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云初又给他们分析了他们这些办法的缺点, 并且肯定了他们肯动脑筋,帮助小伙伴的做法, 最后再说出司马光是如何当机立断砸破水缸的, 让三个孩子都明白了遇事要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的道理。
听完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三个孩子意犹未尽,求云初再讲一个。
云初趁机说道:“姑姑会讲故事,是因为姑姑认识字,会自己看书,那你们想不想学认字呢?学会了识字, 你们就可以看很多很多故事了!”
三个孩子还在兴头上, 不假思索地说道:“想!我们想识字!”
云初就先教他们背三字经, 还承诺他们,能背下来十二句,就可以再讲一个故事。
为了能多听故事,三个孩子结结巴巴地,努力地背着三字经,一时间房间里背书声阵阵。
直到宋王氏来叫云初吃晚饭,才发现宋明已经背下了十二句三字经,就连宋阳宋月也能背六七句了。
看到这一幕,宋王氏心里喜忧参半。
喜的是三个孙子孙女都这么聪明,忧的是要是孩子们想要读书,他们目前可出不起束脩。
宋王氏不想打击云初和孩子们的积极性,便没说什么,只叫他们都去吃饭。
三个孩子吃过了栗子糕,这会儿还不太饿,又惦记着云初讲故事,都不肯去,还是云初哄着他们吃过晚饭再来听故事,才恋恋不舍地去了。
宋王氏和云初落在后面,一人抱了个孩子往外走。
云初便对宋王氏说道:“娘,过完年小明就八岁了,小阳也七岁了,娘看要不要送他们去学堂,哪怕只是认几个字,对他们以后也有好处的。”
她没有提宋月,是因为她不知道定阳县有没有女学堂,如果有的话,估计也是大户人家为了培养自家小姐而设立的,宋月这样的身份也很难进去。
大宁朝对女性的限制虽然不多,可是也并不鼓励女子读书认字,云初想着先把宋明和宋阳送去学堂,她得了空儿教教宋月也差不多够了。
宋王氏叹了口气,说道:“识字当然是好事,只是咱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庄户人,哪里会读书呢?再说,读书要花不少银子呢,要是念得好,家里没钱供,要是念不好,反倒耽误了年岁,还不如学个手艺呢!”
宋王氏这种想法很正常,也很务实,更是代表了如今绝大多数普通人对读书的看法。
云初知道宋王氏最担心的还是没钱,如今宋家人的收入勉强够自己糊口,再想要供孩子们读书的确是一件吃力的事。而且宋王氏早已表明了态度,是绝不会再用云初的银子的。
云初便不再劝了,想着先帮宋家人找到赚钱的营生,以后宋明和宋阳他们读书也就容易多了。
见宋王氏和云初进了屋,宋周氏等人忙把饭菜盛出来端到桌子上。
大家团团落座,宋王氏看了一圈桌子,不禁皱眉说道:“老二家的,老二怎么又没回来?”
宋白氏下意识地瞟了云初一眼,小声说道:“娘,我也不知道……他可能是在外面忙吧。”
云初看到宋白氏的眼神,便猜到宋贵这几天应该一直在外面忙着收海产干货,只是还不敢告诉宋王氏。
宋王氏没好气地说道:“他忙?他能忙什么?八成又去什么地方闲逛了吧?”
宋白氏不敢回答,云初笑着说道:“娘,您看您,二哥在家,您嫌他什么都不干,二哥不在家,您又说他在外面闲逛,二哥也太不容易了,怎么做都不对。”
宋王氏也觉得自己有些挑刺了,哼了一声说道:“行了行了,他不回来还省了一碗饭呢!云儿,咱们先吃,不等他!”
有宋王氏发话,大家才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了。
直到大家吃完饭,宋贵还没有回来,宋白氏生怕婆婆再找自己细问,吃过饭就赶紧抢着去收拾碗筷了。
云初说要给孩子们讲故事,也早早回房间了。
眼见着大家都散了,宋王氏不高兴也没法再说什么。
再说宋贵这么晚还没回来,她心里也有点儿担心,生怕他在外面惹出事来。
次日早上,宋白氏说宋贵夜里回来得晚了,要多睡会儿再出来吃饭,宋王氏听说宋贵无事才放了心,又忍不住抱怨了几句。
家中无事,云初吃过饭便照常去了医馆。
道济堂外头照例是排满了拿着号牌的病人,云初这里诊费和药费都便宜,效验又好,因此无论是大病小病,周围的人都乐意早早过来排队看病。
只是今日除了看病的人,还有一位急着找云初的。
尤中人一大早上就来道济堂门口等着了,他不看病,就没有领号牌,只想着早点儿见到云初说几句话。
远远地看到云初过来,尤中人就赶紧迎了上去。
“云娘子,您可算是来了! ”
云初见到他,便知道是杜家那边有消息了,她笑着跟尤中人打招呼。
“尤中人,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尤中人笑道:“是有个好消息跟您说,可否借一步说话?”
云初看了看医馆门前排队的病人,向他歉意地笑了笑。
“真对不住,这马上就是医馆开门的时辰了,我得先去看看病人。”
一边说着,云初一边想着,如今天气越发凉了,早晚更冷,她得让医馆早点儿开门,免得让早起排队的病人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