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镇国公主_黎侯【完结】(378)

  况且他们自己活腻了也就算了,竟然还带着孔家一起!疯了,都疯了!

  第83章 去凤阳

  和孔彦缙想象中的危急局面不同,京城仍旧是一片祥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孔彦缙一来便乖乖入宫拜见皇帝,而皇帝朱予焕也没有丝毫愠怒的表现,反而温和地接待了孔彦缙。

  孔彦缙突然被宣入京城,本以为会是腥风血雨,可如今的场面属实出人意料,让孔彦缙更加摸不清皇帝的心情。

  这到底是要追究还是不要追究?

  孔彦缙心中忐忑不安,但皇帝隔三差五就传他入宫,也只是听他讲孔学。

  皇帝的心意就像悬在孔彦缙头顶上的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下,饶是在孔家的这些年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孔彦缙也有些吃不消。

  “深儿,元儿,这就是衍圣公。”

  朱淑元和朱见深眼巴巴地打量着孔彦缙,眼神中满是好奇。

  这姐弟两个一个五岁,一个四岁,正是好动的年纪,加上如今是在乾清宫,旁边又没有周盈盈看管,两个孩子便立刻围着孔彦缙转圈圈,眼神中满是审视。

  比起看人,这两个孩子的神情更像是在看什么稀罕东西。

  孔彦缙被这两个孩子的目光看得浑身不自在,但也知道如今是在皇宫,一句话都不能乱说。

  “衍圣公是什么?”

  朱予焕有些好笑,道:“就是孔夫子的后人。”

  朱淑元煞有介事地点点头,道:“原来是这样,那衍圣公和皇帝一样,是一个名号呀。”

  孔彦缙被这话吓了一跳,急忙跪了下来,道:“殿下慎言,臣岂敢与陛下相提并论……”

  朱见深盯着孔彦缙看了许久,问道:“娘娘说孔夫子有很多学生继承他的衣钵,可是他们都没有‘衍圣公’的名号,为什么你可以有?难道只是因为你是孔夫子的后代吗?”

  孔彦缙这下更不敢说什么了,反倒是皇帝笑盈盈地说道:“深儿,咱们都是太祖爷的血脉,这才能够继承皇位,衍圣公那自然也是如此了。”

  孔彦缙急忙叩首道:“陛下此言折煞臣了,臣无才无德,不过是仰仗祖先余荫。太祖太宗安定天下,开太平盛世,功在千秋……”

  他小心翼翼地为自己辩解,却能感觉到落在自己脊背上的皇帝视线越发冰冷。

  孔彦缙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朱予焕哼笑一声反问道:“身为衍圣公,岂能无才无德?”

  孔彦缙急忙谢罪道:“臣一时慌乱,口不择言,还望陛下恕罪,臣愿意在国子监讲学,自证清白。”

  朱予焕轻笑一声,语气似乎柔和了几分,但内容却让孔彦缙差点一口气上不来,“去国子监讲学太委屈衍圣公这样的孔夫子后人了,正巧伊庶人还未曾悔改,你去凤阳好好劝说一番,让他明白什么叫做‘君’,劝服之后再回来吧。”

  皇帝并未有发怒的迹象,这话里话外也没有要针对孔彦缙的意思,但作为当事人的孔彦缙一清二楚。

  这哪里是“重用”,分明就是发配流放啊!

  中都凤阳虽然是皇家的老家,但人人都知道凤阳几乎已经荒废,和两京的繁华相比差远了,更不用说太宗朱棣靖难之后,凤阳已经彻底变成了囚禁皇家政治犯的监狱,去哪里给皇家囚犯讲道理,那不就是变相的流放?

  况且孔彦缙若是走了,只能由身体不好的儿子来主持孔家,若是一向和他不对付的族祖孔克昫趁火打劫,那该怎么办?

  孔彦缙还没有来得及辩解和求情,朱予焕已经接着说道:“当初衍圣公让山东的官员送来贺表,里面将朕作为宣宗章皇帝之子继位的正统性解释得一清二楚,可伊庶人却不服管教,言语之间全然不敬祖宗家法,更不敬孔子儒学,朕派去教导的官员也未能驯服其人……”

  说到这里,朱予焕还叹了一口气,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国朝一向礼遇孔家,享一品官员待遇,班列文官之首。永乐八年时,衍圣公年仅十岁,备受族人欺辱,是太宗爷做主让年纪尚轻的你承袭衍圣公一职,都说主少国疑,衍圣公一职何尝不是如此呢?若非太宗爷力排众议,岂有衍圣公今日?”朱予焕俯视着他,似笑非笑地说道:“更不必说皇考在的时候,衍圣公要书,皇考命人前往福建购置,可谓是礼遇备至,怎么也没想到衍圣公竟然如此令人失望……”

  孔彦缙想过很多皇帝可能会采取的打样方式,可他怎么都没想到皇帝选择了最“无耻”的一种,简直就是按着孔彦缙的头让他滚去凤阳。

  但偏偏朱予焕是皇帝,搬出来的还是他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孔彦缙想反对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朱予焕登基他是支持的,但如伊庶人这样面服心不服的大有人在,孔彦缙接下这桩事就是给自己惹麻烦,不接这桩事就是不敬皇室。

  他最爱挂在嘴边的“礼”字,如今反倒成了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即便他能舌战群儒,难道还能光凭一张嘴战胜皇帝不成?。

  孔彦缙咬咬牙,道:“臣遵旨。”

  朱予焕这才露出欣慰的神情,对旁边的姐弟二人道:“待到衍圣公从凤阳回来,让他为你们两个挑选开蒙的讲官,好不好?”

  只是单纯好奇的两个孩子乖巧应声道:“好——”

  孔彦缙闻言也只能在心中安慰自己,皇帝还需要孔家、需要自己为她辩经,应当不会直接对孔家开刀。

  毕竟理学传承多年,岂是一朝一夕便能轰然倒塌的?只要理学还在,孔家就不会倒。

  朱予焕若是知道孔彦缙的想法,必然是会笑出声的。

  第84章 再改制

  既然孔彦缙已经“乖乖领旨”,朱予焕这个皇帝当然也不会小气,立刻大手一挥,让孔彦缙收拾好东西南下凤阳,最好是早日拿出成效。

  至于孔家那边,朱予焕也有安抚,只说是自从御史参奏之后,皇帝深觉国家不能没有理学,让衍圣公先从伊庶人讲起,最好能尽快编撰一本更适合大明现今情况的理学经典著作。

  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脉根基,皆于衍圣公一人之手”。

  帽子一个比一个戴得高,至于孔彦缙能不能做到,那就不是朱予焕要考虑的事情了。

  因为他永远做不到。

  比起这些,朱予焕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可不少。

  军屯的检查已经基本结束,朱予焕核实了多份奏报,处理了一批强占士兵田地的人,又下诏将之前在蓟镇培育的小麦、谷子、黍子等产量有显著提升的种子分发边境各处军屯。

  朱予焕将部分结束枷刑的御史外派到辩经,加设监察的职务,定期轮换,避免串通,让目前还算是“干净”的屯田制度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士兵们在日常的操练和戍守之余耕作,想要做到自给自足是不大可能,但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不要太过依赖当地物资。

  当然,南粮北调这件事还是要继续进行,只是朱予焕借着南洋学堂的风,让在南洋学堂听课的官员同水手等从海上运输资源。

  这件事早在永乐时期就有旧例,运河也常有阻塞,但朝廷不是每次都能及时疏通,因此海上运粮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给剩下的南洋学堂的官员一个“实习机会”,先在在家门口演练一番,免得以后出海没有经验。

  元光三年夏,朱予焕正式下旨招揽吏员,只要通过皇帝设置的考核,便能成为吏员,薪酬超过一般吏员,略低于官员,若是之后的工作有一定成效,还会单独再发奖金。且这部分特殊的吏员的身份可以更改原本的户籍类型,具体情况参考当初跟随朱予焕前往云南后更改户籍类型的工匠。

  只不过此吏员非彼吏员,而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招揽精通各类技艺的人才,甚至连擅长种地的人也可以参与考核入选,并且有皇帝精心准备的岗位。

  天文、地理、水利、器械、道举、农务、算术、畜牧合计七科,每科取二十到三十人,各地可以保举推荐,不限男女,之后将人送到京城统一考核,与原本的务农寺合并成为一个衙门,称之为“科技院”。

  前面这几样虽然有天文、地理、算术这样官府禁止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年也并未完全杜绝,还算不上歪门邪道,只是农务和畜牧这两科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尤其是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

  谁也想不到种地和放牧竟然也算是一种技能。

  朱予焕口中的农务当然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要对农作物习性、耕地杂症、灾害应对都有一定了解。

  大明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种地的人比比皆是,朱予焕的要求当然不会太过简单。

  有了御史们被廷杖的前车之鉴,这次朱予焕面对的压力要小了许多。分科取士古已有之,只是到了宋之后便逐渐简化为进士一科,朱予焕恢复出海都花费了不少力气,想要再开分科取士不能急于一时,只能温水煮青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