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强扭的瓜甜不甜,只有扭下来才知道。
周六子一根筋走到底。
余安邦又安慰了周六子一会,又去事先租好的房子看了,就准备打道回府。
他家里还有块难啃的骨头呢。
不过,等他回到家,就知道自家媳妇已经给他准备了一份惊喜。
“妈,这些东西都是要带走的?”
他指着地上用麻布袋装的东西,眼睛却往媳妇身上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不是说不肯去省城吗?
这架势,就是要把家里全搬空啊。
周小满笑眯眯:“妈说这些东西都是她用习惯的,怕到时候到了省城不趁手,都打包起来带过去。”
多余的没说。
余安邦也不好当着自家老娘的面问。
等好不容易有两口子单独说话的机会,余安邦忍不住把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
周小满就边笑边把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说了。
原来,余安邦去了省城之后,不管周小满用什么办法,余秀莲都不肯松口。
周小满正想着要不要去大舅家,让余大舅来劝劝,余卫国夫妻却登门了。
原来余卫国听说余安邦去了省城,就屁颠颠上门,准备来挖松土。
当然,是挖余秀莲这块松土。
两口子穿得破破烂烂,带着脏兮兮的孩子,在余秀莲跟前卖惨。
说什么余卫民两口子狗眼看人低,彭兰香作为弟媳,天天在家指桑骂槐,就是连孩子也不放过。
罗蓝更绝,竟然不顾脸面拉着余秀莲,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她命苦,婆家婆家看不起她,娘家娘家不搭理她,她活得实在没什么意思,要抱着孩子跳河。
余秀莲哪里见过这阵仗,脸都吓白了。
她又是个耳根子软的,就问余卫国两口子有什么难处,看自己能不能帮上忙。
这下好了,开了一道口子,不要脸的夫妻俩哪里会放过。
余卫国当场表示要跟大方的姑妈借一百块钱。说是拿了这点钱,去隔壁生产队也租个拖拉机,跟余卫民一样,每天跑运输,赚点辛苦钱。
罗蓝甚至当场给余秀莲跪下了。说余秀莲是他们两口子的再生父母,以后两口子肯定洗心革面,将来余秀莲老了,会给她养老。
余秀莲原本已经心软了,一听要借一百块钱,还有什么养老不养老的,顿时清醒了。
她苦日子过惯了,儿子媳妇孝顺,时不时给她塞钱,她手里也不缺一百块钱,可这年头,一百块钱在乡下人眼中就是一笔巨款。
人家张口就要,她哪里舍得。再听余卫国夫妻俩说什么养老,她就更加清醒了。
她自己有儿子,哪里要别人来养老。
再说了,余卫国夫妻俩在亲爹得病的时候,可是躲得远远的。
自己的亲爹都不孝顺,还会孝顺一个出了门的姑姑?!
这简直就是把她当傻子骗。
余秀莲自然不肯答应。
可是,她向来面皮薄,嘴巴也不利索,哪里是余卫国夫妻俩的对手。
罗蓝又是个会看眼色的,见她态度突然变强硬,就说要抱着孩子跳河不活了之类的。
余秀莲头大,就向周小满求助。
要是平时,周小满压根不会给他们两口子开口的机会。
可因为余秀莲不答应进城,周小满有自己的算盘,干脆就避重就轻,也没说不借钱给余卫国两口子,就说让他们回去等着。
余卫国两口子以为周小满也被他们二人的话打动了,就更加来劲了。
每天上午来下午来,晚上还要来坐一坐。
余秀莲不堪其扰,忍了两天,就将周小满数落了一顿。
周小满只当作耳边风,听听就算过了。
还故意说,她过两天就去城里了,借不借钱的,让妈自己拿主意。
拜余卫国两口子的歪缠劲所赐,余秀莲终于聪明了一回。
惹不起躲得起。
她开始打包东西,准备跟着周小满进城。
还难得地硬气了一回,说要跟余安邦告状,说周小满不理事。
周小满目的达成,就随她去了。
第422章 安排
余安邦听完,对周小满竖起了大拇指。
“媳妇,你真厉害,这就是传说中的兵不厌诈吧。”
周小满无语瞪他:“什么兵不厌诈,我这是顺水推舟。”
“你说的对,你说的都对。”余安邦超级狗腿,“我媳妇那么聪明,说什么都是对的。”
周小满被他逗乐了,看着满屋子的东西转移了话题。
“这些东西你打算怎么办?”
都是余秀莲打包的。
连搪瓷盆,水瓢这样的小东西都不放过。满满堆了几个麻布袋。
要是想带着去坐火车,那是相当有难度的。
“这个不难,你交给我。难的是后面那几头猪。”
余安邦指着后头的猪圈。
周小满哈哈大笑。
刚刚余安邦一进门,余秀莲就念叨着要把猪带到省城去喂。
也不知道余安邦是怎么跟他妈说的,当天晚上,余秀莲又把大件不能带走的东西理了出来。
至于猪圈里的猪,还有院子里养的那几只鸡,菜园子里的菜,也终于有了归宿。
猪圈的猪托余大舅帮忙拉去生资站收掉,鸡杀了两只,带去省城吃。还剩下了几只,送给了余大舅家。
菜园子里的菜,带了一部分不容易坏的,其余的也托付给了余大舅家。
大头收音机与电视也有了归宿。都送人了。他们去城里压根不缺。
最后就是自家建房子的事。
因为全家人不在家,要委托尤钱全权负责,一家人少不得登尤钱家的大门。
带了不少吃的,又抱上自家的电视机,一家人去了尤家。
余秀莲看着两个孩子,周小满夫妻则与尤钱说话。
房子的细节问题,余安邦早就与他师傅商量好了。
今天几人的话题,说的是余安邦在外头的“工程”。
尤钱之前跟着余安邦一起,也在外头干,是年前才回来的。
他是老手艺人,虽然年纪大点,但是脑子又活泛,余安邦几乎是将他往包工头的方向培养。
木工,泥工,油漆工,乃至是水电,都略懂。
用余安邦的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自己不如师傅掌握的多。
不过,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负责在外面招揽“业务”,尤钱则出技术,师徒俩配合得很好。
由于自己有几个月不去省城,尤钱有些不放心,拉着余安邦再三叮嘱注意事项,甚至,告诉他手底下的人哪些好用,哪些人用起来不顺手。
周小满听着两人讨论,嘴角微微翘起。
自家男人真有魄力啊。
努力加上运气,再赶上时代大流,弄不好,她家两个儿子真会成为富二代。
万事俱备,只等出门了。
余秀莲要去省城的消息很快在白河生产队传开了。
大舅妈刘秋香最先知道消息,生生吃了个大柠檬,酸得夜里都睡不着觉。
她推了推身边的余有粮。
“二妹去省城,真的是去享福的?那安邦他们两口子得赚多少钱啊。出门一张嘴,城里可不比乡下,什么都要钱要票。”
余有粮也没睡着。
妹妹一家的介绍信,他今天下午就开好了。
其实,他一开始也是不赞成余安邦带着余秀莲和孩子一起进城的。
毕竟,外头赚钱也不容易。还有另外一桩担忧,他谁也不能说。
可外甥媳妇只用一句话就把他的劝解都堵住了。
“…小宝读完五年级,马上就进初中了。咱们大队没有好学校,我怕耽误他。”
这话,他实在没法反驳。
如今,早就不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年代。
知识的力量,只看周小满考上大学之后,余家过的日子就知道了。
再加上上回井里死人的事,如今整个生产队,都觉得读书非常重要。
余有粮无言以对。
他的担心,只能压在心底。
算了,安邦看着跳脱,其实是个最靠谱的,让他去折腾吧。
说不定,他们老余家,还真能出个人物。
余有粮打定注意,把刘秋香的话就当成了耳旁风。
刘秋香见男人装死,就更生气了。
“有粮,我不管他们在外面怎么搞,混成什么样子。有件事,我不说出来心里就不痛快。你说秀莲这事办的,竟然把电视机送到尤钱那个老光棍家也不送到咱们家。到底谁家才是亲戚?”
原来是这件事,他就说。
余有粮也有些恼了。
“人家不是把收音机送过来了?说是送给我用的。那意思是以后都不要了。白送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电视机人家也说的很清楚,说是怕他师傅无聊,借给人家先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