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呢,则是事前埋下一根线。
从那时起,闵煌就已经开始计划着“捧杀”顾家了。
还没有过河成功,就筹谋着拆桥。
啧啧,比先帝还刻薄。
先帝好歹是等到王家势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戚集团,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这才开始动手。
当然,先帝并不是心慈手软、优柔寡断。
而是他比闵煌更厉害、更狠绝。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直中要害——王家最大的依仗是太子!
他把太子搞死了,王家的高楼瞬间就没了根基。
而独子的死亡,对于王太后这个做母亲的人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
太子坠马的噩耗传来,王太后直接就吐了血。
太子的丧事办完之后,王太后则是缠绵病榻近一年,乌油油的头发里混进了一缕一缕的白头发。
王太后老了近十岁,几乎没了半条命!
若不是安康长公主天天守在榻前,不住的哀泣,王太后可能都撑不过来。
“狠!你果然够狠!”
被女儿的哭声唤醒,王太后一边咬牙切齿的在心里骂着先帝,一边开始准备复仇。
王太后丢出“欲收养皇子”的诱饵,直接将后宫的水搅浑了。
先帝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儿子们,为了一个“嫡子”的身份,打得头破血流。
那几年,绝对是大景朝京城最血腥、最混乱的几年。
五六个成年皇子,或是“谋逆”,或是意外,或是被宫变所戕害……最终会选定九皇子,除了他的某些条件符合王太后的要求外,更多的也是因为——
排行在他前面的诸位皇子,全都轰然倒地。
只有他和一个天生有残疾的七皇子已经长成,后头虽然还有小皇子,但年岁都太小。
国赖长君啊,先帝突然重病,需要一个能够支撑起江山的年长继承人。
先帝也怕即位的新君年岁太小,闵氏江山会落到王氏的手里。
“……就九郎吧!”
先帝哪怕再瞧不上闵煌这个透明皇子,今时今日,他也只能选择他。
帝后难得达成了统一,闵煌顺利被册封为太子。
闵煌做了不到三个月的太子,先帝就驾崩了。
他死的时候,闵煌守在榻前,父子俩不知道说了什么,先帝含笑而逝。
“还能因为什么?估计先帝那时就知道,自己忽略了十几年的九郎,其实是个扮猪吃虎的狼崽子!”
“好个‘平庸无能’九皇子啊,连哀家都被他骗了过去。”
在闵煌登基后,第一次拒绝王太后的安排,强硬的与顾氏联姻那一刻起,王太后就知道自己看走了眼。
她错把狼崽子当成了狗。
也正是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王太后才会格外强势。
她攥紧朝政,死活都不愿意松手。
可惜——
“顾氏啊顾氏,你这般掏心掏肺的对闵煌,他日你的结局,兴许还不如哀家呢!”
望着安仪宫的方向,王太后眼底闪过一抹冷意。
她才不会同情顾氏,都是自己的选择,落子无悔。
既然选择帮助闵煌,那就别怪哀家把你一起收拾了。
“不!其实哀家都不用刻意针对她,哀家只需把那件事捅破——”
三年前,闵煌不听王太后的安排,不肯封王氏女做皇后,王太后就开始着手准备。
她派出王家豢养的死士,不止调查闵煌与顾皇后,还把谢太妃查了底儿掉。
然后,王太后就有了惊喜——
“谁能想到,就谢氏这样的蠢货,居然也有这样的心机与胆量啊!”
第782章 皇帝他开挂了(二十一)
“……阿卿,此事关乎重大,我、我还是回去禀明大人和郎君。”
李氏的内心被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心绪不宁,她根本就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她虽然有些政治头脑,可到底是顾家妇,而不是顾家的郎君们。
某种程度上,李氏在顾家的地位,甚至都比不上女儿顾卿。
女儿有主意,家翁和丈夫等也都是胸中有丘壑之人,在关乎家族命运的大事上,还是他们这些人更有话语权。
李氏充其量也就是个传话筒。
“好!”
顾倾城倒也没有强求母亲一定要现场答应。
一来,母亲没有这样的权利。
二来,母亲也没有这样的决断。
三来,顾倾城相信,依着祖父、父亲的政治头脑,他们最终会同意自己的计划!
至于闵煌会读心术这一点,顾倾城却没有告诉李氏。
除了过于惊世骇俗,且没有证据外,顾倾城也相信顾家父子的能力。
他们就算猜不到闵煌有奇遇,看到他在朝堂上的种种表现,应该也会有所察觉。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混迹朝堂的老狐狸。
他们的智商,他们的城府,超乎常人的想象。
跟他们比起来,后世某些所谓的权谋,简直就是过家家。
听着非常寻常的一句话,大佬们却能提炼出许多信息。
正常情况下,萌新们别说跟大佬们较量了,经常被人卖了还要对人家感恩戴德。
很多时候,更是明知道是大佬们给挖的陷阱,也会心甘情愿的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