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反派长公主,翻盘全靠1v5_习含【完结】(173)

  既然皇上都是假的,皇上禅位给平凉王那更是假得不能再假了,平凉王以此称帝,自然是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论罪当斩。

  苏凤仪否认完平凉王帝位的正统性,再接着剥夺平凉王的政治身份,下旨褫夺了反贼平凉王的藩王封号,收回藩王待遇,贬为庶民。

  并下令兵马大元帅沈大将军,即刻捉拿反贼苏季衡及其同党冒名皇上者归案,若有反抗者,就地正法。

  平凉王原名苏季衡,所以现在朝臣在苏凤仪面前,都叫平凉王的名字,而不叫他的称号。

  自从苏凤仪低调地入主了皇宫,成了皇上,原来的皇上到哪里去了,肯定很多人想知道,但涉及皇权之争,聪明人自然闭紧了嘴巴,绝不掺和进去。

  所以平凉王手上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皇上,大部分聪明人都不会去深究,陛下说不是那就不是。

  他不是就死他一个,他若真的是,京城可就要血流成河了。

  牺牲他一个,幸福千万家,完美。

  当然也有不那么聪明的,或者是自作聪明的,这几日给苏凤仪的折子里,渐渐冒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姚大人走后,薛钰把他已整理好今日要批的折子抱进养心殿,然后拿起特意放在最上面的两封折子道:

  “陛下,今日又有御史进言,求陛下把皇上从平凉接回来。”

  苏凤仪拿起看了看,这已经是这几日的第七封了。

  折子里的内容还是下过功夫的,先是夸皇上失踪,苏凤仪监国期间做的好。

  一个监国,就把苏凤仪从陛下又变回了长公主。

  洋洋洒洒一大篇以后,折子里笔锋一转,写道,之前苏凤仪监国是没有办法,权宜之计,现在既然知道皇上在哪里了,自然应该尽快营救皇上,将皇上从平凉接回京城,苏凤仪功成身退,还政与皇上,才是正统。

  御史是言官,向天子进言是御史的责任,为了怕史书上不好看,一般皇上就算被言官骂几句,也不会把言官怎么样。

  再说了,对言官而言,正是要怎么样才好呢,因向天子进言而被杀,更是御史至高的荣耀。

  苏凤仪自从上位,除了把不听话的官员赶回老家种田去,从未使过什么雷霆流血的手段,所以这帮言官就忘记了,现在在位的是个怎么的陛下,也忘记了以前的皇上是个什么样的皇上。

  第一封这样的折子出现时,苏凤仪不过把折子留中,并未处置上折子的言官。

  一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二是为了看看,自己若不处理,还有多少大聪明敢跑出来,碰自己的逆鳞。

  结果,现在看来这世上为了从龙之功而冒险的大聪明还是很多的。

  苏凤仪知道这帮大聪明怎么想的,他进言,若被苏凤仪责备,他也没什么损失,但若苏凤仪听进去了,真把皇上接回来了,那第一个为皇上发声的人,可就有了天大的功劳。

  七个,杀鸡儆猴也够了,苏凤仪对薛钰道:

  “传他们七个,明日上朝。”

  京中有资格上早朝的都要五品以上官员,写折子的这几个御史只是七品给事中,按例本是没有资格上朝的。

  所以接了旨后,御史们以为自己赌对了,在家里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着觉,背了一晚上的御前对奏,第二日穿上官服精神抖擞就跑去上朝了。

  到了早朝,苏凤仪看着下面几个自动抱团站在一起的御史们,旁的政事都不论,先让薛钰把他们七个的折子拿出来念。

  薛钰念一本,苏凤仪点其中一个人的名字问他:

  “可是你写的?”

  一连七本,从第一御史回答得响亮到第七个御史回答得犹豫,苏凤仪相信他们自己也开始察觉到不对劲了,但苏凤仪不准备给他们退路。

  苏凤仪道:

  “平凉离京城几千里路,你们如何知道他是?可有亲眼见过?还是听苏季衡说与你们听的?薛钰,朕可有下旨,反贼同党,该当如何处置?”

  薛钰侍立在一旁,朗声回答:

  “反贼同党,论罪当斩。”

  随着薛钰话音刚落,陆弘带着几个禁军走入殿中,将七个御史拖了出去。

  不一会儿,陆弘带着禁军,提着七颗血淋淋的人头又走了进来。

  苏凤仪看了看那七颗人头,点点头:

  “差事办得不错,再有反贼苏季衡的同党,也依此例,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第238章 死棋

  世人不通教化,需用雷霆铁血手段。

  既然靠说说不通,苏凤仪希望用这七颗人头,让今日在场的大臣们,都深深记住一个道理:

  皇权是一个君主的底线,谁敢动,谁死!

  她要让每一个想要动摇她皇权地位的人,只是动一动这个念头,眼前就会出现这七颗血淋淋的人头,从而退缩。

  再有不懂的,还敢上赶着找死的,也没有关系,多杀个几次,总会懂的。

  这个底线以外,她也可以做一个礼贤下士,温柔体贴,愿意听一听臣子的谏言的仁义君主。

  这次早朝,有这七颗人头相伴,有空气中的血腥味相伴,开得格外顺利。

  到下午批折子的时候,苏凤仪突然发现,今日的折子好像格外少一些。

  薛钰把折子给她理好,笑道:

  “听说今日内阁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好多大人们担心折子写的不够恭敬,不够体现自己对陛下的忠心,求着内阁们,又把折子撤了回去。”

  突然偷得浮生半日闲,苏凤仪正想着多出来的这半天要做些什么好,薛钰又道:

  “前段时日陛下忙着陕甘之事,连廖院判例行的平安脉都推了好几次,如今既杨大人已平定了陕甘匪患,又有雷大人和公孙大人在看着水患之事,趁着今日折子少,不如微臣请廖院判来给陛下请个平安脉?”

  反正也没想好要干嘛,苏凤仪觉得薛钰说得也挺有道理,便同意了,说道:

  “好,那便宣廖院判来瞧瞧。”

  批完今日寥寥无几的折子,在书房等着薛钰去传廖院判的功夫,苏凤仪闲不住,又踱步到舆图前,把目光落在了陕甘之地。

  苏季衡手里本来有两拨兵马,一拨是在明面上的,陕甘总督罗大人手上的兵。一拨是在暗处的,杨柏惟以匪的名义帮他养着的私兵。

  杨柏惟在陕甘土匪窝里混了这些年,混成了陕甘地区最大的土匪头头,对陕甘地区的各路土匪的地盘和来历那是如数家珍。

  领了戴罪立功剿匪的命令后,杨将军就从黄河沿线开始,带着自己养出来的兵在前,严将军带着兵在后,两人联手一路以碾压之势,扫荡各路土匪窝,砍下的土匪脑袋拉到就近的城镇示众。

  陕西黄河沿线的城镇现在治安好得,荷包掉地上都没人敢捡。

  于是原本被抓到土匪窝的雷大人和户部的大人们,原地就开始开展修缮黄河决堤口和赈灾的工作。

  罗大人的二十万灾民是夸张了些,为的是趁机多要点赈灾粮,但上万灾民还是有的。

  白果这次传递军需的情报有功,苏凤仪就正式赐了她一个出身,从八品不入流的小吏户部司务,升成了七品的户部主薄,然后让她跟着户部的上官,就地主持赈灾之事。

  苏季衡的兵马本就二去一,还剩下的罗大人手上的兵马,现在对他来说也是步死棋。

  因为沈大将军围西安围得实在太迅速了,根本没给罗大人反应的机会。

  沈大将军先把罗大人和他的兵围困在了西安城里,去了苏季衡手上的刀,然后再慢慢增兵,一点一点收拾西安的周边,把西安围成了一座孤城。

  刀再锋利,不在主人手里,又有什么用呢?

  而且罗家和苏季衡的关系,未必是刀和主人的关系。

  收服了杨柏惟后,苏凤仪曾去信问他罗家之事。

  在杨柏惟的视角里,罗大人和苏季衡的关系,更多是金钱的关系。

  陕甘总督罗大人,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贪财,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家族的老大,很有老大的自觉,对家族之人,很是爱护,和堂弟户部侍郎罗大人的关系,也一向很好。

  所以对于杨柏惟手中养的这些土匪,罗大人更多的是因为收了苏季衡的银子,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趁着剿匪的借口,贪朝廷的剿匪银罢了。

  连黄河决堤之事,也是苏季衡动的手,而非罗大人动的手。

  罗大人也是趁着黄河决堤,再次两边通吃,既吃苏季衡给的好处,又吃朝廷的赈灾银子。

  所以,罗大人不是一个好人,但未必是苏季衡那边的,没必要非逼他到绝路,一旦他觉得自己没了活路,反而会把他推到苏季衡那边去。

  这也是为什么沈大将军围了西安,而不是攻打西安的原因。

  西安城墙又高又厚,真要靠强攻死磕,得攻到哪年哪月去,平白浪费时间和损耗兵力,不如先让姓罗的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等收拾完苏季衡再来收拾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穿书 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