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听主家这样安排,心里都难受的不行,他们知道如果主家这铺子再开下去的话,肯定会有事接重而来,谁家主家也不会象他们家的主子一样这么为下人着想的,真不舍得呀!!
王奶奶家占的那铺子,大丫也让管家把地契房契给送了过去,都是白契,不用过户,他们想过户的时候,自己可以到官府去过。不过大丫还是让所有拿到地契和房契的人,速度去官府办理,并办成红契,算了算这几年的收入,加起来十五万两,还有上次从县令那儿打劫的,一共二十多万两,够他们一家消耗一辈子的了。
一开始自己的想法只是简单,多赚点钱,给弟弟妹妹创造一个好环境,后来就是雪灾,也想为百姓做点事,可是现在不行了,民不与官斗,不是她斗不过,勾心斗角互相算计太累,她要的不是这样的生活,暂避锋芒,她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贪得无厌的人。
所以决定卖配方,卖田产,房子暂时不卖,把那四百多亩的地卖了,他们不是看着眼馋嘛,卖了,反正好几年的时间了,现在荒地都已成良田,不愁买家。她就守着她那三进三出的院子,和学堂,其它的不要了,什么也没有了,我看谁还找借口加税。
第二天就让他们都开始落实,一说卖配方,整条村路上的铺子都轰动了,有的大户人家来买货的,不在乎这一百两银子的,直接就买了好几个家里面吃食上用的方子,有外地人来倒卖货物的,也买了好多的方子,年前这一个月,光是配方就卖了二万多两,加入出售的货物,一个月就收了五万多两银子,是多半年的收入。
因为收入好,过年的时候,又给家里的下人把月银开了,每人一百两的赏银,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就让他们各自去安家,不让再在府里居住了。
大丫二丫三丫身边的丫头李梅,李雪,李荷和山子身边的小厮李远,还有那二丫头的哥哥李雷,李雨,都没有走。
“大姑娘,我们不能走呀,这么大院子,我们一走就更没人了,也没人打扫了和做饭了,再说我们也没亲人了,就留下来陪着您吧。我们也不要月银,有口饭吃就可以”
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让他们留了下来,自此大丫家就只有方夫子一家,郝师父,三丫头,三小厮。
一过完年,大丫把马匹,奶牛和好的种羊,都让人牵到了自己家的三进三出院子里,暂时由李雷李雨照看。
剩下的四百多亩土地,带着庄稼和果树,还有牧场鱼塘,以四千五百两的银子卖了,每亩还合不到十两银子,买地的人很精明,这些一开春五月就可以收获了,粮食,果树,鱼,莲藕,河蚌,猪,羊,鸡,鸭,都直接算到了里面。心疼的李雷李雨,一连好几天都吃不好睡不好,那些都是他们哥俩一直在照着。
后来一打听,地是让镇里的大地主买走的,他还想买走大丫现在住的这个院子,大丫没有卖,那地主很会做生意,找到了管家,联系了负责店铺的那些管事,年后还打算让他们直接从他购货。
管家直接来请示大丫,大丫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啥都分给他们了,就是他们的,以后不必再来问。
一过完年,大丫家的下人在管家的带领下,在正厅一齐给大丫磕了三个头,感谢主家对他们的再造之恩,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第四十章 离开
他们不能在府里白吃了,卖身契还给他们了,又给他们店铺,还有银子,再住着,就不合适了,那就脸皮太厚了,他们纷纷搬到了店铺后面的仓库,或是作坊里了,有的没有店铺的,就从官道搭车回自己老家去了,还有的留下在作坊打工,管家也走了,听说他还有个女儿在府城,他去投奔女儿了。
府里一下就安静了,不过村路上的铺子依然开着,配方卖出去了好多,也不再是秘密,虽然生意不象以前红火,但是还是有好多买家来买,有的管事做不下去了,就把铺子卖了回家乡,铺子直接被那个地主低价收走了。
现在大丫家一亩地也没了,从决定卖地到卖清,已有两个月,当族长一家和王奶奶一家知道后,都来大丫家看她,怕她想不开,两人在大丫家也是唉声叹气的,不知道昨劝,可惜了才刚建起的这么大一份家业。
不过他们不担心大丫以后的生活,他们知道这几年大丫家赚了不少钱,最近又卖了近五千两的银子,以后生活是没问题。就是怕大丫想不开!!
大丫反而安尉他们“卖了正好,省得官府狗官眼红我,天天来找事,再说他收那么高的税,我种的粮食都白给他了,还不如卖了省事,我现在多轻松,总算可以好好休息了,哈哈”
族长和王奶奶眼神复杂的看着大丫“唉~~~”大丫把他们都劝回家,让他们好好过日子,不用担心她,还把老院的钥匙交给王奶,让他们家有时间帮着照看一下。
怎么也是当初第一个安身之所,里面也有大丫一家的回忆。
大丫卖地的事,官府的人一早就知道了,因为地契和房契要从他们那里办,狗官交待了,只要来办的都给办,但是却暗地里,又给铺子加税,好些以前管事的,都卖了铺子远走了,走的时候还来跟大丫告别过,现在村路上一整条街的铺子都成了这个地主的了。
族长知道后,也暗地里打听过,原来这个地主就是县令的小舅子,是县令派他来收购这些地方,卖的那些配方,县令也派人每样暗地里收购了,说白了,他就是想学大丫这样一直经营下去,到时候白捞银子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