对邱勇如今的指望就只是安分守己,不闯祸而已。不过是得赶紧给他张罗娶妻生子了。
但要娶儿媳妇,首先得把债还清。
那倒卖鸡蛋的生意就至关重要了。
他听女儿说过,人家于凌一天能卖三百多个呢。
他要去看看,到底什么缘故同一个地方进的货,突然就不好卖了。
老太婆肯定不会和他说真话,他明天自己去悄悄看看。
于朵那边吃过晚饭歇歇又继续看书,将近八点的时候让送货员用三轮车载她和关大爷过去,把钱付了。
关大爷看过表示了满意,于朵就打发人走了。
站在屋里,她拉开了电灯,“判若两处啊。”
其实大姐说只是初步弄了一下。
不过剩下的卫生自己都能搞了,让吴珍空了过来帮着收拾下就是。
关大爷看着现了真面目的家具有些失神。
于朵顺着他的眼神看了看床、书桌、衣柜......
发现这些跟她如今用着的那套,就是他给儿子准备的那套,瞧着应该是一棵树的木料。
她觉得关大爷其实应该挺惦记自己儿子的。
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没法去海峡对岸找寻。
这一晃,就过了30年了。
1947出生的,这会儿该是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啊!
也许已经结婚、生子了。
如今,这边的人过不去,对岸的人也回不来。
吴珍偷偷告诉于朵,关大爷那天在收音机里听到一首诗:诗人余光中写于1972年的《乡愁》,潸然泪下。
第123章 第 123 章 邱勇听说家里的鸡……
邱勇听说家里的鸡蛋生意每况愈下, 也是皱眉不已。
“妈,你到底怎么回事啊?在于凌手上一天能卖300多个蛋,到你那里怎么就变成100多了?这是打了个对折啊。”
邱老娘讪讪地道:“可能、可能是因为我是个老太婆吧。”
对, 就是这个缘故。
她只卖得了一百多个, 于凌能卖三百多个。搞不好换成于朵去, 她还能卖出四百个呢。
邱老爹道:“那你刚接手的时候一天也能卖两百多个的。”
是, 年轻女孩子卖东西,肯定比老太婆吃香。
但一开始那一天两百多个的份额,你也没保住啊。
邱勇感觉很烦躁,“妈,那个生意咱们家花了300块买的啊!”
这家里的钱都是他的,这是花他的钱买的啊。
可如今要是生意再继续萧条下去,到了半年还不上钱,就连仅有的两间屋都有一间得归别人。
他还结个屁的婚啊?
他想了想,“既然年轻姑娘卖鸡蛋, 人家乐意卖。那咱们也去雇个年轻姑娘来卖鸡蛋, 还得长得漂亮些的。”
没准他通过这样一份‘工作’, 就能顺道把婚给结了。
邱勇越想越觉得可行。
如今找不到工作的人可太多了,里头应该不乏长得周正的。
当然, 太漂亮的他也不敢想。
像于朵那样太漂亮了的, 他无权无势守不住。人家也看不上他!
而且,漂亮到一定程度的女的, 其实也不会缺工作了。
漂亮还是可以当通行证用的。
但五官端正、秀美就可以了啊。要不,他先在这个大院里捋捋看谁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