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那老头子说了,那老头子会不想着跟他去首都享福?
亲爹和二哥二嫂现在就会拍陈秀云的马屁,哪管他的死活?等他有了好日子过,他才不会管他们!
姜跃华是姜老三家为数不多还有点良心的人,对自己小妹还有点感情,至于姜志飞和他媳妇,一听说能有一套首都的院子和首都的的工作,都摩拳擦掌的想去干一票大的。
姜老三去找队长开介绍信。
队长反问:“你们四个都要去?隔两天村里要安排挖渠了,不行,至少得留下两个人干活。你和姜跃华至少留一个,姜志飞家里也得出一人。”
姜老三哭了,“我家宝琴现在可怜啊,我们得去给她撑腰啊…”
姜老三哭的动情,队长却不为所动,每户必须得出一个人,这是规定,他们不干,他找谁补上去?哪家哪户愿意多出劳动力?
姜志飞脑子活络,给他爸出了主意,出上几块钱找人替补不就行了?
就算是三块钱,这活也是有人干的。
于是姜老三要去首都给姜宝琴撑腰的消息传遍了大队。
陈秀云还记得之前小闺女和她说了姜宝琴干的事,听到这消息后心里本能觉得不妥,第二天就花钱往华清打了电话。
这年头的电话费很贵,陈秀云也不能一直耗着时长等姜馨玉本人去听电话,就让华清传达室里接电话的人把口信记下来,再去找姜馨玉告诉她。
姜馨玉下午放学从食堂吃完饭端着饭盒回宿舍路过值班室的时候被陈秋华叫住了。
她还挺纳闷的,陈秋华最近见到她都没好脸的,舍友们都问她是不是得罪了她,咋今天会把她拦下?这是又有什么破事找她?
“你妈打来电话了,这是传达室的人记下的口信。”
纸条上写着:姜贵生带着家里人去接姜宝琴,还要去首都给姜宝琴撑腰。
陈秋华不知道姜贵生是谁,但听说过姜宝琴这个来她们学校闹过事的女神经病。
她心里直泛嘀咕,这应该是姜馨玉家的热闹吧。
第414章 于教授的好意
姜馨玉有点搞不明白,姜宝琴他爸不是之前就知道姜宝琴进精神病院了,怎么现在才来给她撑腰?还是之前被农活绊住了脚?
不过宋明翰倒霉是她想看到的啊,他上次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都导致了她提前生产,顺利生下孩子是她命大,不代表这事她没记着。
被姜宝琴家缠上,宋明翰的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
她妈告诉她这个消息,也是怕她被无辜波及吧。
宋明翰是以丈夫的身份把姜宝琴送进的精神病院,姜宝琴他爸要是去精神病院接人,肯定是能把人接回去的,毕竟他是她亲爸。
可姜馨玉不想让她出来,就算出来了,也得为上次的事付出代价,至于宋明翰,姜宝琴不出来,他岂不是一点代价都不用付出?那就让她出来闹过后再进去吧。
脚步一拐,她去办公室找了于教授。
刨除宋明翰和姜宝琴的因素,于教授对她是真的当弟子来教导。这老头看起来不好相处,实际上对他看重的人很不错的。
把事情告诉他,也好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和应对的方案。
毕竟比起宋明翰,姜宝琴这个疯女人可恨多了。
这个点儿办公室里还有别的老师,她一时半会的就没有开口,于教授见她神色有异,以为她是在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主动提出到外头说话。
“有什么不好张嘴的?”
哪怕说着关心的话,于锡岭脸上也没个笑容。
姜馨玉:“我妈之前打了学校的电话,说姜宝琴他爸会来首都给姜宝琴撑腰,我觉得这事我有必要告诉你一声。”
于锡岭的眉头皱起,整个人看起来更不好相处了。
姜馨玉继续说:“如果她从精神病院出来了,是不是可以负起刑事责任了?”
于教授点点头,“本来就是应该的。”
姜馨玉没忍住还是准备把话敞亮了说。
“于老师,我很尊重你,也知道你有意培养我,我很感激,但有些话我还是想说。”
不敞敞亮亮的一次性把话说明白了,她这心里总是别别扭扭的。
“我过去和宋明翰是互相欣赏过,但后来没有任何来往了,那次姜宝琴会在学校里发疯,我认为宋明翰利用了我有意引导姜宝琴发疯,这件事在我心里很久了。”
这话说了是会影响师生情谊,但一直这么夹着,她没法自如的和于教授进行正常的师生来往。
于锡岭半晌没说话。
他还记得在五里桥大队时,外孙总是在天黑透后去找他,有时送些东西,有时和他说说话。
外孙说过他有一个喜欢的姑娘,她聪明漂亮又善解人意,后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被外孙带过去的姜宝琴。
哪怕她家里也不富裕,却时常给他们这些老家伙送帮助,在干完农活的间隙,她还不忘学习上进。
在五里桥大队发生的很多事都在说她是个上进又善良的姑娘。
和外孙结婚后,她家里是出了不少丢人事,可他想着,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既然外孙已经结了婚,就该对人姑娘负责到底。
谁知到了首都后,这外孙媳妇越来越不像话,人偏执又疯狂,外孙想和她离婚的念头被他压着,直到姜馨玉被气早产。
如果他在五里桥公社的时候就让两人离婚,后来就不会出这些事,他外孙这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也不会靠着算计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当初和外孙结婚的是姜馨玉就好了,可惜这是如果,一切都晚了。
他不说话,她继续说:“把这些话对您说出来后我心里舒服多了。”
她耸耸肩,“那于老师,我先回去了。”
于教授叫下她,“先别走,你上次交上来的东西有些地方有问题,我给你讲一下。”
生活上的事是生活上的事,外孙干的事,须得一个正式的赔礼道歉,但那些也不该影响学习上的事。
姜馨玉都挺诧异的,所以不管她说还是不说,于教授对她的态度都没什么变化吗?
是不是年纪大的人经历的多,就能不把那些事当作一回事?
办公室里的老师已经走了,只有拿着本子做笔记的姜馨玉和正在讲解的于锡岭。
姜馨玉记着这些生僻名词的含义,看光线不足,便起身去开灯。
于教授喝完水问她:“你以后想不想做翻译工作?”
姜馨玉反问:“哪种单位?外事部门还是编译所那种?”
她的专业毕业后可选择的单位很多,至于会被分配到哪,就不是她能决定的了。
听她提起编译所,于锡岭想起过去在编译所的老朋友们。
过去那十年,编译所虽然不复存在,可他的老朋友们却毫无尊严毫无报酬的被逼着做了不少工作。
那些事情一点都不美妙,于锡岭把杯子放到一边说:“如果你想承接一些出版社的翻译工作,我可以为你引荐出版社的主编。”
有他把关,她翻译的质量肯定有所保障,他不担心残次品流入到书店里误人子弟。
“去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恢复了废除十年的稿酬制度,现在的稿酬虽然不多,但总归是有点。”
姜馨玉眉弓微动,“老师这是在补偿我?”帮宋明翰还债吗?
于锡岭摇摇头,“并非如此,你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但还有提升空间,口语非常好,总体还不错,整体超出我的预期,既然水平还行,提前试试也无妨。现在的翻译工资并不高,你就当是锻炼自个儿了。”
不过这不是补偿,明翰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会正式让他给你道歉。”
于锡岭在课上什么样姜馨玉再清楚不过了,他这张脸向来是严肃的,就连夸哪位同学,那同志当时也是不敢沾沾自喜的,因为很有可能下一句就是“骄傲使人退步”了。
姜馨玉听到严肃的于教授夸自己,心里当然是有点美滋滋。
有偿翻译,哪怕是金额不多,她也很乐意做的。
“老师,现在的稿酬怎么算的?”
于锡岭:“译稿根据质量看,千字最低一元,最高五元。”
和过去相比,真是差远了。
之前有读者说那个年代没稿酬,我在网上搜了下,1977年恢复废除了10年的稿酬制度,通知规定实行低稿酬制度,并且根据作品质量和字数一次性付给稿酬,1980年又提高了基本稿酬,后来就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制
第415章 他老婆除外
和于教授分别后,姜馨玉背着书包马不停蹄的去了图书馆。
下午放学后,图书馆就是一心学习的学生们最爱去的地了。这里灯光亮堂,大家伙自动减小噪音,学习氛围浓郁。
操场上有锻炼身体的,有扎堆交流的,校园里有在谈天漫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