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笑着问严惜:“陆夫人,家中人都到齐了吧?”
严惜笑着应:“都到齐了。”
“那我便宣旨了。”
内侍将怀里抱着的圣旨打开,朗声宣读起来:
“朕承天序,抚御万方,当弘礼教以昭雍睦,亦重懿德而表淑行。兹有苏家惜颜。其性禀温恭,行遵轨度,幼承庭训,娴习诗礼,事亲孝谨以彰仁,处族和睦以显顺;持身端谨,无忝闺闱之范,秉心纯良,堪膺荣命之嘉。
朕览其德,嘉其行,宜加恩渥,以昭宠异。今特册封为长乐郡主,赐冠服,秩视从一品,月给俸禄如制。
尔其益修厥德,谨守名分,上承国恩之厚,下睦宗族之亲,毋负朕所以嘉勉之意。钦此!”
圣旨洋洋洒洒,说了什么没人能完全记住,不过‘苏家惜颜,册封为长乐郡主’,严惜听到了。
皇帝突然封她为郡主了?她没听错吧。
跪着的一院子人都没有动,还是内侍官走到严惜跟前,笑着说:“郡主娘娘,接旨吧。”
严惜抬头看向内侍官,只见内侍官笑眯眯地望着她,她忙低下头,俯首接地,高声道:“承蒙陛下厚爱,此恩铭记于心。臣妇,叩谢陛下。”
严惜站起来接过圣旨,还有宫里的赐服,脑子还有些恍惚。
内侍官拱手向严惜道贺。
严惜笑着说:“多谢中贵人。辛苦中贵人跑一趟,大家吃了茶水再回去吧。”
“我们还要回去向陛下复命,便不打扰了。”内侍官说着,拱手告辞。
陆大爷不在,陆二爷帮着严惜招呼,他从身上掏出一个荷包,递给了内侍官。
宣旨的内侍们走了,陆家人高兴的有些恍惚,院内一时非常寂静。
“我听圣旨上说,媳妇这个郡主是从一品,倒是比大郎品阶高了不少。”
陆大老爷一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老太太转身抓住严惜的手,一个劲儿地说:“哎呦,不得了了。”
其他众人脸上皆是欢喜,议论纷纷。
二奶奶问家里的四奶奶:“郡主也就比公主低一个品阶吧?”
四奶奶江渠点头。
二太太笑着说:“以后大奶奶出去,见着谁都不用见礼了。”
这可真是无上的荣光啊。
陆大老爷捋着他刚蓄的胡须,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陆二爷提醒道:“祖母,你们先回内院吧。”
经此一提醒,女眷们才说说笑笑回了内院。
翌日,严惜穿上郡主的冠服进宫谢恩。皇帝见了严惜一面就走了。
严惜在太后的宫里,跟皇后一起说话。
“陛下封我这个郡主,真是令我感觉受宠若惊。”
太后笑着对她说:“你小时候长得不知道多讨喜,那时候他就想将你弄到宫里来做他亲妹妹。不过那时候他不当家罢了。如今他能当家了,也终于如愿了。”
严惜不知道还有这事,听了也是忍不住笑。
皇后倒是记得,不过她不愿意多说罢了。
“当初生青雀儿,城外有叛军,陛下在宫里不能回去,那夜又遇刺客,多亏了阿颜才能安然无恙。”
那天,自然也有王府府兵的功劳,不过皇后这样说,严惜也厚脸皮的受了。
严惜陪着太后说了会儿话,临走之前,皇后请她又到她宫殿里坐了坐。
四下里没人,严惜跟她说了些家里的事情。
皇后感激严惜操心劳力,严惜笑着说:“大太太掏了五千两银子谢我,皇后娘娘就别客气了。”
严惜的本意是想告诉皇后,大太太拿四爷当亲生的,哪里知道,皇后又送了她一对儿翡翠镯子。
“你如今是郡主,没事过来宫里走走,跟母后还有我说说话。”最后皇后又加了一句,“家里其他人得闲,也带来说说话。”
严惜明了,笑着点头。
没过几日便带着四奶奶进宫去了。三人一起说了些家常,皇后赏了四奶奶一顶花冠。
陆家众人准备回云山,因着严惜被册封,陆家又热闹了几日,他们也没能成行。
这日,陆屹川从宫里下值,回来对严惜说:“陛下让我给祖母、母亲请封诰命。”
严惜一喜,“这是好事啊,你如今是正五品,祖母跟母亲便能请封五品的诰命夫人。”
以后她们回了云山,差不多的地方官见了她们还得拜见呢。
陆屹川文笔不行,便让陆屹舟代他写了两封请封的折子。
这事是圣上提议的,自然是板上钉钉的。
严惜又借口留了他们一个月。
五月二十旬休,陆家全家人都在。安儿、宁儿、宝儿都在老太太跟前嬉闹。
有小丫头通传,说宫里中贵人来下旨来了。
上次下旨还是册封严惜郡主,这次不知是什么好事儿?
大家有了上次的经验,欢欢喜喜来到前院接旨。
圣旨宣读完,老太太已是泪流满面。老太爷辛苦一生,落下一身的病痛早早地去了,没有看到陆家儿孙光宗耀祖。
她比老太爷活得久,她的孙儿给她争得了个诰命夫人。
陆家的几位奶奶笑着向老太太跟大太太道贺,二奶奶不合时宜地干呕了一声。
请来郎中一诊,生下宝儿之后再没有消息的二奶奶竟是有孕了。
送走郎中,二奶奶笑着对严惜说:“初来京城那日,宁儿亲了我一口,我心中欢喜,想着要是有个宁儿这样的孩儿多好。如今竟有了。”
严惜笑着说:“都是二奶奶的福气。”
暮色渐浓,陆家的红灯笼一盏一盏都亮了起来。
梧桐院里灯火通明,陆家众人围坐在厅堂里把酒庆贺,每个人脸上都噙满笑意。
男儿建功立业,女子孕育子嗣。
家族荣光,生生不息。
严惜跟陆大爷相视一笑,人间烟火大抵如此。
窗外的风吹来,裹着一家的圆满。
《正文完》
第392章 番外1圆满
之前,陆三爷送符娘子回苗疆,一直没有回来,云山家里只赵姨娘一人。
老太太,大老爷跟大太太在京城住过六月就回云山去了。
二奶奶有孕要在京城养几个月再回去,陆二爷趁着这个机会想在京城再看看铺子。
二太太回去了,五爷跟六爷都留在了京城陆家读书。
培养子孙读书是大事。
便是不学无术的陆大老爷也很是赞成。
如今,陆家孩子多了起来,陆屹川觉着应该在京城这边的陆家开起来个私塾。
陆屹川是那种说干就干的,给大老爷还有二爷他们说了之后,很快就从外面请回来两位老夫子。
来年圣上开恩科,陆家就让文夫子在陆家好好备考。
私塾设在外院的倒座房。
冯家的两个郎君也被送来陆家一起读书。
小郎君们都去了私塾,家里只剩下八岁的宝儿。
严惜对二奶奶说:“京中官宦人家的小娘子家里都会请女夫子。你将宝儿留下吧,咱们也请个女夫子回来教她。”
二奶奶一下怔了,她不是没有这么想过,可她开不了这个口,如今严惜说出来,她只余满心的感动。
大奶奶是个好的,心胸阔达的,她以前真是被猪油蒙了心。
二奶奶眼圈湿润,笑着说:“这多麻烦大嫂。”
“家里有丫鬟仆妇,哪里能麻烦到我。再说了,宝儿这么乖巧,我正想要个这样乖巧的女儿在身边。就看二奶奶舍不舍得了。”
二奶奶咧嘴一笑,一滴眼泪滑落,“宝儿能跟在你身边是她的福气。”
中秋过后,陆二爷带着二奶奶回了云山。宝儿留在严惜身边教养。
严惜给宝儿请了位从宫里退下来的教养女官,陆玉芙趁机将六岁的阿芜也送了过来。
自此,云山陆家每年往京城送三万两银票,用于陆家孩子们的吃穿用。
圣上开恩科,为朝廷又选拔了一拨可用之才。
在秘书省待了三年的陆四爷申请外放,去得还是个没人愿意去的下等县。
严惜不理解,陆屹川说:“小四有他自己的抱负。”
所去之处贫瘠,陆四爷没有带家眷,只带了墨白、长顺跟长夏三个他身边的长随。
陆四爷在知县任上三年,管理民生,劝导农桑,兴建水利,开设学堂。调任走的时候,听长顺说,百姓送了他们很远,车上被硬塞了许多东西。
陆四爷被调任许州通判,条件稍微好了些,四奶奶就带着家当过去找他。
做通判三年,严惜觉着他们最大的贡献是生了个女儿。
宫里皇后连生两子,陆家也只有宝儿一个女儿。如今陆家又添了个女儿,严惜心里也欢喜。
就是这丫头不怎么爱说话。
他们回京时,小女娘都两岁了,许是因着不爱开口,四爷跟四奶奶给她起名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