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语言不通,许问做翻译。
过了好一会儿,各退一步,两千块成交。
许问默默松了一口气。她是真不会砍价,幸好有桑小青。
她跟路远征也没攒下太多钱,真要五千块的话,她还真拿不出来。
两千能巴巴结结凑出来,未来还得过一段紧巴巴的日子。
因为还出了一千块给许闻合伙做生意,许闻陆续给她分红了几次。
之前盖房子也给了许闻一部分。
路远征是死工资,亏得他现在除了津贴还有一部分驻岛补助,跟津贴差不多钱。都被许问攒下来了。
许问的大学补助和军嫂补助就够他们平时零花。
付完款,让这个房子所属村的村长当见证人签字后,又拿去相关部门公证了一下。
这个房子就易主了。
等他们一行人再回店里,许闻跟二叔也到了。
眼看时间不早,许问跟路远征要回彩虹岛。桑小青给他们一人煮了一碗水饺让他们边吃边说。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该谈的早就谈了,主要是跟二叔说一下货物价格。
许问拿出一张纸,为了方便不怎么认字的二叔看懂,货物名称旁边还画了实物的小图。
每样商品都标注了成本价,建议零售价以及可售价格区间。
成本价是许问算的。
岛上嫂子们做各种手工木工什么的原材料都是嫂子们列好单子,许问负责去采买的。虽然钱是嫂子们自己出的,但购买原材料的成本许问都清楚。
算好了本钱,加上毛利润就是售价。
不过小物品,人们喜欢讨价还价。为了方便二叔给大客户优惠价,所以又额外给了一个区间。
区间最低数就是很微薄的利润,保证嫂子、许问、二叔方不白忙活。
区间最高数就是最高售价,再高就算胡乱要价了。
许问这个表格虽然是手绘的,但是字写的清晰,画得形象,多数都是阿拉伯数字,二叔都能看明白。
许闻嘱咐二叔,“二叔,如果不是按统一价卖的话,最好也记个帐。到时候许问这里好跟嫂子们交代。”
二叔苦了脸:“我哪会写字?”
“那每天你卖完了抽空来找我下,你跟我说我给你记。”许闻道。
“这行!”二叔应下。
吃过饭许问跟路远征就得回彩虹岛,让许闻不忙的时候帮着二叔整理一下货物,并且约定好,以后每周送一次货。
许闻跟桑小青和二叔一起把许问跟路远征送到港口码头。
许问一直让桑小青他们先回去,别耽误做买卖。
许闻挠挠头,“不耽误。这才挂上牌子四天,还没正式营业。
也就是工地上认识的几个老乡过来照顾下生意。”
“那我下周带点咱们那的嫂子来给你捧场。”
路远征也开口,“我可以做主批几个战士的假,让他们一起过来。”
这点权限他还有。
能吃家乡的饭,对那些小伙子来说,一定很开心。
更何况,他请客。
做生意需要日积月累,嫂子们的事业暂时还没那么快展开,不会一周时间就让他们都借此发财。
但,总归来说,嫂子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事情做。
彩虹岛上更有烟火气了些。
就好像无数寻常百姓家。
白天家里的男主人和女主人各自忙碌,到了傍晚收工后,一家两口或者口一起吃完晚饭,在海边散散步,遛遛弯,带带娃。
很惬意。
比起去年时岛上的压抑,现在可以算是一片和谐。
但,已婚人士才占岛上官兵的分之一多点,更多的是未婚适龄青年。
让这些兵哥哥们在枯燥的生活中天天看着老兵过得有滋有味,那心情可想而知。
正好许问最近也不是很忙,偶尔小学里缺老师她会去代两节课。
宋宝英给她安排了个流动老师的岗位。
因为许问经常四处跑,让她带正常班怕她经常请假或者对她束手束脚。
看得出来许问是个喜欢自由的人。
许问倒还真没闲着。
冬生去上幼儿园了。
新幼儿园临时在小学里面。
她空下来的时间比较多,开始根据魔镜的提示,整理各年高考的考点。
只是考点并非考题。
她想帮助更多的人考上大学,但不想帮大家作弊。
当然许问不是圣母,不可能佛光普照大地。
她学自媒体的软文推广,给几家大报社写了一篇文章。
在文章里讲述了她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并且表示如果不嫌弃她能力低的可以来彩虹岛上。
她免费教学,只有一个要求,女性且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
许问当然得表露自己是京大在读大学生的身份。
很多报社觉得许问这种无私分享且不畏艰苦扎根艰苦地区的思想精神特别值得鼓励,于是纷纷发表了许问的文章。
一个国内最顶尖学府大学生的辅导要不要?
毫无疑问得要。
登在报纸上的那一部分提纲和考点连各大高中的老师都觉得特别好。
于是全国各地的信件像雪花一样飞向我国最南端的这座地图上暂时都查不到的海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