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回答:“对,是一起的。”
记者说想采访一下大家,但村民们并不清楚他们是什么人,都在埋头干自己的活,洪书记给使了个眼色,毛大婶才干巴巴地回答两句。
洪书记恨铁不成钢:“你平时不是挺会说的吗?”
平日里东家长西家短,关键时候掉链子。
葛老三开着叉车经过,“那人家季游小哥,不是说会来采访吗,你又从哪找的记者,靠不靠谱啊。”
毛大婶:“就是啊,书记你这就不厚道了。”
洪书记:……
央视记者笑笑:“没关系,可以叫上他们一起。”
然后找来了游四方。
苏筱宝她们一来,认识的村民都热情洋溢地打招呼,不用多问,大家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说着村子里发生的变化——
他们上次离开以后,半个安和的柠檬都一口气被收购光了;
后面来考察的农业专家、食品厂家更是一波接一波;
洪书记天天去县里做演讲,人都累成哈儿狗了;
村子里天天都有客人,那什么乱七八糟的网红一窝蜂地来,闹得鸡飞狗跳。
苏筱宝坐在毛大婶对面,边上一堆被大叔大婶投喂的果子。
毛大婶兴高采烈地说:“大企业就是不一样哦,一眨眼的工夫,这么大的工厂就建起来了……对了,娃儿,你觉得我穿这身衣服啷个样?俊俏不?”
说着站起来展示身上的工作装。
苏筱宝配合地竖起两个大拇指,用不标准的方言夸赞道:“那当然俊俏噻,不用说大家也能够看出来,嬢嬢你年轻时候绝对是当地一枝花!”
毛大婶笑得直不起腰:“那不敢当,不敢当!”
“我说你一把年纪,老婆娘脸皮好厚哦,人家娃儿说的违心话听不出来吗?”
“蔡老三,就你话多,开你的叉车就是嘛,哪个问你了!”
严武彬蹲到一位奶奶身边,问:“奶奶,您是做什么的呀?”
奶奶比较腼腆,不好意思看镜头,说:“拆袋,就是给柠檬套个纸袋子,虫子就咬不到了。”
“您多大了呀?”
“今年六十七了。”
严武彬又问:“六十七了您做这个,身体吃得消啊?”
“那有啥子吃不消的,我本来都是闲到带孙儿的人了,没想到现在还能给家里挣钱,高兴嘞。”
刘奶奶笑笑:“我们一群老姐妹凑一堆,总比在屋头闲着强嘛。”
这只是岔坪村的小工厂,在安和,将建立起西南一带最庞大的柠檬供应基地。
以后,会有大量的基层岗位空缺,村民只要和企业签了协议,有政府作保,就可以旱涝保收,拿到一份固定的收入。
而这一切变化,仅仅始于严武彬和瓜瓜手里的两个相机。
所有人热情的笑脸和问候都在眼前,毛大婶他们迫切展示着自己的生活,希望镜头记录下来。
有的网红的镜头令人惧怕,但是这群孩子扛着的相机,在岔坪村众人眼里,却是为他们带来新生活的宝物。
央视记者眼睛不禁发热,她默默站在一旁,不去打扰镜头下难得的温情。
作为记者,她去过很多地方,有山村、也有边疆,她见识过贫瘠,也见过绝望。
她深知,对贫困地区来说,再多的捐助都只是杯水车薪。只有精神世界的建立,才能带来蒸蒸日上的希望。
岔坪村,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力量。
而这样的小村落,只要宣传得当,就可以成为一个标杆,进而影响更多的地方。
在苏筱宝等人没有注意的时候,央视摄影师在结尾把镜头聚焦到了他们身上。
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是因为有风的助力。
第96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春晚采访之后,央视记者陈萍又给游四方递上了一封邀请函。
央视推出了一栏新节目,《振兴原野》,邀请五位青年创业者,分享他们参与基层建设的故事。
陈萍觉得,苏筱宝和瓜瓜最为合适,他们正是年轻人中从田野走向城市,再从城市反哺乡村的典型。
商榷之后,节目将于五月份开拍,他们两人代表游四方参加。
除此之外,还有新的合作方找上了门来。
一年一度的龙泉青瓷展览会即将举办,行业协会会长亲自联系他们,请他们拍摄一段宣传片。
时间比较赶,苏筱宝回家以后就开始闭门创作。
但是她俨然成了家乡的名人,每天被苏爷爷提溜出去见人,别说构思创意,脸都要笑僵了。
那天苏爷爷特别高兴地告诉她:“你水田爷说,要给你在族谱里单开一页,你以后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都给你记下来!”
苏筱宝:“恁麻烦哦,还是把我从族谱上删掉吧。”
苏爷爷佯装生气:“说的什么傻话!”
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一般人哪有这个殊荣!
“族谱嘛,又不是户口本。阳阳有在上面吗?”苏筱宝馒头就咸菜,吃得嘎嘎香。
当然没有。
苏爷爷动了动嘴,没说女孩儿不能上族谱这种话。
能不能上的,规则不都已经打破了吗?
苏筱宝刚考上省状元,老村长苏水田,也就是苏常德他爸,就迫不及待地把苏筱宝加到了族谱上——排列甚至是她这一辈的第一人。
和苏筱宝同辈份的,有的都已经三四十了,硬是被老村长大笔一勾,走你!
去后边儿吧你们!
苏筱宝端起碗又慢悠悠喝了一口粥,“跟那几个笨蛋在一个族谱上……我还嫌拉低我身份呢。”
就村西头那几家的男孩儿,打小考试没超过五十分,十一二岁了还甩着大鼻涕,就他们?名字还跟她写一张纸上?
登月碰瓷了好吧!
苏筱宝才不稀罕。
而且其实她从小根本就不知道苏家庄还有族谱这回事,从来没听说过。
也不知道这个族谱的真实性靠不靠谱。
阳阳好奇:“姐姐,什么是族谱?”
苏筱宝想了想:“就是名单,苏家庄的人名都在上面。”
阳阳不高兴:“那为什么伯伯说族谱上没有我?”
苏筱宝笑了,勾了下她的小下巴。
“阳阳也想上族谱呀?可不是一定要在名单上才是好事啊。”
“监狱的犯人,只要在枪毙名单上,就会被biubiubiu!阳阳觉得这个名单好吗?”
阳阳一激灵,连忙摇头。
苏筱宝说:“对呀,名单有好有坏,有光荣榜也有警示栏,阳阳的名字以后要出现在好的名单上,这个族谱嘛……上面写的都是一些爱流鼻涕的小胖子。”
阳阳露出嫌弃的表情,摸了摸自己漂亮的小裙子,“那……我不想跟他们写一块儿。”
苏筱宝科普:“其实呢,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本地方志,记录了本地有名的人和事迹,阳阳以后加油,做一个对家乡有贡献的人,就可以被写进地方志里了。”
阳阳抬头天真地问:“我可以像姐姐一样,上电视吗?”
“上电视算什么,如果再努力一点,有更大的成就,还会被写进教科书里呢!”
“他们的族谱没人会看,但是阳阳要是被写进历史书里,哇——那以后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会知道苏曜炀的大名!”
阳阳眼里迸发出灿烂的期待,听着姐姐的描述,一脸憧憬和傻笑。
苏筱宝趁机问:“所以阳阳想不想去更大的城市上学?”
“想!”
赵春阳叹口气,“你们真要搬省会去?”
杨爱芸:“搬!筱宝能有今天,是她聪明,读书又勤奋,阳阳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有她姐姐这样的脑子,能是最好,不能我们得把路给她铺好了。”
赵春阳摆摆手:“你这就是瞎操心!人阳阳看着就聪明。”
杨爱芸笑了笑,也知道自己有点杞人忧天,可是总希望能让她们以后再轻松一些。
越是去过了大城市,杨爱芸越认识到教育的差距有多大。
阳阳再聪明,在这个小县城里教出来,和在大城市的国际幼儿园里教出来,还是不一样的。
她有时候会想,要是自己这个当妈的再给力点儿,筱宝是不是都会在全世界最好的学校读书了?
虽然孩子已经够优秀了,但是杨爱芸还是时不时会感到怅惘。
这种感觉是有了阳阳以后越发明显的。
两个孩子从小的物质条件差距太大,阳阳出生以后,不说含着金汤匙吧,但也算过得跟小公主似的,但她姐姐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过的那几年,头发都是油得打绺的,大一点又出去寄宿,每次回家吃个饭狼吞虎咽,恨不得什么都往嘴里塞。
这些差异不能完全归结给时间,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是根源。
这些心事,杨爱芸没跟别人说过。
对外她都是开玩笑:“可能我就是那种不知道知足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