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隋巧花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她是一个很感恩的人,但是如果送礼送到让对方感觉到了压力,那这个礼送的是不合适的。
【交换的本质,是互通有无。】
你拿你有(但别人没有)的去换别人有(你没有)的,这才是有意义的交换。
隋巧花一年的薪水还没有我一个月高,她要拿钱给我买礼物,那种压力你们能理解吗?
她想表达心意我可以接受,但她选择的方式真的是亚历山大。
我宁可她有空时来帮我家擦擦玻璃表达感谢,我也不希望收到她用钱买的礼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需求。
用自己的特长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才是交换的意义。
比方说大家给我打赏礼物。
如果你有收获想表达感谢又有经济能力,那么你的礼物我收的会很开心。大家的认可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讲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如果你自己还负着债呢,你非要花钱给我发礼物,那这个礼物就太沉重了。
表达感谢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用钱。
点点免费的用爱发电,或者在书荒广场推推书,或者在评论区公开留言互动,都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啊。
能量是相互的。
你舒服,对方才会舒服。
让彼此都舒服的选择,才是可持续性的。
所以,“我穷=我没有价值=我不能付出”,这个观点不成立。
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必妄自菲薄自己没有价值。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优势,你会的,你的贵人全都会,那还有【时间成本】的差别呢。
贵人忙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分担呢?
不能付出,不是因为穷,也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
一位友友说,一个圈子有一个圈的氛围,何必硬挤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这话说的……
如果种粮食的人和缝衣服的人都不去挤对方的圈子,会怎样?
要不要挤进去,关键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挤进去是想占人家的便宜,那确实不能硬挤,这会让彼此都不舒服。
但如果挤进去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呢?
要想破圈,必须要向上社交。
我说的这个向上社交,不是热脸去贴冷屁股,而是互通有无,合理的交换。
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需求。
上面的圈子也有吃喝拉撒睡的需求,也有社交的需求,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有钱人抑郁的比没钱的人多的多,如果你有让人快乐的能力,你还会缺贵人吗?
所以,与其抱怨“穷在闹市无人问”,不如问问自己,【我能为他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让心自由,得打破思维模式。
所有的不行和没有,都是禁锢。
我没有钱,我没有特长,我没有能力,我没有办法……
丹霞禅师连佛像都能烧,人生还有什么不能?
我长得胖,我可不可以少吃多运动?
我不会做家务,我可不可以去学?
我白头发,我可不可以搞成黑的?
哪有什么不可以?
只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不是不能,而是我们选择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方面。
就像我跟大家分享面部的调整一样,调不调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相由心生,心变了,脸自然就变了。
之所以分享,是因为不少友友有容貌焦虑。
我颧骨高怎么办?
我有悬针纹怎么办?
我夫妻宫凹陷怎么办?
……只有问题,没有方法。
分享调骨,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个选择。
至于要不要把时间花在变美上,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不在乎形象,但我们得有选择的自由。
就像丹霞烧佛一样。
我可以不烧佛像,但不是必须不能烧。
我可以不杀生,但不是必须不能杀。
我可以读经书,但不是必须要读经。
所有的必须和不能,都是禁锢。
我可以这样做,但不代表我必须这样做。
当你心中有“必须”的时候,就有了执念。
找到那个“必须”,找到那个“不能”,打破它,回归本真。
像婴儿一样,用无限可能性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
第856章 【篇外:】利他即是利己
“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句话,很多人认为没毛病。
大家之所以认同,是因为确实有很多“穷人”,住在“闹市”,“无人问”。
这是一个事实。
但归因方向错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两句话连在一起,表达的是别人都是势利眼。
这就好比说,自己考试没及格,去骂老师,谁让她打分低!
分数确实是老师给打出来的,但修行,修的是自己。
遇到问题,责怪别人,还是提升自己?
我们不讨论对错,只讨论利弊。
如果向内求,提升自己,随着自己越来越优秀,人会越活越开心,因为自我实现是快乐的本质。
如果怪别人,这个人也不好,那个人也不好,怪来怪去容易抑郁。
别人都不是个好东西,就自己是个好东西?
一旦有了这种偏见,还会想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活着吗?
也就是说,一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会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这就是入魔。
天堂与地狱,就在一念之间。
所以圣人才会提醒我们,“吾日三省吾身”。
把注意力收回来,放在自己的身上。
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有人懊恼:别人都不喜欢我。
喜欢,是一种需要。
向内求,问问自己:我身上有哪些特质,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
或者说,你能为别人提供怎样的价值?
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容貌?
还是让人如沐春风的谈吐?
是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是替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喜欢,没有固定的标准。
任何特点都可以。
可能有人仅仅因为说话大嗓门,便让某些人感觉特别爷们、特别有安全感,所以喜欢。(当然,也可能有人感觉这样特别粗鲁,所以说,各花入各眼。)
找到我们自身的特质,再遇到欣赏我们的人,问题便解决了。
我们的优点越多,被欣赏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一个五官精致的男人,同时还特别的有学问。事业有成多金,还特别的会做饭。不但肌肉紧实,里面还装了一个非常趣的灵魂……
这种人,会发愁没人喜欢自己吗?
能提供的价值越多(利他属性越强),我们就越容易被需要,自然就会被更多的人喜欢。
所有的问题,落实在【我】的身上。
【我可以做什么,让彼此变得更好?】
我们也不需要变得特别完美。
即使没有好看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没有矫健的身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也足够吸引到一些需要正能量的人喜欢我们。
也不必贪多,能满足基本的社交需求就好。
主耶稣和佛菩萨都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又何必太贪心呢?不拘于数量,有人喜欢就行。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那就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到底有哪些?
就算什么都不会,打扫个卫生总可以吧?
我们有多少价值,就匹配多少的喜欢。
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果啥也不是还期望让别人喜欢自己,那就是太贪了。
你只想获得你想要的,却拿不出别人想要的,讲理吗?
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的时候,注意力是放在了别人的身上。
别人喜不喜欢,那是【别人的事】。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自己的事】。
只要能帮助到足够多的人,总会有人喜欢自己的。
【一切的利他,最终都是利己。】
提升利他的能力,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就是阴阳之道。
第857章 【篇外:】捡了个大元宝
一位友友说,用五行杵啄肉垫,好了几天又出现了。
“而且连续啄了一个多星期了呀”!
书“看了好几遍啊”,还是不懂本书讲的“根本是什么”。
先给大家当个小练习吧。
大家在评论区里留个言看看,你认为这个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