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人都有金手指_浮游的蜉蝣【完结】(12)

  觉得齐俐怪的同学们:

  “可是,大食堂在十二点半基本就没人了呀。”

  “食堂阿姨也是从差不多十二点半就开始打扫食堂的。”

  齐俐:

  “所以我都坐靠近门口的位置。”

  “阿姨是从后往前打扫,等她们打扫到我那里时,差不多就是四十五分了。”

  “偶尔阿姨动作快些,或者赶时间,我可以等她打扫到面前时端着饭盒到外面去把最后几口吃完。”

  同学着急:

  “不是时间问题。”

  齐俐费解:

  “所以问题在哪里?”

  同学们也说不清楚。

  但他们就是觉得,在那么大、空了的食堂里独自吃饭,明明是一件很让人紧张的事情。

  偏齐俐就是不紧张。

  为什么她不紧张呢?

  齐俐:

  “所以我究竟为什么需要紧张呀?”

  “食堂的叔叔阿姨都很和善呀。”

  “习惯了我的食量后,他们有时还会将员工餐分我一些。”

  “员工餐里的有些菜是单独另做的,比给一大群学生做的大锅菜好吃。”

  “不过好吃的幅度不大,毕竟厨师没换人。”

  同学:

  “谁让你点评菜好不好吃了?!”

  齐俐:

  “所以说,你们到底哪里不理解呀?”

  同学很不满:就是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搞得好像我们才是奇怪的人。

  齐俐:

  “你们有没有想过,奇怪的也许真是你们呢?”

  同学:

  “我们这么多人一致认为奇怪的是你。”

  齐俐摇手指:

  “不是人多、嗓门大,就代表对。”

  “尤其在一个属性比较局限的群体里,大比例的认知一致,有可能只是无脑的人云亦云。”

  “例如这件事,如果我们把提出想法的群体范围稍微放大一些,比如包含食堂员工、老师、家长。”

  “你们听那些大人中的谁说我吃饭时间特别长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当然,我的食量确实是大到有点奇怪,这个我也承认。”

  “但在如此大食量的前提之下,吃饭时间长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老师还专门跟我说,慢慢吃、别着急、要细嚼慢咽,以免消化不良。”

  “食堂打饭的阿姨叔叔给我打的份量是你们的几倍,但刷卡也就意思一下只收我两份的钱。”

  “这个收费还是校长亲口吩咐的。”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应该也听到了的,当时我妈为这事专门来过一次学校。”

  “我妈跟校长说,我的餐费按实际的量给,是几份的量就算几份的钱,打菜时则把几份打在一起,都装进我的大饭盒里。”

  “校长的回答是,学校食堂一份的量本就该保证一个孩子能吃饱。其他孩子食量大的比食量小的多吃一两倍很常见,要是人人都按量计较饭钱,那食堂的工作量得多大?再说这也不是学校该计较的事情。”

  “校长还说,即使齐俐的情况格外特殊,收两份钱也顶天了。再多实在太不像样。校食堂又不是生意。

  “难道你们觉得老师、校长以及食堂的叔叔阿姨这么说、这么做也很奇怪?”

  同学们噎住。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太能质疑大人,尤其老师校长的权威性。

  而且他们在家里跟他们的父母说这事时,他们父母好像确实也没有对此表达过奇怪。

  还夸奖齐俐胃口好、难怪身体好。

  并念叨让他们中午在学校食堂也多吃些,别下午三四点钟就饿得去吃不健康的零食。

  同学们:可齐俐下午一样要吃零食啊。吃得还比我们多。

  总之,因为大人们都是那个态度,于是同学们逐渐不好再频繁地拿齐俐的怪说事,但内心里他们依然觉得她怪。

  同学们:也许怪得不那么多,但反正肯定有一点。

  与学生们的别扭态度不同,不少老师是明确地颇为喜欢齐俐这种不违反规则的我行我素。

  在老师们看来,这是齐俐了解自己、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的表现。

  在老师们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很多某些方面对比同龄人显得格外突出的学生。

  比如特别聪明、特别擅长运动、特别有钱、特别漂亮、特别胖、头发特别卷等。

  这些特别可能是大众一致认可的大优点,也可能只是个人小特点,但都必然会引来同学们甚至家长们或多或少的关注。

  有些关注是善意的,有些关注则带着些负面情绪。

  更多的其实无所谓善恶,只是从众起哄。

  在面对这样繁多的关注时,成年人也未必能稳住自己的心态,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孩子则更容易受到影响。

  也许会变得骄傲自满,也许会很想藏起自己的特别,也许会跟起哄的人起冲突。

  相比起来,齐俐的我行我素让老师们格外放心。

  齐俐异乎寻常的大力气与大食量是无可改变也难以隐藏的事实。

  老师们不可能完全阻止其他学生对此的议论,一度担心过齐俐会因此在他们疏忽的地方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殴打同学。

  齐俐那力气,打起架来是真的容易出事。

  而且一旦出事,不管最初挑起事端的人是谁,只要齐俐动了手、打伤了同学,她便必然会受到责备。

  这极其有害小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出乎所有老师预料的,齐俐自入学起一直四平八稳。

  别人议论她,她就听着,只偶尔应两句:

  “是啊。”

  “对,就是这样。”

  连老师们自己都不敢说如果由自己去面对那么多议论,他们能如此平稳。

  老师们欣慰地看到,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学会了反思,倒当真开始怀疑是他们过于大惊小怪。

  就这样,齐俐、其他学生,以及老师们,还有学生家长们,逐渐磨合出了一套让大家都感到舒适的相处模式。

  齐俐的班主任李老师在单独与齐俐父母沟通时说:

  “你们把齐俐教得特别好。”

  “她虽然力气格外大,但她从来没想过只靠力气来解决问题。”

  “在能讲理的地方齐俐总是讲理。”

  “当真到了需要使用力气的地方,她也不畏惧使用。”

  “且使用力气时,齐俐对力气控制得非常精准。”

  “捏核桃只碎壳,不会弄坏肉。”

  “特别棒。”

  于荼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回道:

  “虽然齐俐确实是很棒啦,不过她能做到现在这样,也是成长了之后的阶段性成果。”

  “她以前也有不过脑、只靠力气摆平事情的时候。”

  “她上幼儿园那会儿有一次就是典型。”

  “那次因为觉得同班小朋友老争班里谁是老大很烦,她就给小朋友们表演了一个徒手举摇摇车。”

  “那之后同班的小朋友何止无争议地把她当老大啊,看她简直像在看神棍。”

  “跟别班的小朋友吵架时他们都嚷嚷‘我们班有齐俐力能扛鼎,所以鼎是我们的。你们扛不动鼎就没资格跟我们争’。”

  “哦对,那帮孩子后来一直管那个被齐俐举过的摇摇车叫鼎来着。”

  “难为他们小小年纪就记住了‘力能扛鼎’这个成语。”

  “甚至还能把‘鼎’字写出来。”

  “要知道那时他们中的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会写错。”

  班主任李老师:

  “……挺好的。”

  “正面激励。”

  后来李老师没忍住跟其他老师分享这桩奇事,却听到其他老师说:

  “对,是有这事,我听说过,原来举鼎的那个真是齐俐啊。”

  “传言里一直说的是‘大力士’‘怪力幼崽’什么的,没提过当事人的真名,连性别乃至种族都有多种版本。”

  “倒是很注意保护小孩子的个人信息。”

  “不过我早就猜到应该是齐俐。”

  “毕竟这么大力气的小孩不多见,又是住在附近,年龄也对得上。”

  “我邻居家的小孩跟齐俐同年,应该读的是同一个幼儿园,不过应该不同班。”

  “那孩子为鼎摇摇车的事情很是委屈了几场。”

  “我们家小区旁边超市的门口摆了两个那种付费使用的电动摇摇车,有一段时间那孩子每天起码要在上面待两个小时。”

  “他家长去拉他,他还哭‘我在幼儿园就抢不到鼎,在这里也不让我玩吗?’”

  第11章 11

  ☆、从旁观到投入

  讲邻居八卦的老师兴致勃勃:

  “还别说,他嚎得真怪可怜的。”

  “有一次我没忍住问他家长,‘现在幼儿园这么丛林法则吗,玩玩具必须靠抢?’”

  “他家长相当头疼,回答说‘哪儿啊,虽然是有小孩子之间抢来抢去的情况,但老师会协调,不会让哪个人或哪个班把某个受欢迎的玩具给霸占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无cp  轻松  浮游的蜉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