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阁臣都是人精,自然知道皇帝年少,太后到底是妇人,也不懂这些。
谁不愿意成为中兴之主,做皇帝的哪个不愿意自己成就李唐盛世。
方惟彦也为自己的先生高兴,他是陆如法的弟子,陆如法将来若有一番成就,他也可以借此实现自己的愿望。
却不曾想到,帘后阮太后轻咳一声,小天子连忙正襟危坐,只淡淡道:“陆老先生说的极有道理,但朕想朕刚登基,还是休养生息较好。”
陆如法等人看像帘后,此时听阮太后道:“先帝才刚死,皇帝何必改先帝之政呢?且先观看几年再说。”
先帝是炼丹炼死的,后期根本朝政都不管了,这算什么政?
无为而治么?
大臣都十分不服,认为女人当政,不懂就乱来。
次辅李如皋出面,忙道:“天后说的臣不认同,如今天下已经到了不治则亡的地步,如人治病一般,若不刮骨治疗,恐怕这病入了肺腑,就难以根治了。”
元和帝心道,这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朕刚即位,面临先帝留下来的摊子,若能有一番功业,也不算是愧对祖宗了。
他小时候经常听一些闲话,说他母亲是祸国妖姬,如若他不做出一番成就来,将来别人会说他得位不正,他们母子怕是被反扑的更惨,只可惜母后太保守了。
众人皆知太后目不识丁,也不认得什么字,似李如皋这般学问深的老相国,正常人都可以被绕晕,更何况是太后。
就连陆如法和方惟彦这样的改革派,也是暗自觉得好笑。
没曾想阮太后道:“李次辅,你是在激奏吗?”
李如皋愣了一下。
元和帝暗自觉得好笑,她母后虽然不是什么官僚,但是人家在后宫混了这么多年,也不是真的无知妇孺。
就凭他本人顺利继位,没有任何波澜,就看出母后之手段了。
激奏的意思就是故意用言语故意讥讽,实则是在让皇帝同意,手段不算光彩。
但李如皋能坐到这个位置,也不是蠢人,连忙磕头:“天后,臣不敢,小臣不敢。”
阮太后又同陆如法道:“陆老先生,我们孤儿寡母,朝政就全托付给你了,只是一条,如今天子年少,还需多学政务。我听人说,安石不出,何以安天下?但最后为何还有百姓受苦,甚至宋祚覆灭?”
说罢又对天子道:“皇儿,你也要细细思量才对。”
元和帝连忙起身:“儿臣聆听圣训。”
这话倒是说的很在理,人都要变,这法也是极好的,但是能不能真的贯彻到底用人得当,本就存在未知。如果这番折腾不成,还不如不折腾。
大家原本都对阮太后存在轻视,但这一番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尾后,阮太后又以自己年迈,让大臣们多担待天子。
方惟彦看了帘后的太后一眼,心道,如此年轻,居然还说自己年迈。
陆如法当然不肯甘心,下面的朝臣也有本来就看不惯阮太后的,时常上书说什么武曌之乱云云。
但阮太后是软硬不吃,勋贵文官得罪了的,全部惩罚。
不过,她也不是完全这么狠,至少几年不收税赋,国用十分艰难,她自己裁剪衣饰,就连帝后大婚也办的十分简单。
当然,也有人说阮太后不喜皇后刘氏。
阮太后当然也不太喜欢刘皇后,但皇家婆媳不同于一般人家,一般人家是让儿媳妇站规矩,等儿媳妇生下孩子抱到自己房里养。
阮太后就是不怎么搭理刘皇后,她也无意于塞妾或者如何。
这是她不同于寻常婆婆的情况,皇帝自己爱宠谁救宠谁,只要宠的这个女人不是要刺杀皇帝就成。
至于皇帝自己的眼光,阮太后也是懒得管。
但有一条,还是要以子嗣为重。
元和帝虽然不是龙精猛虎,看着还有点弱,但他和父亲不同,他并不算很花心,一心都扑在公事上。
刘皇后不得太后欢心,故而也不管皇帝如何,太后见她连开枝散叶都做不到,也不安排,就自行安排,反正皇帝喜欢哪个就是哪个。
这下子,刘皇后和太后关系就更差了。
甚至背后称阮太后为老妇,当然,在外她还是一幅老实的模样。
刘家就更希望皇帝亲政了,只要皇帝真正的掌握政权,皇后就是母仪天下之人,因此刘家想鼓动人上折子。
头一个找到的是御史,但御史台的人弹劾了,完全不痛不痒,到了阮太后这个地步,算得上无欲则刚了。
她没有父母,没有亲人,没有兄弟姐妹……
甚至亲信也没很多。
你想弹劾太后,她也根本不处理,也不放在心上,若是再上书,那你身家性命可就完蛋了。
刘皇后就同家人道:“此老妇把持朝政,如今天下大乱,需要有识之士作主。”
因此刘家人就找到了方惟彦,方惟彦如今已经有入阁的资格了,甚至马上就是东阁大学士。
方惟彦出身勋爵府邸,他仕途原本很顺,但因为儿子,晚了好几年入阁,故而看到刘家人递上来的,心里也有了计较。
他来到母亲处,说了自己要上书的事情,还道:“若是被太后罚了,儿子就辞官带您去吴中。”
他弟弟妹妹皆英年早逝,府里是继子当家,方惟彦是填房之子,因此很能体会母亲苦楚,怕他万一事败,牵累到自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