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予焕不由莞尔,道:“到底是为了陛下和国家社稷,陛下这般宽容以待,朝臣们必然感激不尽。”
第61章 暗中计
见朱予焕退下,王振这才在朱祁镇身边小心翼翼地开口道:“皇爷,若要让北方边境安定,并非只有调遣大军一条路。”
朱祁镇哦了一声,问道:“说来听听。”
王振毕恭毕敬地说道:“瓦剌侵扰边境无非是为了些物资,诸如布匹粮食等,既然如此,皇爷何不仿照当年先皇封贡互市?如此一来,瓦剌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没必要和边军针锋相对,白白浪费自己的兵力。”
他弄到瓦剌想要的东西不难,麻烦的是怎么将这些东西送到瓦剌的手上,王振自然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来方便自己行事。
像是生怕朱祁镇不相信,王振还不忘补充道:“皇爷应当记得,当初宣庙老爷准许同兀良哈互市,长公主曾经前往辽东一地,后来也时常让手下的商人四处行商,若是互市没有什么好处甜头,长公主又何必上赶着去呢?”
听到王振如此说,朱祁镇沉吟片刻,道:“互市倒也不失为一个法子。”
但王振到底只是个太监,和刘永诚、亦失哈这样的太监更不一样,他净身入宫前不过是个读书人,没有去过边境,只有他的一面之词还不够。
还要多找几个人为王振“作证”,这样也更方便说动那些死脑筋的朝臣,免得这些本就反对和麓川作战的朝臣又开始大肆上书,干预他这个皇帝的决策。
王振见他态度有所松动,接着说道:“皇爷.要是不放心,不如奴婢前去问问长公主的口风?”他见朱祁镇看向自己,立刻道:“奴婢见识浅薄,这些不过是奴婢一人的想法,不会影响皇爷的英明 。”
见他如此识趣,朱祁镇很是满意,道:“也好。”
王振看出朱祁镇此时的心情还算是不错,试探着问道:“前线作战,与京城有一定的距离,只怕这些朝臣不能尽心尽力。”
这话若是在下令武举之前说出,朱祁镇定然不以为意,但王振把握的时机十分巧妙,恰恰是在先前文官们消极应对武举一事之后。
朱祁镇本就对官员们的谨慎保守颇为不满,消极应对的策略更是让朱祁镇记在了心里,对于这些官员的信任早已是大打折扣,如今被王振这么已提醒,朱祁镇更加警惕起来。
“什么意思?”
王振小心翼翼地说道:“王尚书、蒋将军、脱脱孛罗参将虽然忠心为国,可一旦打起仗来,若是后方消极怠工该如何是好?”
这话倒也不无道理,朱祁镇微微眯眼,道:“那依你来看如何化解?”
王振意识到朱祁镇已经开始跟着自己的话头思考,努力压住心中的激动,道:“自然是委派一个身份足以震慑朝臣的人去前线作战。”
朱祁镇挑了挑眉,侧目看向王振,问道:“难不成你要让朕亲自上战场?”
王振怎么也没想到朱祁镇竟然会脱口而出这么一句话,毕竟朱祁镇既未大婚,又没有子嗣,不管亲征哪个地方,一旦出了什么事情,谁来主持大局?
王振先是一愣,随后立刻道:“皇爷龙体为重,亲临战场虽然英勇神武,只怕刀剑无眼……”他余光瞥见朱祁镇面上一闪而过的不快,赶紧转移话题道:“皇爷不如委派顺德长公主监军作战?长公主乃是天潢贵胄,又是皇爷最为信赖之人,长公主上阵,便是代皇爷前去,有这样的人坐镇,又有谁敢有所懈怠?”
他惹不起长公主还躲不起长公主吗?借这个机会让长公主一同跟随大军出征,她不在京中,有利于王振暗箱操作与瓦剌走私的事情,于长公主而言,这也是提升威望的好机会,料想顺德长公主也不会拒绝。
若是再往好的方向想想,战场上明枪暗箭,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不是什么难事,若是长公主出了个一二,和太皇太后一般驾鹤西去,那岂不是更好?
这个人选于朱祁镇而言既有些意外,又并不算出格。
当初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朱予焕就已经亲自前往监军,虽然并未作战,但也颇有名望,当时一同参与作战的人都对长公主赞不绝口,如今再派朱予焕也并不算什么特例。
只是于朱祁镇而言,心中还是不免有些不甘。
这样的风光全被长姐一人夺去,他这个皇帝好似没什么实力,只能依靠手下这几个人一般。
王振察觉到朱祁镇对朱予焕这个人选微妙的抗拒,接着说道:“再过个一年半载,皇爷也到了择选皇后的时候,想必不出两三年,膝下便会有皇子公主,到时候自然不再需要慈惠皇太后和顺德长公主辅政,若是还有异族胆敢冒犯天颜,皇爷大可以亲自率军征讨,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朱祁镇对此不置可否,只是仍旧有些犹豫,道:“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战场上实在危险,大姐姐若是出了个一二……”
先前去镇压起义是内部战乱,而且也没有成什么气候,可这次是去麓川,异族强悍骁勇不说,南北方气候差异极大,若是朱予焕不能适应,只怕他自己要少一个姐姐。
王振宽慰道:“长公主有随军经验,更何况大军征讨麓川,长公主负责监军,何必亲自上场,大可以留在后方坐镇。况且长公主身体康健,骑射俱佳,身体比之猛将也不差,皇爷,皇爷不必担忧。”
朱祁镇只是摆摆手,道:“这件事容朕考虑考虑,你退下吧。”
王振也知道不能急于一时,便不再劝说。
他心中十分清楚,接下来的廷议,这群顽固派的大臣们的表现必然不会让他失望,长公主就是不想走也得走!
第62章 不中用
待到从乾清宫出来,朱予焕缓步走在宫道上,盯着远处延伸的路沉默不语,心中开始思量起麓川的事情。
按照舆图来看,麓川是现代的缅甸一带,朱予焕印象最深的就是瘴气、大象和银珠粉,即便是放在两百年后,当地的环境也严重影响军队作战。在作战有难度的情况下,想要一次性解决麓川的问题,不是短短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少说也要五到六年的时间进行多次交战。
朱予焕辅政这一年以来,对于国库的情况有所了解,支持大军作战问题不大,前提是不要多线作战、两面开花。要和麓川开战,就要尽量让北方风平浪静,否则两边吃紧,再厚的家底也吃不消,但朱祁镇可没那么“听劝”。
偏偏这么巧,如今距离正统十四年也只有八年。
怀恩等跟从朱予焕的宫人得知朱予焕回宫的消息,都在乾清宫侧门外候着,见朱予焕出来,还未迎上来,王振却已经快步追了过来,道:“殿下留步。”
朱予焕回过身看向王振,笑着问道:“可是陛下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让王公公来叮嘱我?”
王振赶忙道:“这自然是没有的……殿下所言句句都是为了皇爷和大明,皇爷自然是将殿下的话深思熟虑……”
朱予焕微微挑眉,似笑非笑地问道:“那就是王公公的私事?”
王振见不远处的宫人都看向自己,面露尴尬之色,道:“这……也不是。”
朱予焕见他扭捏的样子,只是道:“王公公是陛下信重倚赖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言一行都是为陛下着想,想必不会是什么私事。”
王振连连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奴婢也是心中有一法子,想请长公主帮着掌眼,若是于国家有益,那是再好不过。”
朱予焕哦了一声,对王振道:“那为何刚才王公公不当着陛下的面说呢?”
朱予焕突然如此咄咄逼人,王振不免有些尴尬,道:“奴婢目光粗陋短浅,担心自己的法子不入皇爷和殿下的眼。”
朱予焕这才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道:“王公公放心,这些都是我宫中的人,这样的机密要务绝不会外传,要是连我身边的人都胡乱传话,皇宫岂不是成了竹篓,处处透风?”她意味深长地开口道:“所言公,公言之。王公公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吧,否则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可全都是你我的罪过啊。”
王振见她如此说,哪里还会不明白,这位长公主防着这一手呢。
能够做到像朱予焕这样既能参与朝政,还能和皇帝保持亲近关系的人少之又少,谨慎便是这位长公主的绝技。
王振只好开口道:“不瞒殿下,奴婢以为,大军征讨麓川,将重要将领和官员调往西南,如此一来,必然要保证后方安宁,尤其是瓦剌,自从阿岱死后,瓦剌势大,不是其他部族能够轻易牵制的。”
朱予焕在心底冷笑一声,没有说话。
当初和瓦剌联手剿灭阿鲁台部的是朱祁镇和张太皇太后,无非是将此当做一桩功绩,以此来彰显皇帝的威严明智。
经此一役,瓦剌收拢阿鲁台残部,日渐强大,原本在大明面前称得上嚣张的兀良哈三卫也对瓦剌退避三舍。一时间,瓦剌隐隐有一统草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