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周小丽家的百日,她们自家还要搬家。
新房已经竣工了。
只有小宝不高兴。
国庆节三天假,偏偏中秋节又没有连着,他还要赶回来上课,比大家少玩好几天呢。
全家人回了乡下。
到了周小丽家办酒的这天,周小满头一天就歇在了娘家。
这两年,周小丽赚了不少钱。张达强每个月的津贴又寄回来了,两口子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要不是周小丽要干活,静静没人看着,她也不会再住在娘家。
即便如此,他们两口子的家又翻新了一遍。
重新粉刷了墙壁,厕所厨房也新建了,屋顶也换上了瓦。
整个屋子布置的还挺温馨。
今天的百日宴,不再是摆在娘家,而是直接在自家家里。
一大早上,从几个伯伯家借来的八仙桌,已经摆在了外面的坪上。
周小满家几个姑姑伯娘们,领着各自的儿媳妇,已经忙开了。
洗菜的,洗碗的,泡茶的,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靠近厨房的外墙,临时砌了个灶。灶上是一口大锅,锅里正咕噜噜做着扣肉。
孩子们成群结队,在厨房里探头探脑,时不时趁着大人不备偷菜吃。
被大人们一通呵斥,很快就一哄而散。
周小满好不容易从人群中逮到脏兮兮的余闹闹,带着他回屋换了一件衣服,又重新洗了个脸,又再三告诫他不许调皮,这才又去忙活了。
到了中午,饭菜上桌了。
足足摆了八桌。
全是周家人。
百日没有请生产队的,大部分是娘家人。
当然,张家人不作数。
自打那回张达强与父母彻底闹翻,张家人已经好几年不跟他们来往了。
大家热热闹闹围在桌上吃饭,边吃边说着近况。
都是些家长里短。
谁家新娶了媳妇,谁家新生了孙子,谁家孩子又出息了,端了铁饭碗。
更有说田里的收成的。
来自不同生产队的叔伯们,争得面红耳赤。
就在这片热闹中,周小满问起了张达强的打算。
“你明年夏天就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没有,工作去哪里,想好了没有?”
张达强正给静静夹着菜,闻言就道:“反正是去当老师。到时候去哪里,要看学校怎么分配了。我倒是想回来教书,也不知道能不能分到咱们这一片来。”
“回哪里?回公社教书?”周家二姑插话问道。
“我是这么想的。”张达强点头,“离家里近,家里有个什么事情也好照料。”
“你就是个死脑筋。”周二姑恨铁不成钢,“别人都往城里跑,你倒好,还想往乡下走。乡下有什么好的。你看看你姨姐,她们一进城,日子就过得完全不一样了。如今整个大队,有几栋像他们家那样的房子。”
张达强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
周小丽也不太想男人回乡下,可到底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扫了他的面子,就笑着对周二姑道:“二姑你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还是明年的事,都没影子呢,到时候再说。”
周二姑又说了几句要上进,这才没多说什么了。
一旁的周大姑则趁机问起了周小满城里的事。
“听说安邦如今在外面混得不错,他那里还要不要人,要是还要人,干脆让你跃进哥跟着一起去做小工算了。起码到年前还能赚回来一笔钱。今年生产队听说没多少钱分。到了下半年,好像还搞什么承包制。也不晓得是不是真的,我看就不靠谱的很。”
“咱们生产队这边也搞承包制了?”周小满很是诧异。
上辈子,她就听老头子说过。他在乡下时,他们生产队是八几年才开始搞包干。
比别的地方晚了好几年,也就多穷了好几年。
难道是因为自己对余大舅说的话,历史提前了?
第509章 小麻烦
“好像听说是有这么回事,大队在开会。我也就听了一嘴。大家都这么说。”周大姑随口应道,话题又转到城里打工的事上来,“安邦,你给个准话,行还是不行?”
余安邦坐在她旁边那一桌,愣是被强行叫了起来。
“大姑,我是没什么问题。你要问问跃进哥。”他笑着道,“城里好是好,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都是辛苦钱。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干活,干到天黑,风吹日晒的,不比乡下轻松。”
他说着,就看向旁边的汪跃进。
汪跃进喝了点酒,脸早就红了,闻言,就将搪瓷缸重重往桌上一放,很是豪迈地道:“去,怎么不去。在哪里不是赚辛苦钱。只要你不嫌弃。”
“那行,你回头跟嫂子商量一下,看什么时候跟我们进城去。不过,亲戚是亲戚,咱们先把丑话说在前面,活要是干的不好,我也没办法跟人家交差。到时候,是要挪地方的。我家卫国哥就是,现在天天卸货。”
余安邦很自然地说道。
“安邦,你让跃进去,他要是敢偷懒,直接把他的工钱扣了。”跃进嫂子笑眯眯,“别管他面子不面子的。”
“那行,有嫂子的话,我就有尚方宝剑了。”
大家哈哈大家。
又有周家其他人问起进城做工的事。
大家心里都透亮着。
进城能赚大钱,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看看余安邦家,这才不过两年,就建了那么大一栋房子。
听说花了大几千块。
再看他们平时的吃穿嚼用,哪个不是比城里人还城里人。
他们不敢说要赚余安邦那么多钱,就是赚人家一个零头,那也比在乡下修地球强吧。
百日宴办的很热闹,周小满帮着将家里收拾完了,这才准备回家。
临走前,她拉了周小丽说悄悄话。
“你还是跟达强好好说说,要是有机会,最好留在城里教书,比乡下好。”
“我知道。”周小丽苦笑,“可达强那性子,他容易满足。说随便在哪里都好,主要是离咱们娘几个近一点。我有时候想想,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周小满点了妹妹的头一下,“你看看我跟你姐夫,不也是两个孩子,我连婆婆都带到城里去了。人家达强留在城里,你怎么就去不得城里。反正留在乡下,也不见你去上工赚工分。在哪里赚钱,还不是一样的。”
“而且,你做衣服,也是从梅子他们那边拿订单,进了城,不是城里更方便?!”
不是周小满看不起乡下的生活。
而是这年头,不抓紧这波红利发家致富,以后就要落后别人一大截。
她自己吃肉,难道不想看着妹妹一家也吃肉。
至于乡下的田园生活,那起码得到几十年后了。如今的乡下,可不比后世的乡下。
条件太艰苦了。
最主要的是医疗教育条件差。跟城里比起来,简直千差万别。
等他们老了,动不了,再考虑回乡下养老的事吧。
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进城里拼搏一番,起码,能给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周小满见周小丽已经被自己说动了,这才算放心。
回去之后,免不了跟余安邦感叹。
“达强这性子,确实是太守成了。”
要是在后世,家里条件勉强过得去,这样顾家的好男人,女人们都喜欢。
可惜是如今。
“这有什么,”余安邦不以为然,“咱们这一代,你看谁不是这样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达强还算好的,他起码念了个师专,出来国家就分配工作。就是靠着这工作,两口子也能把日子过好。而且小丽也能干。”
可再过个十年,铁饭碗也端不稳了。
周小满暗暗吐槽,却也没再说什么了。
确实是她太苛刻了。
她很快就没有心思再考虑这些。
因为自家也有事要忙。
搬家是大事。
原本按照乡下的习俗,房子封顶的时候,就应该大办。
可当时他们俩都不在家,索性就挑在搬家的时候。
关于新家,全家人都很满意。
尤其是小宝。
他看着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房间,乐得几乎要尖叫。
房间里,有专门为他打的衣柜,还有他的书桌。
甚至,连床上的被褥什么的全都是新做的。
他太高兴了。
拉着大牛等人,兴致勃勃地开始介绍。在曾经的小伙伴们艳羡的眼神中,出足了风头。
办酒这天,余家自然是热热闹闹的。
余家所有的亲戚都来了。
就连鲜少与他们来往的余二舅也来了。
这一回,上的礼金颇为丰厚。
几乎与余大舅家持平。
余秀莲看着礼簿本,颇有些扬眉吐气的意思。
“你们瞧见你二舅妈那脸色没,啧啧。她嫁进我们余家这么多年,我还是头一回看她笑得那么灿烂。还拉着我二妹长,二妹短的,我从来不知道,她也有这么好说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