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仪心中划过一个人,平凉王,此事和他脱不了干系。
苏凤仪曾经觉得乔贵是个疯狂的赌徒,但和拿着二十万人命来做赌注的平凉王相比,连乔贵都能算是良善之辈了。
裴宇行礼道:
“陛下,微臣以为,此事颇为蹊跷,会不会是有人以匪寇藏私兵,又以剿匪为由,以官粮资敌?因担心朝廷盘粮库让事情败露,故而决堤黄河,故意引起人祸,然后藏兵于流民,以图不诡之事。”
姚大人管着礼部,听裴宇这般说起这大逆不道的话,吓得全身肉都在抖:
“裴大人,你这个有人可是在说罗大人?他妻儿老小可都在京城,真要行此事,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至妻儿老小都不顾,罗大人何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几位大人正说着话,丹桂突然端了杯茶过来,在苏凤仪耳边说道:
“陛下,朱指挥同知求见,说是锦衣卫暗线的密信到了。”
苏凤仪起了身,对裴宇道:
“陕甘水患之事,请裴大人主持与各大人继续商议,今日需要拿出个新的章程出来,朕去去就回。”
丹桂端进来的茶,不过是个幌子,苏凤仪一口没喝,跟着丹桂就走。
朱指挥同知在偏殿坐立不安地等着,一见到苏凤仪进来,马上开始一件件往外禀告坏消息:
“陛下,锦衣卫跟着平凉王的暗线,跟丢了。”
平凉王不论做什么事,都是藏在后面的。
所以这次绑架皇上之事,为了不牵扯到自己头上,平凉王早一天,在六月初七就向皇上辞行,先行离京,以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明。
平凉王住在宫外养伤的时候,锦衣卫都是日夜监视的,所以当时朱齐就来问过苏凤仪,要不要拦着?
对苏凤仪而言,如果提前抓了平凉王,反而坏事。
且不说她没有平凉王谋反的证据,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平凉王出事,裴家二爷就不会对皇上动手了。
事有轻重缓急,所以她让朱齐先放平凉王走,派人暗中跟着即可。
但不愧是原书男主,手下还是有能人的,能带着这么大的目标甩开锦衣卫的跟踪。
说完第一个坏消息,朱齐又惨兮兮地说第二个:
“罗家家眷,前段时日以送罗大人回老家安葬为由,已全部离京,罗家如今是座空宅。”
坏消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朱齐又掏出锦衣卫的暗线传回来的密信,呈给苏凤仪,说道:
“这是有人送到锦衣卫暗桩那里的。”
苏凤仪打开信,信封里,躺着一颗圆滚滚的银杏果。
银杏果,又称白果。
第225章 陈兵
朱指挥同知传来的坏消息里,跟丢了平凉王,倒不算太大的事。
平凉王不论去哪里,终归一定会回到陕甘,而他最终想要的也定是重回京城,夺得帝位。
罗家家眷俱已离京这件事,也并没有太超出苏凤仪的意料,走就走了,就算他们不走,她也从未想过,要靠劫持旁人的家小来赢。
罗家家眷这么巧,刚好这个时候全部离京,也正好验证了她的猜想,这个文官出身却热衷剿匪的陕甘总督,的确有问题,是站在平凉王那边的。
敌人浮现到了明面上来,总好过隐匿在暗中。
至于最后一个坏消息,苏凤仪把信封里的白果倒到自己的手上,看着手心里的白果,问朱指挥同知:
“只有这一个?如何来的,详细说来。”
朱指挥同知今日带了这么多坏消息来,内心本是惴惴不安,是抱着竖着进来,横着出去的心来禀告的。
以前在乔贵底下当差,若把差事办成这样,乔公公必定当场暴跳如雷,哪里还会有他朱齐的活路。
但观陛下的神色,还算平静,这个平静让朱齐按下心中不安,沉声禀告道:
“这是渭南的暗桩送上来的,他在渭南开了个当街卖酒的铺子,收摊的时候,在铺子柜台上发现了这个银杏果。
第一次遇到的时候,他本来没当回事,以为是买酒的客人误放的,结果接连出现了三次,他察觉有异,这才通过暗线呈了上来。”
苏凤仪把那颗银杏果捏在手上仔细观察,是个普普通通的银杏果,从外表看,没有什么蹊跷。
她将银杏果放回信封,交给丹桂:
“交给廖院判,让他查一查,可有何不妥?”
丹桂领命而去,苏凤仪示意朱齐接着说:
“暗桩可有看到何人放的?”
这个还真有。
暗桩发现银杏果在自己铺子的柜台上同一个地方出现了两次后,意识到坏了,只怕前一次也是有人在传消息,自己敏感度不够,延误了时机,怕是要坏了上官的事。
锦衣卫传消息,特别是暗桩通过暗线传消息,有时候会用一些特定人才知道的暗语,暗物来传,为的是避免走漏消息。
所以这个暗桩虽不知有人暗中送来银杏果是指什么意思,但出于一个暗桩的职业素养,把它归到了暗物里。
需要通过暗物来传的消息,那可都是大事!
戴罪立功的机会,来了!
暗桩很沉得住气,后面的几天,一直在暗中观察来买酒的客人,还真让他守到了,第三次银杏果出现。
朱齐道:
“渭南附近山很多,这几年匪患突然也多了起来,但这些匪患还算道义,只抢过路的客商,而且只图财,不害命,交了赎金就放人,对当地的居民搅扰也不多,时常还会派人下山采买日需,和当地居民相处也算融洽。”
苏凤仪笑了:
“匪患要什么东西,不靠抢,靠花银子买,有意思,这种匪患,难怪罗大人怎么剿都剿不干净。”
朱齐挠挠头:
“就是说呢,总之行事古怪的很,暗桩家的酒铺,是祖传留下来的,附近山上匪患有个叫二当家的,喜欢喝他家的酒,常让人来买,暗桩看得清楚,正是二当家的人,来买酒的时候,其中一个老头,偷偷放的银杏果。”
朱齐说到老头,苏凤仪心里浮现出一个人来,问他:
“什么样的老头?六十来岁?黑黑瘦瘦的?”
朱齐都惊了:
“陛下你可真是再世诸葛,料事如神!正是正是!暗桩说,这个老头是最近刚出现的,以前来买酒的时候,没见过他,可能是二当家最近刚收的人。”
苏凤仪抬脚往外走,对朱齐道:
“你跟着来。”
……
苏凤仪再次进入养心殿的书房,内阁大臣们正在争议陕甘这个水患要怎么处理,见到苏凤仪进来了,又都按下争议,行礼侍立一旁。
苏凤仪先叫薛钰:
“取舆图过来。”
薛钰取了舆图铺在养心殿书房的书桌案上,苏凤仪随手从旁边的棋桌取了一颗黑色的棋子,到了书桌前,先把这颗棋子摆在了渭南。
内阁大臣们都围了上来,苏凤仪问薛钰:
“雷大人的行踪,是在何处断的?”
薛钰大概知道苏凤仪要做什么了,他把棋桌上的棋子盒抱到书桌上,然后又取了一颗棋子捧递给苏凤仪:
“雷大人一行人最后一次传消息是在风陵渡,他们准备从风陵渡坐船离开山西,过黄河,到陕西。”
苏凤仪接过那颗棋子,摆到了风陵渡,又问许大人:
“户部到陕甘盘粮库的队伍,是在何处断的消息?”
许大人回道:
“回陛下,在榆林。”
榆林是边境重地,也在黄河边,对面就是山西,距离山西保德,水路不过三里路。
榆林同时也是秀姑夫君的老家,同样匪患猖獗。
苏凤仪用手指从榆林往下划到渭南,然后又对薛钰道:
“去找找看看,罗大人往常剿匪,呈得折子上来,朝廷运送军需,都运到了何处?可都在这些地方?”
之前苏凤仪让薛钰找罗大人上过的折子给她,因是苏凤仪要的,薛钰就更进了一步,不仅把罗大人的折子抄录给了苏凤仪,还花了很多的功夫,把所有旁人写的和罗大人相关的折子都找出来日夜研读。
没想到现在就用上了,所以薛钰都不用回司礼监翻旧的折子,当场报了几个地名。
苏凤仪一颗一颗把黑色棋子摆下,从榆林到渭南,棋子们在陕西边境,延着黄河,密密麻麻排成一条线。
裴宇看着陕西这边的密密麻麻,又看了看山西那边的空空荡荡,皱了眉头:
“这些都是渡口,若匪患同时从陕西起事,抢渡黄河,山西这边没有准备,同时受袭,只怕守不住,山西失守,京城危矣。”
苏凤仪又从白色棋盒中取了一颗白色的棋子,摆到了山西的风陵渡,取代了那颗黑色的棋子。
一人之姿,可抵千军万马。
苏凤仪道:
“薛钰,传旨下去,罗大人为国为民,又是治水患,又是剿匪患,着实不易,你看着开库房挑些布匹茶叶,好好赏赐罗大人的忠心,后面每三日,看着都赏些东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