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做了,才发现人手永远是不够的。
时下做生意用人,还是只能抱团。
阳山村的族人,如今就分布在各家与善茶棚里。这些人,因为与刘衡荣辱与共,所以是最可靠的。就算有些小心思,但是一旦与刘衡利益相悖,他们必定是不肯做的。
而且,如今阳山村里开了族学,各家孩子都能进学堂读书。在茶棚里做事,不管是做掌柜的还是做伙计,每年都有不菲收入。这些收入,在明水县,他们可能一年做到头都得不到。
双重捆绑之下,刘氏族人是颜汐用得最放心的人。
剩下的几个,是颜汐得了卖身契的。
老乌头提议的脚力行,倒是好办法。但是阳山村出来的刘氏族人,颜汐还是希望他们都能扑到与善茶棚里去,那就没有其他人手了。
“小姐,要不买些人,放到京北的田庄里,从里面挑些人手来用?”老乌头说得头头是道,“将来公子做官后,身边也得有人手啊。”
颜汐一愣,忽然想到,明年刘衡就要下场考试了。要是顺利的话,他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官,不管留在京城还是外放,还真都需要人手。
而到时候,自己跟他分开,那自己身边也得有可靠的人。万一刘衡将来与她拆伙,刘氏族人她就不能用了。
她在这里无亲无戚,要可靠就得握着人家的卖身契,这么一想,买人的紧迫性马上提上日程了。
颜汐心里挂着买人的念头,在京城里的人市转悠了两圈,都没能下手。
倒是这天,她到碧云山与善茶棚去,一个瘦弱的男孩子在门口问瘸子,“大叔,你们还招人不?”
颜汐看那孩子,深秋的天气,一身衣裳还是单衣,而且补丁叠补丁,歪歪扭扭的样子。
瘸子看他可怜,舀了一碗菜饭给他,“我们茶棚不招伙计,这碗饭给你吃,你走吧。”
那男孩有些失望,看看那碗饭,想了办法,“大叔,我不是要饭的,我帮您干活。”说着也不管瘸子,先冲到堆放碗筷的地方,也不顾冷水就开始洗起来。
“这是冷水,有热水,加点热水。”瘸子看他执拗的样子,叹了口气,让伙计给他加点热水,让他帮忙洗碗筷。
那男孩很快洗完碗筷,起身时肚子咕噜噜叫了一声,他伸手擦了把脸,又小心地端起给他的菜饭,拿出一个口袋倒口袋里,冲瘸子鞠了一躬,转身走了。
颜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孩子,有些佩服他的风骨。这么瘦小,就出来找活干,家里肯定是艰难的。只是,看着也就十二三岁的年纪,想找个活干,只怕不容易找到。
第197章 扛包的男孩
颜汐佩服那男孩的风骨,也有些可怜他。但是,与善茶棚不招任何外来的人干活,这是当初建立与善茶棚时,定下的规矩。
与善茶棚,就是他们的一块招牌。
凭着这个招牌,他们不再籍籍无名。刘衡在同安府到京城这一沿路的学子中,声望高涨。虽然他还年轻,但是这一条官道两边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谁没受过与善茶棚的恩惠?
他们有人曾在茶棚中吃过免费的饭菜,有人曾在赶考路上得到过资助,更多的是在茶棚里借阅了珍贵的书籍资料,
京城的院子里,这些读书人借阅的记录册,已经堆了厚厚一摞。
这些读书人,大多都归还了书籍,有些考上之后,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放到茶棚里,供后来人借阅。
颜汐再同情那男孩,也不能破例。她唏嘘一叹,回到城里。
过了些时候,她以为自己已经忘了那孩子了,带着颜柳到市南集市买米。
这儿是京城最大的粮食集市,街道两边全是米铺。
颜汐看几家米铺正在搬米,街上太挤,索性就在边上一家点心摊坐会儿,避让一下。
她叫了一碗酸辣汤,给颜柳也叫了一份。
这种初冬天气,她觉得喝一碗酸辣汤最过瘾了,可惜没有胡椒粉,不然味道更好。
颜柳已经习惯跟着颜汐吃东西了,她也喜欢这边的酸辣汤。
两人一边吃,一边听边上人闲聊。
“那孩子,人还没米袋子立起来高吧?咋去背米了?”
“不干活没饭吃,没爹没娘的孩子,可不都是这样……你看那几个。”
颜汐转头,看向他们指点议论的对象。
米铺正在进货搬粮食,自然就有许多壮年汉子靠着这份活计养家糊口。这种扛包的活,卖力气吃饭,扛一天就赚一天的工钱,以前王七就靠码头扛包为生。
而在一群大人中,有几个瘦弱的身影,其中最矮小的那个男孩,颜汐几乎一眼就看到了他。
他和边上的大人一样,竟然也扛着一麻袋米。
那一麻袋米,约莫百来斤重,看着就很沉。
壮汉们微一使力,单肩就扛了起来。有力气大的,还招呼监工再叠一袋上去。弯着背脊走路,步子还是很稳。
而那个男孩,面对和他差不多高的麻烦,他背转身,监工一袋往他身上一叠,他的双腿马上哆嗦起来。
麻袋底还在地上,他咬牙两手从肩膀抓着麻袋的两只角使劲,脸憋得通红,脖子上青筋蹦出,可到底力气有限,很艰难才迈出一步,然后,再往前挪了一步。
有监工嫌弃他太慢,狠狠推了一把,“快走,别挡道。”路过的壮汉们发出恶意的嘲笑声,显然这是他们觉得调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