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对此不屑,“生母尸骨未寒,便穿红着绿、满头珠翠,招摇过市,如此迫不及待嫁人,实乃家门不幸。”
破山特意来知会临安长公主,尚书令蔡崇和御史大夫邹诤言以及其他几位大人身边的小厮都过来了。
皆问王爷王妃突然离去,可是发生了什么?
“请诸位大人放心,只是公主醒来见不到父王在殿中闹脾气,王爷王妃担心就先回去了。”
摄政王一整场席宴抱着女儿不肯撒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先前多次为了公主罢朝,朝臣也都知道。
这大半夜闹脾气,他这个爱女入骨的父王,打马而归,实在正常。
小厮各自回去,向自家大人禀告。
各家大人听了也没有疑心,只是大家的议论换了方向。
——“眼下这情形,靖宁公主将来十之八九是皇太女。”
——“未必,方才上面说,王妃又有了身孕,是个小世子呢。”
——“世子?王妃当真是福泽深厚,大公主、嫡长子,只要不犯大错,将来必定是母仪天下的皇后。”
——“只怕王妃野心,大错是早晚的事。”
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从王妃的野心,谈起她的功绩。
今年是大夏首次女子科举,春闱一共五人参加,与男子同题、所有答卷也与男子放在一处,多数文臣并不愿见女子胜出,所以刻意辨别女子笔迹,其中三人被认出,而后重点挑错,首轮被刷。
剩下两人经过重重遴选,一人文章格局太小,实力欠缺,只有程怡谨杀出重围。
皇榜贴出来,她作为唯一一名女进士,震惊朝野。
有她做榜样,京中女学悄然而起。
不仅是女学女举,王妃还兴农兴商。
有商人从西域带来新的种子,百姓不知为何物、不敢购买,王妃出面出资,忠武将军带领军队垦荒,种植新的作物。
那是沈雁归前年离京之前,让杜清徐派去西域的商队,带回来的东西。
——“说是叫什么地薯,好种好养产量高,能够代替稻谷,若是成功,老百姓再不需要饿肚子。”
——“大夏地大物博,尚且做不到人人饱腹,西域蛮荒小国,能有什么好东西?说不准还有毒。”
——“麻雀飞上枝头,一朝权银在手,迫不及待想要证明自己,不过是费钱费人、胡作非为罢了。”
——“王爷也肯容着她胡来?”
——“不容着又如何?纪州治疫,她有大功,百姓修庙供奉,王爷也不能逆着民意来啊,瞧瞧这回公主封地的官员,一幅缂丝万福图,出尽风头。”
——“你们说她一介女流之辈,舞刀弄枪也就算了,怎么农桑耕种也懂?”
——“外行充内行罢了,军队垦荒不影响百姓生活,王爷怕也是在等着她犯错,否则怎偏叫那女将军去做?”
——“哦~~~王爷是想收回那女将军手里的军权?”
——“对咯!”
——“别的也就罢了,让女人领兵保家卫国,岂非要叫他国笑话我大夏无人?”
女学、科举、农桑……所有事情或许都还能争一争、议一议,唯有这娘子军——
大老爷们让小女子保护?
满朝文武勠力同心: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酒盏一碰,众人争相附和。
破山且躲在暗处听了片刻,确认这边已经听不见王爷王妃远去的马蹄和脚步声,后头也无人跟随,这才轻功追赶。
瞧见掉队的青霜,单手搂起她的腰,抱她上红墙。
月下飞檐走壁、越过人群,回到椒房殿。
玉儿今儿高兴,玩儿得太累,此刻四仰八叉睡得正酣,被她爹娘左右亲了一大口,都没醒。
两人刚准备回自己寝殿,破山带着青霜回来。
他将朝臣议论不改一字,原样复述,包括是哪位大臣所说。
农桑之事,沈雁归确实不精通,但地薯她吃过,也在永州看人种过。(注:地薯为作者现编,不可考。)
它不像稻谷对土壤、水源、气候要求很高,那玩意儿对环境适应性极强,随便找块地一埋,稍微用些心,便可以收获一大片。
且一年可得两季。
对寻常老百姓而言,绫罗绸缎、鸡鸭鱼肉不是最要紧的,吃饱穿暖最重要。
若地薯能够得好收成,将来推而广之,作为稻、麦、黍、菽、稷的补充,百姓丰衣足食,何愁大夏不安?
只是人们对未知之物,总会有所疑心,臣民不待,也实在正常。
而且桑妞带队入山,表面垦荒,实则练兵,非是摄政王要收回兵权。
这些沈雁归与墨承影早已讨论过,这会儿听到,并不将那些议论放在心上。
至于这些议论的朝臣,朝堂需要不同的声音,沈雁归也不会因此对这些人进行打击报复。
“尚书令蔡大人可说了什么?”沈雁归问。
“不曾。”
“御史大夫邹大人呢?”
“也没有。”
沈雁归又问了几位大员,官职越高、为人越谨慎,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儿女,都未曾公开参与任何言论。
她点点头,又问:“赵奇珍去见沈清月了吗?”
第420章 烟火
“禀王妃,属下回来的时候,瞧着赵奇珍过去了。”
破山回来,还有春褀带着暗卫守着、盯着,后续会第一时间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