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说:“没有现成的,不过可以帮你现做,一会儿就能做好,你不着急的话可以等一等,着急的话你先忙你的事儿,我做好了直接送你家去。”
宋湘点了点头,问了价钱,“那做十斤吧。”
老板又问:“要麻辣的还是甜一些的?”
“麻辣的吧。”江城人嗜吃麻辣,宋湘也不例外,但因为身体原因平时很克制的吃辣食,偶尔吃几次也没关系,最重要的香肠不做麻辣的不好吃,所以宋湘就全要了麻辣味道的。
“行,我这就给你做。”这时正是饭点的时候,没什么人过来,老板也有空先帮宋湘做香肠。
“那麻烦待会儿帮我送去小卖铺。”宋湘和肉铺老板说了一声,便先领着卖土豆的老板一起回了小卖铺。
难得天放晴了,久违的阳光照进小镇里,驱散了一些寒冷。
居民们便搬了椅子坐在沿街露天的空地上晒着太阳玩着麻将,阳光明媚,晒得浑身暖洋洋的。
方奶奶她们看到宋湘又是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小卖铺里搬,“宋湘,你这又买的是什么?”
宋湘随口应了一句:“置办了一点年货。”
方奶奶她们哦了一声:“是香肠腊肉这些?”
宋湘嗯了一声。
“是外面买的还是镇上做的?你从外面买的可能没有镇上做的好?镇上肉铺老刘做的味道不错,也不缺斤少两,我们都在那儿买。” 方奶奶这群人就是很典型的乡下老太太,爱八卦爱占小便宜,但也没什么太大的坏心思,偶尔闹个矛盾,转天又和好了,所以今儿又对着宋湘关心上来了。
和这些老太太们没什么可聊的,但碍于人家是长辈,宋湘还是一一回答了:“是在那儿买的。”
“那就好,我们害怕你小娃子一个人不懂这些,到时候被人给骗了。”方奶奶叹了口气,感慨道:“往年这个时候你奶奶已经在家里挂满了香肠腊肉,还有腌鸡腌鸭,满满的挂一屋子,看着都让人羡慕。”
方奶奶顿了顿,又啰嗦了几句:“今年你奶奶不在,宋湘你今年怕是只能一个人过年了吧?要是一个人不习惯就来我们家。”
镇上的人都知道当初宋家老太太把宋湘捡回家,宋家的两个儿子都是极力反对的,关系一直不大好,平时往来也少,如今老太太不在了,大概以后是不会有什么往来的。
大家的话宋湘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当真,“习惯的。”
另一个老奶奶说:“行,那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们。”
“好。”宋湘一一应下,准备回去时想到种子的事情,犹豫着问方奶奶,“方奶奶,你现在还有家人在村子里种稻子和麦子这些吗?”
正在摸牌的方奶奶回过头,“你要做什么?”
宋湘怕方奶奶又像上次一样不停的念她,就撒了一个谎,“我朋友说想买一点没有打催长剂的粮种拿回去种。”
方奶奶说:“有的吧,你朋友要多少?我晚些时候给你问一问。”
宋湘想了下,“十斤吧。”
方奶奶:“那成,我晚些时候帮你问一问。”
等到傍晚的时候,方奶奶就给了宋湘答复,她亲戚家里的确存着不少稻子和麦子,稻子是今年秋天的新粮,但麦子是去年没吃完剩下的。
如果宋湘不介意的话,可以按照市价卖给她,不过因为她要得不多,可能要等过几天赶集买年货的时候顺道再送过来。
但宋湘等不了太久,直接问了地址,打算亲自过去拿。
第10章 发现
方奶奶家的亲戚住在鹿山镇下面的村子里,离鹿山镇二十里地的距离。
宋湘早上起来骑着奶奶以前拉货的三轮车去了方奶奶亲戚家,因不熟悉路况,开得有些慢,沿着公路开了了二十分钟后,又沿着没有修整的乡村公路开了二十多分钟。
村子在一处山坳里,天气寒冷,四周山上的雪都还没有化掉。
当初修路的时候没有从这里经过,这里的村民也没有赶上搬迁的机会,所以一直住在这个村子里。
宋湘抵达的时候,方奶奶的亲戚正等在家里,对方与奶奶的年龄差不多,穿着打扮十分朴实,热络的问道:“一路上不好走吧?”
宋湘朝她笑了笑,“还好。”
和善的老奶奶说:“进来烤一会儿火?”
宋湘婉拒了对方,“不用了奶奶,我买了种子就走。”
“那我去给你拿。”和善的老奶奶将准备好的稻子、麦子拿了出来,“也不知道你们怎么会愿意要我们的种子,我们的种子味道没有买的好,产量也没有买来的高,你们如果要种的话还是应该选外面买的。”
宋湘说:“但是你们的没有打农药。”
“这倒也是。”老奶奶顿了顿,“那你还要不要玉米、豆子这些?我这里也都有。”
“那麻烦给我一点吧。”宋湘想着反正都是种,多种一点也没关系,于是又买了玉米、豆子、花生,因为不是主食,所以各买了五斤。
宋湘付了钱,将买好的种子搬到车上。
老奶奶外还托她帮忙给方奶奶送了一些红薯,另外还送了她几斤红薯和自己烤的红薯干,“红薯家里多的很,不值钱,你拿着回家蒸米饭吃,味道很甜的。”
“那谢谢了。”宋湘道了谢,匆匆赶回了鹿山镇。
回到小卖铺后,她就打算重新进入未来小城,刚将门推开一条缝隙,就看到哈尔堵在门口喊:“宋湘宋湘宋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