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笙如梦初醒般,原本消沉的眸子焕发出点点光彩。
对啊!没有学堂,那建一个不就行了!
出候府时,祖母给的那两千两,她至今还没动过。从中拿出一部分来修建一个学堂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很快她有遇上了新难题。
建设学堂不难,难就难在由谁来教导这些孩子,谁来当这个夫子。
赵明笙虽然识字,甚至诗词歌赋也不成问题,可她从小到大学的知识,到底是与正经学堂夫子教授儿郎的有所区别。
她不敢托大,怕误人子弟。
赵明笙也设想过让哥哥来帮忙当一段时间夫子,后面她在慢慢找人来代替。如果她开口,哥哥肯定会答应。可是秋闱在即,哥哥每天在学堂已经够累的了,要是还分心出来影响到学习,她良心上也过不去。
赵明笙飘忽的视线聚焦在面前少年上。
少女忽而倾身向前,直面崔岑。崔岑被这一举动吓了一跳,忍不住往后躲了躲。
“你......你干嘛!”
少女问道:“我哥哥都夸你!那你读书一定很厉害吧!”
在少女崇拜的目光下,他有些飘飘然道:“那当然,我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赵明笙又往前倾了倾,继续发问:“那你也是秀才吗,也要准备参加这次秋闱考试吗?”
崔岑有些不好意思告诉少女,他连童生都没考过。不是考了没过,而是压根就没有参加考试。像他们这种世家子弟,哪个是指望正儿八经的科考出路?
他摸摸鼻子,坦诚道:“我不是秀才,也没有参加这次秋闱的打算。”
“太好了!”
赵明笙开心地差点蹦起来。她原本还担心,万一崔二和哥哥一样也要准备秋闱,那倒是不好麻烦他了。
“我打算再村里建个学堂,请你来当夫子行吗?”
崔岑:......
他能不能收回之前的话。他现在真想拿针把自己这张嘴缝起来,没事提什么建学堂啊!
他可是插科打诨第一名,什么时候老老实实上一节课,夫子都要谢天谢地的小霸王。你让他去给别人上课?
但是望向少女天真无邪的脸庞,看清她眼底的期待,拒绝的话堵在喉咙,怎么也说不出口。
“好......”
了却一桩心事,少女咯咯地笑起来。嘴角旋起一抹浅浅的梨涡,似是能承载满河星光,让人沉醉其中。
“谢谢你啦!崔二狗!”
被这笑容感染,崔岑也跟着笑起来。笑着笑着他发现事情有些不对。
等等......崔二狗是谁?
第17章
熬到清晨,赵清越回来了,并带回了小虎已经退烧的消息。在得知小虎平安后,赵明笙终于抵不住困意沉沉睡去。
这一睡就睡到了中午。
醒来时赵父也在。赵明笙把自己准备在村里修建一个学堂的打算告诉了他。
赵父觉得此举甚好,吃过午饭后就带着赵明笙去了趟村里的老村长家。
到的时候老村长家也刚吃过午饭,他正在院子里乘凉午睡。
“刘叔,叨扰您休息了,想和您商量点事。”赵父出声将他唤醒。
老村长被打扰了午睡也不恼,听说是正事,立马喊自家婆娘端茶水来招待。
赵父连忙拒绝,“说完就走,不麻烦大娘。”
接着就将想建学堂的事一说,老村长活了这么多年,自然清楚这其中的好处,这样的好事,哪还有不同意的道理。
他感动地热泪盈眶,恨不得立马奔走相告,村里要有学堂了!村里的娃也多了一条出路!
赵明笙对修建花费这些都不了解,想着老村长对这些应该清楚,于是她询问道:
“刘伯伯,不知这修建学堂要花费多少?我也好回去准备银两。”
老村长摆摆手道:“哪里需要什么银两,村里有几处空宅,我做主,你随便挑一间。”他想了想那些房屋的现状,补充道,“不过大多年久失修,还需要修一下才可以使用。”
不用重新修建,有现成的房屋可以利用,这已经大大超过赵明笙的预期了。她欢喜道:
“好,那我过几天就请些工人来修。”
老村长捻着自己胡须,笑眯眯地说:“不用请工人,这等修房屋的活,村里的成年男丁哪个不会”
不会修房屋的赵父抬头望天状。
赵明笙:......
老村长也发现自己这样说好像太过绝对,他清清嗓子试图缓解尴尬。
“咳咳,等晚上村里大伙都回来了,我将此事告知一番,你且等一等。”
到了晚上,老村长把大家召集在一处,将此事一说,果不其然大家都十分赞同。
还有很多青壮男子自告奋勇,修旧宅改建成学堂。
赵明笙想按市面上价钱来给他们发工钱,却被拒绝了。
一个皮肤黑里透红的大叔爽朗笑笑,说道:“左右不过出几天的苦力,东西都是现成的。不用给工钱。”他挠了挠后脑勺,有些憨厚地又犹豫地问:“俺们不要工钱,能不能到时候少收一点学费......”
憨厚中带着一点卑微,但都全然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外打拼苦累也一力承担,这样的父亲在村里不占少数。他问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场面有一瞬间的沉默,沉默的让人心疼。
“大叔你放心,村里这个学堂是免费的,老师我也找好了。”赵明笙向大伙解释道,“这个学堂只是为了启蒙大家,教大家读书写字,多点知识将来也多条出路。”
话说明白了,那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一位穿着灰色衣裳的大娘,犹豫了许久,最后为了自己孩子硬着头皮问道:“我家娃今年十二了,不知道学堂还收不收......”
有钱富贵人家三岁便开始启蒙,普通学堂最迟也六七岁就该启蒙,自家孩子岁数大,她害怕学堂不收。
她身边站着个半大的男孩,听到母亲询问忍不住扯了扯她的袖口。
“娘,别问了。肯定不收的,哪有像我这么大才开始启蒙的。”这话一出口,他的脸上也泛起落寞之色。
赵明笙认得那个男孩,是经常来给赵家送羊奶的石小子,八岁那年他父亲去世,家里就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穷人家孩子早当家,母亲又体弱多病,当时还年幼的他不得不担起家庭的重担,自然错过了上学的机会。
“大娘,不限年纪。”赵明笙保证道,“就是您这个年纪来学,学堂的大门也为你敞开。”
大娘激动地涨红了脸,她说:“我家娃能来上学就好,我就算了......”
旁边的妇人也跟着七嘴八舌道:
“我们都一把年纪了,这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吗!
“就是就是,能让孩子们去上学我们就很满意了!”
话糙理不糙,赵明笙被这些俗话弄地哭笑不得。但她还是坚持道:“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学都不晚。学堂收人不限年纪,不限男女。”
她的这番肺腑,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都安了心,当即就给自家孩子都报上名。
那些懂建房的汉子,自发地从当天晚上就开始干活。
木材石料都是从山里弄来的,泥沙从河底挖。
用新鲜好木头替换老宅子已经腐朽的老木头,再用土窑烧制土砖,青山村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建房子。
大家都一致不要工钱,赵明笙也只好作罢。只每到饭点的时候,和邹大娘一起做好了大锅饭给他们送去。
平常逢年过节才有点荤腥,到了这里顿顿有肉,一个个大快朵颐,吃完饭更有干劲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建房搭得快。不出三天,就将老旧宅子焕然一新。
原本低矮破旧的草垛房子,改造成了高大宽敞的木头房子。为了方便孩子们读书,还特地多开了几扇窗,这样采光会更好。
以王木匠为首的木工还上山砍了些竹子,给孩子们做课桌椅,边边角角都磨得光滑,保证不会伤到孩子,
崭新的竹制桌椅,整齐地摆放在亮堂的学堂里。看着空空地桌面,赵明笙总觉得缺了什么,她一拍脑袋,终于想起了缺了什么。
笔墨纸砚。
赵明笙准备去镇上采购一些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顺便把剩余的七宝美髯丸,和炮制好的药材拿去镇上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这几天,赵明笙一边忙着学堂的事,一边还忙着炼制七宝美髯丸,还真让她捣腾出来了。
赵父对她炼制的药丸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还给赵母服用了两天,她两鬓的霜白不出三天就有了乌黑的迹象。
赵明笙从中看到了商机。
第18章
赵明笙刚收拾好准备出门,正巧赵清越今天旬假,放一天假,便跟着一起来了。
镇子上人头攒动,小商小贩络绎不绝,好不热闹。赵明笙好久没见过这般热闹,看什么都新鲜的不行。她在一首饰摊子前驻足,红绸布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发簪耳饰,虽然比不上京城的样式,但是胜在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