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他就去跟顾老爷子讲了,顾老爷子正跟徐氏生气,老夫老妻的还闹矛盾,亲家住在这里确实是有些尴尬。便也没说什么,只叫杨谷祥常来玩玩。
柳氏很快就来领他们去了,顾春芽也跟着一起去看看。
唐达的住处是在双庙街。从小阳街往西拐过两个小巷,出来就在双庙街的中段,唐达的院子便在左侧,几十步路就到了。
“还真是很近那。”杨谷祥说。
“是啊,所以才叫您住。”柳氏笑道。“今儿天也好,我把被子一晒,保管您晚上睡得香,就是早上稍微有些吵,前面都是铺子。”
“我爹一大早就起来了,恐怕别的铺子还没开呢。”杨氏笑起来。
说话间。他们就到了一处住房前。
白墙黑瓦,两扇掉了些漆的木门关得紧紧的,拴着一个大锁。有结了黄绿色果实的树枝搭在墙头上,散发出淡淡的果香味。
“还种了青梅树呀!”顾冬儿瞧着,只觉嘴里一酸,竟有口水涌出来。
梅子酸酸甜甜的,十分可口。他们往常也会买了吃。
柳氏已经把门打开了,笑道。“是啊,好久不来,原来都已经熟透了,正好摘了大家伙儿尝尝。”
她把他们迎到准备让杨谷祥住的卧房。
这院子虽然看着不大,可也有五间屋子,一个厨房搭饭厅,一个主卧房,算是比较大的,还有三间小厢房。
那大卧房就是要给杨谷祥住的。
其实也挺宽敞了,只比方家的少了一间大厢房,不管怎样,反正比他们几个现在住的不知道好了多少。
顾春芽想着,心里一动。
假如他们问唐达借用下这个院子住呢?
记得柳氏说过,他们夫妇俩是准备要等方景,方安都长大成人了才住到这里来,那么这院子就是空着了,不知道能不能借住一段时间,就是付些租钱,她也心甘情愿。
用不了几年,他们一定就能攒到钱再买处大的院子。
柳氏已经端了洗好的青梅过来了。
大家伙儿都拿来吃。
不知怎么的,就说到顾春芽摆摊卖的东西上面。
“这天要凉了,往后卖什么呀?”柳氏问,“你这小脑袋瓜,我同亲家大姐都跟不上,倒是好奇呢。”
顾春芽摇摇头,“这回还真没定下呢。”
杨氏笑道,“是啊,我看她老在嘴里念叨,这个不好那个也不好,也不知她要卖什么。”
“这就要中秋了,你点心做得好,不打算卖月饼?”柳氏问。
顾春芽一愣,“月饼平常也有人买吗,不是只中秋过个节?”
柳氏笑了,“前前后后一个月总得有人买来吃,还有买了送人的,你不看那些点心铺子,这段时间都会做好多好多的月饼,生意好的很呢!”
做月饼倒也可以,可这工具怎么弄,她犹豫道,“我也不知咋个做,好似那些铺子都有做月饼的专用炉子罢?”肯定不是叫烤箱,可自古以来,烧烤的工具肯定是有的,不然北京烤鸭也不能这么出名,还有什么明炉,闷炉,名堂多着呢。
她这么一说,几个人都不说话了。
倒是杨谷祥头一个开口,“我以前倒是见人订做过那种炉子,叫啥石炉,高高大大的,下面可以烧火,外面是石头打的,里边儿一层,好像就能贴着放东西进去烤。”
“是不是爹那会儿给人当雇工时见到的?”杨氏问。
“就是那会儿,我看便是做点心的铺子订做的。”他以前要养活两个女儿不容易,小女儿身体差又要时常吃药,遇到天不好,饭都吃不上,只能出去给人当临时工挣点钱。
顾春芽听了点点头,“那咱们回去也问问,哪儿有订做这个的。”
几人坐了会,家里都还各自有事儿,便就走了。
杨氏带着顾春芽去那些给人做东西的铺子一个个问,结果在一家石匠铺子里找到了,有个老师傅会做,一问价钱,要二十两银子。
杨氏被吓住了,他们起早贪黑的两个多月也才赚了二十来两,这一个做点心的工具居然就要这么多。
“哎哟,太贵了!”杨氏道,“价钱还降不下来,这师傅可贪心!”
顾春芽笑道,“这是生财的东西,是要贵一些,但是咱们要是买了,以后做得点心会很好吃,生意自然也就上来了。”
不舍得投入钱,也就赚不到钱。
杨氏皱了皱眉,“钱倒是有,本来说等你柳大婶那里再凑十两,咱们正好去还卫大夫三十两,这现在……”
“先买这石炉罢,有了石炉,钱挣得更多,卫大夫那里很快就能还清的。”顾春芽笑道,“卫大夫人那么好,还能跟咱们计较这些?咱们多送些好吃的给他就是了。”
杨氏又犹豫一会儿,才答应了。
两人给那老师傅五两定金,因为早就有粗胚在,她们请那老师傅尽快做好,又是二十两银子的生意,所以只要五日就能拿到。
回去的路上,顾春芽跟杨氏说起借住唐达的院子。
“好是好,只是……”杨氏这点没有犹豫,她如今心态早就变了,一点也不想同徐氏住在一个院子里,可他们真要去唐达那儿,倒是要有个正当的理由,不像杨谷祥,只是暂时住几天就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