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有了,先生有了,学生嘛,目前就尘尘一个,寻了一个好天气,放了几挂的鞭炮,学堂就算正式开课,这事大丫暂时还没和村里人说,为啥没说,第一,上学是大事,她不会主动送上门,要让他们求着她来说,有些事不能上赶着,你主动给他,跟他来求是两码事,最起码最后一种,得到后会让他们更懂得珍惜。
因为学堂的开课,村里好多户人家都按耐不住了,他们知道这是村长请来的先生,是村长在自已家地里盖的学堂,村长最有说话权,人家可是为人家的孩子专门请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同意自家孩子来上学。
于是纷纷找到村长家,来说这个事,都说自己的孩子也想入学,看看这学费怎么收,收多少,能不能少收,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找来的,他们压根就没敢奢望孩子可以免费上学。
因为听说村长每月给先生的月薪都高的离谱,如果是以前的日落村的村民,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来了女村长后,村的名字也改了,村里人也富了,这里的环境也变了,手里有了闲钱,想让自己家孩子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这两个先生也是有意思,一开始只是冲着银子的面子,以为这里有多么的贫困,环境有多差,可是来了知道,这里居然就象室外桃源一样美丽,有山,有水,有树林,还有一望无际绿葱葱的粮田。
对这里不紧是面上的满意,更是心里也满意的不行,当听到东家开出的条件后,居然连哼都没哼,直接答应了。在村里人一趟一趟的找来之后,大丫才松了口。
“学是可以上,只要是五岁以上都可以来学堂上学,做为村长,也可以做主,让本村的人享受免学费的待遇,如果有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上的话,学费减半,只收外面学堂的一半学费”
听到这么大快人心的消息,村里人赶紧拉着自家的孩子去学堂报名,为此李雨专门为学堂请了两个长工,长年在学堂帮忙,一个帮忙看护学生的安全,一个专门打扫烧水侍候先生。
学堂收的学费全部用于学生,对于学习好的,努力勤奋的,都会有专门奖学金,村里人好多和周围村联姻的人家奔走相告,纷纷来报名上学。
也因为这里有一个举人教课,连镇上,县里的人都跑这儿来上学,学堂没有住所,好多都是出钱,让孩子借住在村里的庄户人家,也因此为村民增加了一项收入。
举人先生只教课业好的,其他人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成绩上来,也可以升到举人先生开设的课堂里。这下一个秀才先生教不过来,又请了二个,一共三个秀才,一个举人,直到学堂课桌满了之后,才不再招人,想上学的,只有等第二年才可以。
这七年里,富康村变化真的很大,水土不再流失,没有了漫天黄土,周围山丘上的树都长的特别茂密,乱石山再也看不到乱山,全部被植贝覆盖,有了水源浇地,黄土再也飞扬不起来。
大丫从第五年的时候就开始一点一点再次改变这里,除了护路树,护土树,其它的树都阀了,然后有计划的,整齐的种了二百亩的果树,这二百亩分了十个品种,一个品种种了二十亩,没有多种,是因为这里的消费跟不上。
靠近池塘的种了二十亩水稻,远的种旱稻,其它全部都种上了玉米,红薯,土豆,小麦等农作物,菜地只种了几亩,够自家就可以了。
民以食为天,只有吃饱了,农民才会想别的,吃都吃不了,整那些调料,果酒,酱肉啥的那些调味的都是扯淡。
从来到这里,就没见过他们过什么节日,就是在大明朝,也没见过过什么日子,象过端节吧,吃都吃不饱,哪来的江米包粽子,象八月十五吧,哪来的东西做月饼,哪来的物品祭月,这里的古代农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开心,才会把一年到头省出来的钱,拿出来买一点肉。
目的也是想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只有在府城,才会有什么庙会,灯会,这个节,那个节的,在农村,除了集市,就是鬼节,再就是年节。
都是穷惹的祸,如果不是大丫,他们这里没准没几年就沙化了,不过也是就因为有了大丫,不单这里的环境有了巨变,这里的人们每家多了好多的耕地,最主要的是开了荒五年之内不用纳税,村里人在开荒第一年就有了收成,连着五年修养,已存下好多的粮食,所以村里人才一下就富裕起来。
也是从第五年起,因为朝廷鼓励开荒,又是人少地多,所以收的税也不多,现在目前,只有康乐村这一块的土地高产,其他的地方还都是低产,所以这税都是按低产来收的,加上这些低税使得康乐村更富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水业
同时也为周围挨的近的村庄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带动着一起致富改善环境,方圆几百里之内,再也找不到如此风景优美的地方了,于是一到春暖花开,或是十月金秋,好多大户人家的子弟就会来此游玩,惹得那些小商小贩也都经常光顾此地。
做为村长,为了保护村里的干干净净的好环境,不允许他们进村贩卖,所以慢慢的官道两边就有了一些小商小贩,他们在官道两边搭了一些小巧又精巧的木房子,一座挨一座,也不占地方,还很精巧,开始售卖各种货物。
李雨也借此,做了几个跟他们一样的木制房子,开始把一些土特产,时令水果,花生,核桃啥的都放在小房子里售卖,不用再跑远路送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