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本来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却因为庄裕蠢,没看清唐时锦的为人,而功亏一篑,他不是不遗憾的,所以这次来京城,是志在必得!也所以,定要细细筹划。
他不急。
就在这时,伺候的小厮跑了进来,连声道:“庄爷!庄爷!”
庄貊不易察觉的皱了一下眉。
他们租了这间院子,又特意雇了几个粗使下人,一个个毛毛躁躁,但好在都是本地人,人头熟,给点钱就很殷勤,打听消息就得用这样的人。
毛躁的小厮/缉事厂差役……对,就是我!我们就是这么毛躁!才不是故意拿茶泼他,更没有故意扬他一身土!!
庄貊和颜悦色的道:“什么事儿,慢慢说。”
小厮道:“庄爷不是想知道庆王爷的消息吗?小的兄弟的主子的师侄……”他故意含混而过,庄貊也完全不在意,“他说了,说庆王爷今儿叫桃六郎写了一个什么东西,说是要找文人办个什么事儿,十分要紧又十分着急……”
庄貊当时就放下了茶碗:“是什么事?”
“不知道啊!”小厮道:“小的不识字,听不懂这湿的干的,只听说十分要紧,因为这会桃六郎在帮王爷写商道没空,所以才召旁的文人来写的……我听人家说,这可是个好机会,因为王爷以前只用桃六郎,可是王爷的事儿这么多,桃六郎一人怎够,但凡能写的合她心意,以后就又是一个桃六郎了!为官做宰不在话下!”
这还用他说!?庄貊都急了:“到底写什么啊!”
小厮茫然道:“不知道。”
庄貊气的吸了吸气:“那要去何处打听?”
小厮道:“这个……这个小的还真知道。”他嘿嘿笑着看他。
庄貊心中鄙夷,却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徒弟,徒弟立刻递了一个小元宝过来,小厮笑嘻嘻的接下,一边才道:“唐家书楼啊!听说王爷的师侄,桃六郎的弟子元阆仙已经去了!正与文人叙谈呢!”
庄貊无语的道:“你怎不早说!”
小厮道:“庄爷莫急,小的兄弟在唐家书楼斜对面的酒楼当差,小的可以跑着去订个座儿!到时候肯定有人会说起的!”
庄貊道:“那还不快去!!”
小厮又笑嘻嘻的打量他。
真是钻进钱眼里去了!
庄貊简直服了,他徒弟估计也烦了,直接给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
小厮笑嘻嘻的跑了出来,跟旁边的兄弟打了个眼色。
这才叫公私两不误!
这些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久不出山,都不知道银子是干嘛的了,出手大方的要命,这种银子是不用交公的,拿多少都是他们自己分,不瞅准一切机会多要的才是傻子。
不一会儿,庄貊等人便急匆匆出来了。
第932章 指哪儿打哪儿
他们很快就赶到了唐家书楼。
所谓的唐家书楼,其实就是被元盛帝御笔亲提“琳琅阁”的书楼,但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唐字越来越值钱?或者因为唐家的生意五花八门叫着方便?
所以老京城人就是习惯叫唐家书楼。
人还真不少,据说元阆仙原本只是奉唐时锦之命,过来把桃六郎写的告示放在书楼一份,然后被人追着问,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拿了笔来抄录,所以就耽搁住了。
庄貊等人一到,小厮就小跑着把文章送了上来。
庄貊倒是有些满意,觉得这小厮虽贪财,却着实有用。
几人就要了一间雅座,然后传着看了看。
其实说是告示,也没有那么正式,这相当于一篇告文人书。
先是感叹了一番建盏工艺当年的辉煌和没落,又感叹了工艺的绝妙,如今却几成断烧,庆王爷心痛不已,故伸手援助,如今初见成效,闽州将于X月X日举办建盏大比,号召文人前去观摩,为其写诗立传,财政阁做建盏的时候,会将其诗文一并收录,足可传世等等。
言简意赅,没有什么花哨。
庄貊暗暗点头,低声跟余人道:“我等的机会来了!”
来的人都是对仕途有想法的人,各自心领神会的点头,有人道:“这文书就是桃六郎写的?也……”他压低声音,隐约自傲:“也不过如此!”
庄貊道:“噤声!小心隔墙有耳!”
心下却也颇以为然,随手将那张纸掷在桌上,喃喃自语的道:“建盏……”
有人道:“闽州离此天遥地远,要赶着动身了!”
庄貊点了点头:“好事从来多磨,这一趟,看来是免不了了!”
几个人正在商议,就听外头茶博士极为殷勤的声音:“大人这边请!这边请……”
然后他推开了隔壁的门:“元大人请勿见怪,今儿的人实在太多,只有这间还空着。”
“无妨,”一个温文尔雅的声音道:“一壶东山茶,随意来几样点心。”
茶博士应声去了。
庄貊一听这个元字,就留上了心,立刻就叫那小厮去打听,小厮不一会儿就回来了,附耳道:“正是元阆仙元大人!跟他一起的是财政阁的官员!”
庄貊点了点头。
几人便不由自主的留意隔壁的动静。
这种茶楼,大多是屏风相隔,就算有屋子也不是石墙,而是竹或木墙,喝的是一个意境,所以都是不怎么隔音的,能清楚的听到那边说笑交谈,聊了一些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