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冶趁着余妍靠在围栏上吹风的功夫去买了两根雪糕,往回走看见她的背影,脚下一愣,忍不住打开手机的摄像头,想要把眼前的画面定格。
镜头里的她站在黄昏下沐浴霞光,金黄的光给窈窕的背影渡了层边,晚风温柔地抚过发梢,即使她没有回头,江冶也知道那张脸的表情应该是惬意,自在的。
而他迈着步子,披着暮色,踩住曛光朝她前进。
接下来他以为她会带他去吃晚饭。
余妍接手方向盘,把车开往了城郊外。横跨环城江,大桥对面的建筑是可见的老旧,与江对面的摩天大厦形成强烈对比。
拐进挽江大桥附近一带小区,在一动破旧的居民楼前缓缓停下。车子熄火,她打开后备箱提起餐厅打包装好的食盒,站在楼梯口向他发出邀请。
“这是你家?”江冶好奇地打量四周,居民楼附近的绿化都没有得到精心打理,灌木枝直向人行道肆意延伸。
“这是我上学时租的第一间房子,后面赚钱了就直接买下来了。”
“这么喜欢这块地方?”江冶好奇。
她没说话。走进楼道,江冶想接过她手上全部的袋子,余妍只给了他一半。
小区没有电梯,两人一前一后的在狭窄的楼梯里穿行,爬到七楼。居民楼里住的大多是老头子老太太,乍一眼见到江冶这样的生面孔,都忍不住探出脑袋来看。
余妍找钥匙开锁的功夫,对门的老婆婆出来倒垃圾,看见他俩,热情的打招呼:“大学生回来啦?这是谁啊,你同学吗?”
江冶一脸莫名。难道他们看着这么像学生?不可能吧。
“叶婆婆好,这是我同学。”余妍微笑着回话,“我打包回来了一些食物,您要分点去吗?”
“——不要不要,我家楠楠带来的东西都吃不完。你喜欢吃榴莲吗?拿点去。”
“榴莲我吃不惯,您留着吧。”
“那行,我倒垃圾去了。”婆婆笑眯眯挥手,提着袋子往楼下走。
江冶跟着喊了声:“婆婆再见。”
老人家耳背,没反应。余妍推开门,对他解释:“阿尔茨海默病,一直以为我还在读大学。”
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江冶点了点头,往昏暗的厅室里走,打第一眼就瞧见正对面双窗外的江景,不由得呼吸一滞。
第43章 也有温暖
火烧云将整个天际染成樱粉,江对面写字楼整洁的窗面上映射出一种美轮美奂的颜色。跨江大桥架在眼前,旁边是平行的地铁轨道。川流不息的汽车井然有序地开过,一辆接着一辆。
——轰隆隆。
地铁车厢顺着轨道往前延伸,挡住了桥上的大半景象。列车长窗里是神态不一的脸,下班回家的白领们依靠在座位边,有的看书,有的听歌,有的在看窗外的江景。
低头,小区围墙外是懒散的街道。两个下班回家的情侣拎着一袋打包好的麻辣小龙虾和啤酒,嬉笑着往家的方向走,就像他们一样。
这方景色突然局限于这小小框窗之内,看起来饶有兴味。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里,最终将探索的目光落到彼岸的灯火辉煌上。
站在这头看那头。
这边的冷清懒散与那边的熙来攘往相映成趣。
余妍刻意不去开灯,借着黯淡的天光,将食盒放在窗边的茶几上。
她从电视柜旁边的小冰箱里拿出冰镇可乐递给他,自己则是一瓶北冰洋。两人的玻璃瓶口互碰一下,算是干杯——敬窗外的景色。
五官在街道灯光照耀下透出一种安谧,余妍抿完一口汽水向他介绍:“欢迎走进我平淡的一天。”
“我说不上是什么体验,但我喜欢这种感觉。”江冶随之一笑,含口汽水,感受气泡在口腔壁里跳动。
“什么感觉?”
“烟火气息。”
房间不大,两室一厅,床竟然摆在客厅里,独一个床垫。
这里实在算不上一个家,充其量只能是暂憩的避难所——逃离城市喧嚣,躲进自己的一方天地。
正眼打量,还挺有艺术家居室的氛围。
黑胶唱片在唱片机上悠悠转动,老旧的墙上挂着的油画价格比整套房子都贵,面目模糊的小人身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齿轮,色彩鲜亮,画面压抑。
晚饭后,江冶下楼扔完垃圾,来到那两间卧室四处查看,这里面堆满了杂物,东西繁多却整洁不脏乱。
江冶看到了她的毕业合影,还有小时候弹钢琴的相片,她竟然还简短的学过美术,角落的画架上摆着一副未完成的水彩,内容正是小窗外的江景。
江冶挪开两步,抽出画架边上保存完好的画,每一张都是江景。有时是日出,有时是日落,有时阴天,有时是大雪。
没有一味的写实,洒脱线条里是抽象的颜色搭配,有一张天空是橙色,水面却是沉郁的紫,波光粼粼、深浅不一的紫。
如果余妍没有进娱乐圈,江冶觉得她应该会成为一个艺术家。
将手上的灰擦掉,江冶抬腿往外走,倏地瞥见门口书柜上的一张合影。他拿起相框,指尖上又很快黏了一层灰。
相片里的一家三口亲密无间,里面的余妍看起来只有三四岁,刚开始记事的年龄,被一个年轻女人抱在怀里。
那女人的眉眼与余妍有七分相似,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格,笑起来时神情中有着不落俗的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