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予焕微微颔首,道:“快让千岁爷进来,千万不要冻着。”
京城的天气本就寒冷,朱祁镇一进门,带进来一阵寒风,韩桂兰见状急忙从旁边拾起披风给朱予焕披上。
朱祁镇接过朱予焕宫人递来的手炉,有些急切地说道:“姐姐,爹说过让我做个好皇帝!”
朱予焕伸手摸了摸他微凉的耳廓,这才对王振道:“怎么不拦着千岁爷?明日一早还有丧仪,若是休息不好患了风寒怎么办?”
不等王振说话,朱祁镇已经抢白道:“是我要来见姐姐,姐姐最疼爱我,这次肯定也能帮得上我。”
朱予焕有些好笑,道:“什么帮得上帮不上的?怎么了?”
朱祁镇立刻将王振和自己说起登基的事情竹筒倒豆子一般讲了出来,这才拽着朱予焕的袖口,道:“姐姐,我是太子,不就是应该做皇帝吗?为什么他们都说奶奶要立襄王做太子?”
朱予焕瞥了王振一眼,见他心虚低头,这才垂首看向朱祁镇,轻轻地拍了拍他的后背,宽慰道:“相信姐姐,这皇位非你莫属。若其他人敢有什么小心思,姐姐帮你除掉他。”
这句话一下说进了朱祁镇的心坎里,他立刻抓紧朱予焕的手,道:“我就知道姐姐肯定站在我这边!谁要是敢对我和姐姐不敬,我也要像爹爹那样,把他们关进大牢里!”
朱予焕微微一笑,将桌上的纸拿给朱祁镇,道:“你看这个。”
朱祁镇接过纸,他现在已经能够顺畅地读完文章,但还是有些不解其意,他困惑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些信笺,也没有回复过他们……”
旁边的王振也跟着看完了全文,自然明白这是一篇代表大臣、军士、百姓、耆老劝皇太子继位的文章。
三请三辞,字字珠玑,可谓是情真意切,一句“皇太子殿下始在幼冲,仁德贤明播行天下,亲学敏行昭著四海”证明了朱祁镇的能力,又以“天下臣民不可一日无主,祖宗神器不可一日暂虚”,劝说皇太子登基,几篇文章下来,好似从未有外界流言,天下万民都期盼着朱祁镇荣登大宝。
王振顿时明白了顺德公主的意思,这是要证明皇太子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要张太后将这几封信笺布告天下,顺水推舟,一切谣言自然烟消云散。
朱予焕并不向朱祁镇解释,只是道:“明日丧仪后给奶奶请安的时候,你将这个交给奶奶,奶奶自有对策,到时候你就明白这些究竟是何用处。”
刚才朱予焕的那一番话于朱祁镇而言,可谓是一根“定海神针”。
是以朱祁镇用力地点点头,道:“我记住了。”
第86章 大忠臣
和朱予焕料想的一样,张太后在得知消息之后,就让人去给襄王朱瞻墡送信,让他尽快亲自上书表示忠诚。
张太后自然明白儿子要比孙子更加亲近,但自己的幼子的个性,张太后比谁都要清楚。
当权者最忌讳的就是喜怒形于色,让人轻易看出他的想法。襄王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自己也没那个心思当皇帝。
若非皇太子年纪太小,外面也不会有这样的谣言。
而且如今这件事非常尴尬,张太后不希望未来的皇帝和自己仅剩的两个儿子生了嫌隙,但是她主动下场指不定又要有什么风言风语传出来。
待到丧仪结束,张太后将顾命大臣们留下,原本是打算询问这五人应该如何处置,却见太子朱祁镇也到了门口,身后还跟着王振。
张太后面色严肃,对王振道:“太子怎么来了?丧仪事务繁重,若是累倒了,你该当何罪?”
太子虽然还未曾登上皇位,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若是当着大臣们的面训斥,不仅让皇帝下不来台,也不利于祖孙感情的稳固。
更何况下面伺候的宫人有照顾好太子的职责,要训斥当然是先训斥王振。
王振急忙请罪,朱祁镇已经利落地开口道:“奶奶,我有东西要交给你。”
张太后见他神情坚定,似乎对某件事胸有成竹,这才亲自接过朱祁镇的那几张因为放在袖内而有些皱皱巴巴的纸。
朱予焕曾经为张太后抄写经文,张太后自然是一眼就认出了她的字。在看过内容之后,张太后的眉头微微舒展,她抬眼看向顾命大臣们,道:“你们瞧瞧,这文章可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五人都是面面相觑,待到女官将张太后手中的文章送到五人面前,内阁首辅杨士奇亲自接过。
其实他们不是不知道皇太子继位是最好的结果,但摸不准张太后的心思。且朱祁镇确实是个小孩子,若是将来一不小心夭折,还要再重新培养另一个皇帝,这不是耽搁天下百姓吗?
只是张太后在皇室德高望重,她若是不开口,外臣更不好说什么了,尤其是他们五个都处于顾命大臣这个深受先皇信任、又是同僚们眼中钉的位置上。
他们五个年纪都不小了,又都已位极人臣,平稳落地才是最好的结局。
五人读完后都不由一愣,还是杨士奇率先开口道:“皇太子殿下果真有武王之智,如此一来,殿下践祚愈发名正言顺。”他虽然觉得这字有些熟悉,但一时间说不出究竟是谁写的,总之夸就完事了。
杨溥倒是第一时间发觉那是顺德公主的字迹,恐怕她是从胡皇后那里得知了外面的传言,所以才为皇太子出谋划策。
而皇太子也对顺德公主颇为信任,按照他还未出阁读书的学习进度来看,皇太子大概是还没有彻底明白这篇文章的意义,便率先给张太后送了过来。
只是既然他能认出上面的字迹,张太后应该也能认得出来才是。
但张太后全程却一言不发,可见是没打算说出这篇文章的出处,想帮皇太子在他们面前树立形象。
杨溥只思索片刻,便也跟着夸赞道:“这文章浑然天成,以臣民之口劝慰皇太子殿下践祚登基,于平息流言大有益处!”
其他人闻言自然也是恭维夸奖,杨荣和张辅虽然猜测这文章大概不是出自皇太子之手,但既然是皇太子拿出手的,当然应该夸赞,唯一不知情的胡濙倒是真情实感地为皇太子的妙笔文章而高兴,起码证明皇太子并非完全不通政务。
朱祁镇闻言自然喜出望外,骄傲地开口道:“这文章是姐姐特意为我写的,果然有用!”
原本还在夸奖皇太子的四人噤若寒蝉,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杨士奇更是霎时出了一身冷汗,恨不得自己给自己一嘴巴,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竟然还会犯这种错误……
如此一来,刚才那句夸奖岂不是夸在了顺德公主身上?也多亏皇太子年纪还小,大概也不会记在心上。
张太后也未曾想到朱祁镇竟然如此坦诚,只能在心底长叹一声,道:“顺德公主一向忠于皇室社稷,才思敏捷,你们看看这文章是否还需润色。”
她也知道朱予焕写这些也是为了皇太子能够顺利登基,可见她是明白自己的利益始终和皇太子在一起,又见她未曾署名,张太后便知道这也是朱予焕谦虚的示好行为,要怪也只能怪朱祁镇年纪太小,不懂如何为自己揽功揽名。
杨士奇连连称是,同其余四位同僚一起退了出去,还是忍不住暗暗为自己刚才的发言而汗流浃背。
第87章 新上任
果不其然,朱予焕准备的信笺交上去不久,臣民三请、太子三辞,在那之后,张太后更是亲自领着孙子视朝,指着奉天殿表示皇位非朱祁镇莫属,最终结果自然是朱祁镇顺利登基。
正月初十,新任皇帝朱祁镇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明年正月开始,改元正统。
正月还未出,襄王的书信便已经抵达京城,其中满是请罪之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恪守本分,同时强调朱瞻墡作为外藩,对于帝王之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只希望能够在藩王府邸中安守本分。
如此一来,朱祁镇的皇位越发安稳,再无人敢有所置喙。
之后便是朱祁镇一个人的舞台,隔几日就有各式各样的礼仪,需要朱祁镇这个年幼的皇帝亲自上阵,且乾清宫也已经清扫干净,朱祁镇很快便搬了过去,因此朱予焕并不知道那日朱祁镇送去书信的具体情境。
不过张太后的态度有明显的缓和,朱予焕也就明白,那日朱祁镇大抵是透露了文章出自她手的事情。
待到正月二十二日,朝廷彻底定下了朱瞻基的庙号和谥号,简称宣宗章皇帝。
与此同时,一起到来的还有给朱予焕的赏赐,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五表里、纱十五匹、锦三匹、钞两万贯。
这次赏赐是和藩王公主一起,要说特殊,那便是朱予焕是未嫁公主,赏赐数量明显已经和郡王比肩,更不用说其他宗室公主了。加上朱予焕已经公开入道,却依旧能得到如此的赏赐,更显得她格外突出。
不过这次也一样没什么人提出质疑,毕竟张太后和新君都没有说什么,五位顾命大臣更是一言不发,明显是有意为之,如今刚刚改朝换代,大家都摸不清楚新任皇帝的脾气,不过是赏赐而已,没必要因为这种小事而贸然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