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看看还有啥。”
问她要买啥她还真的说不上来,她想把这百货商店变成购物大楼,然后拿着卡进去扫荡,不买到痛快绝不出来。
然而这百货商店里品种有限,数量也有限,乍一想,除了吃的,别的她不需要也不想买啊,真是有钱都花不出去!
等俩人进了百货商店里时,脸都冻僵了。
糖果啥的昨天就没货了,倒是糖角、一口酥这些点心果子还有不少。
用半斤的糕点票买了些果子,又买了几包酸梅粉,别的她也用不着,干脆就把钱省下了。
售货员把包好的糕点递给她时小声说道:“最近来了一批里衣,要是要的话,去最里头左边门口。”
所谓里衣,就是里头穿的内衣。
姜馨玉觍着脸问道:“是不是不要票?”
售货员用看傻子的眼神瞅了她一眼,“要票,但要的少,一尺就能买一身了,可划算。”
对姜馨玉来说,真是一点都不划算,因为她兜里连半尺票都没有。家里的布票全都用了,她婆婆和亲妈都在给她做衣服改衣服。
离了柜台,宋桂芳小声说道:“你要是需要,我这还有几尺的布票,你先拿去用。”
姜馨玉也不矫情,要了两尺的布票。她身上穿的这个都三年了,也不知道料子咋这么好。
那间房子里有一个售货员,还有其它女同志在挑选,门半掩着。
风气保守到姜馨玉服气,就这架势,还以为搞的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呢。
又花了几块钱,把布票全部花净,她心里才舒坦。
宋桂芳挎着篮子不想回去,她婆婆她知道,没事就会数落她。
“我去厂子找他,你自己去车站?”
姜馨玉点点头,百无聊赖的提着东西去车站等陈奕。
从市里到县上的大巴车停在那,车站的工作人员正在上头打扫。
姜馨玉听到别人议论什么“洋柿子酱”,耳朵就竖起来了。
她向旁边坐着的大姐问道:“大姐,啥是洋柿子酱?这车上咋了?”
这大姐说道:“路太滑,去市里的大巴车还没走多远就在半道上出了事故,人都没事,就是有人在上头带了坛子,里头装的都是洋柿子酱,翻了半车,车站的人收拾半小时了。”
大姐继续嘟囔道:“这洋柿子是咋做成酱的?冬天要是有洋柿子吃,炒个鸡蛋做个汤都美着呢…”
姜馨玉张望了一圈,在大巴车东边看到了和人说话的丁长海。
她就知道是他。
不过她家里的番茄酱陈奕早就给丁长海送过去了,咋这会儿还没卖完呢?
丁长海和人说完话,扭头就看到了在这边张望的姜馨玉,他眼睛一亮,抬腿就过来了。
“弟妹,陈奕呢?”
姜馨玉道:“他去火车站买车票了。”
人多,她就没问番茄酱的事,毕竟心虚的慌。
丁长海也知道这儿不是说话的地方,只说道:“等到了公社,你和陈奕去一趟我们家,我有事想和你们商量一下。”
姜馨玉点点头。
左等右等,车快要出发前陈奕才赶回来,面对姜馨玉询问的眼神,他摇了摇头。
姜馨玉说道:“没事,等咱们出发那天再说。”
坐在后座的丁长海往前探着身子问道:“你俩打的啥哑迷?是没买到车票?”
姜馨玉摇头,“我们想换卧铺票。”
丁长海用气声说道:“你们该来找我啊,买的哪天的票,我去找我舅帮忙问问,看能不能给你们换。”
这还真是意外之喜了。
学校是让二月底之前到校,陈奕想提前去几天,就买了十八号的票。
三人说着话,车子很快到了公社,二人跟着丁长海去了他家。
丁长海媳妇赵英把装着瓜子花生和糖的盘子拿出来招待俩人,又给倒了热水。
“你们咋一块回来了?看弟妹这脸都冻青了,赶紧抱着茶杠子暖和暖和。”
丁长海摆摆头,“你去院子里看着,我和她俩说点事。”
赵英听话的出去了,还把门也带上了。
陈奕诧异,“什么事还用关上门说?”
丁长海一屁股坐在俩人对面,“你之前送过来的洋柿子酱我是把着量出的,想着过年能卖上价钱,但这东西在县里太好卖了,今天我抱去的是最后一坛子,结果坛子碎了。”
姜馨玉在想,难不成是让俩人把这一坛子的钱退给他?可和丁长海打交道时间不短了,这人仗义的很。
“是这样的,今天坐车上的有一个市里罐头食品厂的主任,他问我这东西咋做的,如果他们厂子能做的话,也能给他们厂子增加食品种类,提高厂子效益。”
“我这不是想着这东西是你们做的,来征询征询你们的意见。你们要是有意,我就向他索要些好处,毕竟没有白白把技术教给别人的道理。”
陈奕眉尾微扬,语气肯定的说道:“你有想法,就直接说。”
他知道丁长海向来脑子活泛,如果不是有想法了,都不会和两人提。
丁长海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搓着手说道:“我想为我家兄弟讨一个工人的位置,我这边再给你们补些钱。”
补一些钱自然就不是买工作的价钱。
陈奕和姜馨玉对视一眼,见她眨巴了一下眼,他说道:“你办吧,我俩这边没问题。”
丁长海喜笑颜开,“我就是知道你们家里都没有亲近的兄弟姐妹才敢和你们开这个口,你们且等着,这事我能在你们坐火车之前办好,给你们添一大笔路费。”
陈奕的工作都给了同大队别家的人,姜馨玉的两个姐姐一个去了首都,一个也考上了大学,这些丁长海都知道,他这才张口说给他兄弟讨个工人的差事。
县里的厂子还不易进,更别说市里的罐头食品厂了,这洋柿子酱是给了他一个机会。
第321章 又一年过年
喝了一茶缸热水,姜馨玉身上可算是暖和了一些。
围巾包着脸坐在自行车上,陈奕问道:“你怎么同意的这么快?”
姜馨玉扶着他的腰直白说道:“因为番茄酱技术不值钱啊,简单的谁家都能做,趁热打铁还能卖点路费回来。”
像番茄酱、辣椒酱、酸菜这些东西,可不都是人民群众自己想出来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为了在菜少的冬天丰富口味。
自家做番茄酱容易坏,但人家厂子又做水果罐头又做红烧肉罐头,防坏保质的技术可比她们家庭小作坊强上不少。
也就是他们现在没想明白番茄酱是咋做的,等学会了,肯定得说一句“太简单了”!
她们这也不算是坑人家厂子,反而是给厂子又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渠道。
西红柿在夏天不值钱,自留地里的西红柿吃不完就坏了,厂子里夏天收西红柿,做成酱后卖出去又能卖的上价钱。
对于城里的人来说,不怕物资多,就怕物资紧俏,有钱有票也花不出去。这东西又不像缝纫机、自行车这样的大件,现在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没有滞销的。
丁长海就求一个工人的位置,姜馨玉她们这边能顺便混的上一些钱,也算是皆大欢喜。
回到村里,陈奕骑着自行车拐进了姜馨玉娘家门前的道,从这过去顺便看一眼。
小川正带着姜珍珍的大儿子在院里玩,俩人的鼻涕都快掉嘴里了。
车子停稳,姜馨玉下去说道:“都快回屋去。”
小川这种半大小子在外面跑倒是没啥问题,但两岁的娃娃多容易生病啊。
“姐,你回来了。”
姜珍珍是回来报信的,她考上了本科,张华考上了大专,虽然当时三个志愿报的学校都一样,但俩人被录取的学校不一样,也不在一个市里。
为了离家近,能在放假就回来看孩子,俩人都报的省内的大学。
因为她上的是本科,比张华强,她婆母竟然还说什么让她留在家里看孩子的鬼话,好在她公公是个明事理的,当即就把她婆婆顶了回去,这才免了她和婆婆吵架的局面。
别人家有一个考上大学都跟祖坟冒了青烟一样,就因为她是本科,比张华强,当婆母的就不想让她去上,还说什么夫妻俩长时间不在一地,家庭迟早要出问题的。
当着张华的面,姜珍珍给他留着面子,没说那些话,和姜馨玉去陈奕家后,跟竹筒倒豆子一样把事情全说了。
王寡妇在旁边听了一嘴,没忍住说道:“你婆婆那话说的其实有点道理,夫妻长期不在一起,那感情容易出问题,但她这做法不对,既然考上了,就得去上,张华那学校不如你,她咋不让他在家带孩子?”
姜珍珍听的“噗嗤”笑出声,“张华是她亲生的,在她心里我就是个外人,她咋可能不让他去上?在他心里,我和张华都不能比她三儿子强。”
她算是摸清了她婆婆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