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等嬴政不再开口,这才笑眯眯地道:“我活着的时候,差不多就知道自己的谥号,想来诸位后世之人,也当知我。”
李世民含笑,敬了刘彻一杯酒,“想是汉家天子,壮哉武帝。”
刘彻颔首,面有矜色,刚要饮下这杯酒,就听朱元璋嘀咕道:“汉家帝王,如何不是刘邦老哥来也?”
刘彻忽然觉得这杯酒咽不下去了。
朱元璋是真的觉得汉武不如高祖,他离刘彻的时代太远了,也觉得刘彻这小犊子日子过得太顺了,文景为他攒家底,昭宣为他扫余晦,成全了他这个汉家雄主的威名,这一位汉家天子,实在令帝王都艳羡。
李世民那杯酒敬完,他思忖了片刻才谨慎地道:“我自幼随父起兵,建国大唐,是大唐的第二个皇帝,庙号应为太宗。”
这话说出来颇有商榷余地,至少他前面的两个帝王没觉得不对,朱元璋这后世帝王自然知道李世民的底细,却没提这个,只是忽然抬起眉毛看了一眼朱棣,语气平平地道:“哦,太宗。”
朱棣立即安静如鸡。
众人的目光落在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丝毫没有退却之意,只是拍着朱棣的肩膀,皮笑肉不笑地道:“我父子在唐之后,隔了宋元两代,于乱世起兵,自我开国,建国大明,这是我家太宗。”
朱棣一时不敢吱声,他这个太宗水分很大,当初老爷子去世,顺位继承的是他早逝大哥的儿子,他的侄儿。等他当了皇帝,直接抹掉了侄子的存在,把侄子在位那几年变成了朱元璋的年号,又通过各种造谣吹嘘,非常努力地把自己这第三个皇帝变成了太宗。
这时牌已经摊到了最小的六帝子孟德那里,根据顺位投胎的规则,众人猜测这最小的弟弟或许是大明后面的不凡帝王,就连几个后世帝王一时都没往别处想。
曹操左右看了看哥哥们,一时陷入了沉默中。
最后他浅浅地吹嘘道:“我乃汉之后的君主……”
李世民喝了一口酒,含笑看了一眼目露狐疑的朱家父子,这次又是朱元璋不客气地开口道:“这么说我就想起来了,曹孟德啊,魏武曹公?”
曹操大惊,他死时差不多知道儿子准备建国称帝了,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暗示了儿子给他追封,毕竟他想做皇帝又不想自己来翻这个脸,可他怎么会是魏武帝呢?文帝这个最好的谥号哪里去了?他好大儿给私吞了吗?
第3章
虽然混进来了一个奇怪的家伙,但片刻沉默过后,几位今生兄弟还是凑在一起梳理了前世进程,自始皇嬴政起到大明太宗为止,基本可以确定众人的来处相同,且都是寿尽而终。
这事疑点重重,何况帝王多疑,但众人之中,年纪最长的嬴政已在这世上活了三十二年,最小的孟德也十四岁了,除了凤国本身就有的一些奇异之处,还真没遇到过半点神鬼异事。比起虚无缥缈的担忧,这场聚会始终还是要往现实上考量。
仍是刘彻话最多,他性情十分外向,仿佛毫无阴霾,和人相处起来热烈真挚,但谁也没把他当朋友处的意思,都在谨慎开会。
刘彻酌酒一杯,低声笑道:“我这些天仔细观察过皇妹,和咱们兄弟不同,皇妹是个平常婴儿。”
他先抛出了这重要信息,嬴政瞥他一眼,只道:“不必试探我们。”
朱元璋不耐烦地开口,“谁会对个小娃娃下手,何况死了这个,宗室之中也不是没有女娃,说些实际的。”
“亲姊妹在位总比堂姐妹做了皇帝强,皇母从未考虑过别的。”李世民颇有些复杂地道。
他有一个阿姐,当初开国起兵,她建立娘子军攻城略地无数,后来又与他会师攻破长安,但开国之后,父皇就收了阿姐的兵权,让她做个平常公主。他也不是没想过,倘若阿姐是个男儿,必定是他最强力的敌手,后来阿姐一世未展锋芒,唯有死时以军礼下葬。
如今地位翻转,方知这份憋屈,真如心中一团火在烧灼。
西凤皇姬游在众人看来,并不算一个很有能为的帝王,她是先皇幼女,凤皇寿八十,早年生的女儿基本无缘皇位,姬游的命实在够好。当时先皇年老,和她年纪相差不大的有三名皇女,没经过什么激烈斗争,是先凤皇发现姬游所化的凤个头最大,羽毛最漂亮,凤鸣声最大,然后姬游就当上了皇帝。
登基之后,姬游也没有大动朝堂,仍旧按照先皇的政令治国,用着先皇为她安排的人手办事,然后日子平平无奇地过,到现在快五十岁了,先皇的班底渐渐致仕,她早年提拔的年轻人才也陆陆续续安居要职。
就这一个天生好命的平庸女皇,却是个无懈可击的金城汤池。她皇寿过半不久,在凤国观念中还属于中年帝王,和先皇的交接太平顺。
在如今这个时间段,满朝都是女皇的心腹,凤国倒是有一些世家大族,可凤国世族真不少。刘彻折腾了好些年,也不过收拢了他自己的父族白鹭这一支,这还是在女皇眼皮子底下的事,姬游压根没管。
是啊,刘彻自己想想,他上辈子也见过到处拉拢权贵的女子,淮南王女刘陵嘛,可他最多觉得她爹淮南王要作乱,他难道还能觉得刘陵这个女子想做皇帝?
不过看个笑话罢了!
姬游倒不至于看自己儿子的笑话,她其实不大喜欢刘彻到处勾搭女子,可人的性情又哪里好改呢?就像嬴政这个长子,姬游给他选过好些优秀的女子为妻,帝子是不用像寻常男子那样困守后宅生活的,帝子的妻室一般等同于入赘皇家,可嬴政谁都不搭理,到现在三十二岁了不肯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