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倒是可以先拿来养鸡鸭,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这养鸡鸭能赚多少钱?花婶一直帮忙,心里可是有数的。
人家半夏把鸡蛋鸭蛋的销路都找好了,接手就能赚钱的事,这钱她要是不赚就是个傻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半夏和麦冬两人忙翻了天!
作坊翻新,购买原材料,招工人等,忙得脚不沾地。
好在在省城和市里商店找柜台的事还没等她操心,商意远一个电话就帮忙搞定了。
半夏不知道说了多少的感谢话,要是没他,她得费不少的事儿。
这年头,城里国营商店,个体户可不是那么好进的。
半夏之前也想过干脆在外面找个门市开铺子,但想一想他们的品种又不多,开个铺子店里未免空旷,这样做投入成本就有些高了,再有一个入口的东西,又不是现场制作的,在国营的商店里人家买起来也更放心一些。
要是以后真的做起来了,倒不用计较这些成本了。
……
两个月后,省城最大的副食商店开始卖一系列名叫‘张姥姥’牌的家常酱菜,包括张姥姥豆瓣酱、张姥姥五彩泡菜、张姥姥干咸菜、张姥姥霉豆腐、张姥姥酸辣藠头等。
有散装称重的,也有塑料袋密封包装的,还有像罐头一样用瓶子装得严严实实的。
刚开始这个档口并不怎么受欢迎,看的人比买的人多。
人家老板也不见生气,倒还很大方,只要打柜台边儿路过的人都会发一包装好了的豆瓣酱,说是啥试吃装,包得严严实实的,还挺像样。
就连其他的东西,也一样摆了个盘子,旁边放着牙签,可以现场试吃。
这样一来,慢慢的还真有了生意,不过三、四天的时间,就开始变得火爆了起来。
这老板也怪!
人家想多买一些,她还不让,说啥得限量购买!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都啥年头了?咋还搞定量那一套呢!
咱老百姓都有钱了,想吃个啥咋还这么难!
“李大爷,你又来买张姥姥家的泡菜啊?”
被叫着李大爷的是一位大概七十来岁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大爷就住在附近,退休后生活过得十分悠闲,家里的老伴贤惠,里里外外一把抓,他以前是从不往副食品商店里逛,一年估摸这也来不了两次。
好巧不巧的,今年第一次进商店就遇上了张姥姥牌搞试吃,李大爷这一吃就一发不可收拾。
自己老伴腌制的看不上了,张姥姥泡菜和霉豆腐成了他的最爱,每天早上喝粥时要是没有这两样下粥,吃饭都不香。
气得他老伴都不想搭理他!
吃了快一辈子了,这下子倒是嫌弃上了。
什么人啊!
因为老伴生气不给他买,李大爷吃完了只得自己跑到商店里来,多来了几次后,商店里的人都记住了他。
毕竟像他一样背着手,啥都不拿,还沉着一张脸的老大爷还是不常见的。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来找茬的呢。
李大爷直径来到了张姥姥档口处,半夏招的售货员小妹早已认识他,见到他来便热情的笑道:“大爷来啦!这次还是要霉豆腐和泡菜吗?”
李大爷面色深沉的点了点头,从兜里掏出钱来。
见大爷空着手,售货员小妹识趣的给他拿了包装好的。
霉豆腐一小盒一百克,五彩泡菜一瓶五百克。
李大爷再次嫌弃的抱怨道:“你们就不知道用个大点儿的瓶子装?小不拉几的磕碜谁呢!”
售货员小妹这话已经听了不少,闻言脸色不变,笑着道:“大爷,你的建议我会和我们老板说的,我们老板也说了,目前生产有限,等日子长了,后面腌制的产品跟上了,也就不限量了,您想买多少买多少!”
李大爷翻了个白眼:“你们老板也是个傻的,有钱都不知道赚,一天天的啥也不是,有这手艺之前都干嘛去了?也不知道多做点,这要是搁我以前的单位,早被我开了!”
“是是是!大爷说的是,我们老板哪有大爷你眼光放得长远!这不,她已经汲取教训,加班加点的带着工人在做呢!就怕后续供应不上。”
她笑了笑又道:“您老也知道,这腌制品都需要个时间,慢功才能出细活,咱们张姥姥的味道为啥这么好?讲究的就是个传统腌制,古法发酵,所以这时间也就长了些。”
李大爷点了点头,这一点上他倒是认同,现在的人啊!干啥都讲究个快,这有的东西能快,有的东西就不不能快,快了,味道也就变了。
就在李大爷提上东西就要离开时,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同志,你们老板在吗?我想和他商量一下供货的事。”
李大爷闻言转头,啥?供货!
供屁的货!
本来就不够卖了,这还来个半路抢道的,还要不要他活了!
第151章 订单
“叮铃铃!叮铃铃!……”
半夏刚从储存区忙完出来,作坊里新装没多久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她连忙上前接起电话,才‘喂’了一声,电话那头就传来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姑娘一看就是个急性子,噼里啪啦的说了不少的话,一时间半夏都插不上嘴。
姑娘这通电话带来的一看就是个好消息,半夏脸上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
“嗯,我知道了小乔,你做得非常好,你先把那边的电话给我,我先和他们沟通一下……”
和小乔的通话结束后,半夏又拿着刚刚记下来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半响后半夏才挂断电话,麦冬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过来,等半夏的电话一结束,便问道:“又有订单来了吗?”
麦冬这样问就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作坊里已经接了好几个订单。
自从市里和省城的档口开了后,作坊里就没停歇过,他们的这个作坊也招了好几个固定的工人,大多是去年就帮忙制作豆瓣酱的那一批人。
而市里和县城,他们也一边招了一个机灵的员工看着档口,半夏和麦冬会不定时的送货过去。
刚才的电话就是省城的员工小乔打过来的。
半夏笑着点头,“没错,这次的订单还挺大,要一万斤的豆瓣酱,还有霉豆腐和泡菜,订货的老板还是个外地人,没想到这外地的也喜欢咱们这边的口味。”
半夏顿了顿又道:“本来我想直接去省城和人家确定订单的事,可人家老板说了,想过来参观一下咱们作坊,应该后天就会到,咱们也好好的接待一下,在镇上的招待所把房间先定好。”
麦冬点头,“行,姐,这事儿你就交给我吧,后天我去县里接人。”
麦冬办事半夏是放心的,便把这事儿交给了他。
别看麦冬年纪不大,真要说起来,比那二十来岁的成年人也不差的,就说去市里和省城开档口的事儿吧,市里的那一摊事儿几乎全是麦冬一个人搞定的,也就招员工的时候半夏插了手。
怕耽误生意,招好人半夏就去了省城,把麦冬留在了市里。
等后面的生意上了正轨,员工熟悉了产品可以独挡一面,两人才从市里和省城撤了回来。
差不多到了七点半,作坊里的工人早就下了班,半夏和麦冬才检查完准备回家。
“半夏、麦冬你俩咋又这么晚?”林长农搭了个凳子在门口坐着,见到他俩出来便问道。
随着的投入变大,作坊里值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半夏便请了一墙之隔的林长农做了晚上看守作坊的工作。
林长农非常负责,自从干了这个工作,一到作坊工人下班的时间就会过来,一晚上要牵着一直在作坊看大门的旺财巡逻好几次。
最开始的时候,林长生还说这活让他来干就是了,但半夏不想他爸白天忙完,晚上还得起来,随时提着心。
偶尔麦冬会直接住在这边,作坊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卧房,只留了一间来做办公室,中间用柜子挡了一下,在里面放了一张床,他住在这儿的时候也是歇在办公室里。
“长农叔,吃晚饭了没?”半夏问。
林长农笑着点了点头:“吃了,吃了,你婶子知道我要上班,晚饭做得早些,吃了我才过来的。”
林长农很有原则,上班的时候从不往家里去,哪怕这家就在墙的那边儿,不用垫脚就能看得到,手臂伸长了都能摘到墙角种的小葱。
花婶是唯一一个之前在作坊里做过豆瓣酱却没有成为正式员工的人。
倒不是半夏没请她,而是这临时的和正式的可不一样,上班时间得固定,有时候还会加班,不管忙不忙都得在作坊里待着,一个月也就四天的休息时间。
林国庆在加工厂,林长农上晚班,儿媳惠兰也进了作坊,她们家里一下子就有了三个工人,要是再加上她,家里养的那些鸡鸭估计都得饿死,幸好孙子大了能帮着照看,要不然得忙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