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边包边说,零零总总包了肉粽、赤豆粽、梅菜黄豆粽、白米粽几种,王氏包了十多个大的,剩下的都包成迷你粽了。
这一大锅煮上,拿小火煮上一夜才能完全入味。
第二天一早,颜汐又拿红粉、绿粉将麻线染色,同一种口味拿六个串成一串,四串小粽子拎起来,倒有点像彩色的风铃。这些粽子,再加上一刀肉,也算是一份节礼了。
刘衡寄宿学馆里,自己得带粮食,蔬菜就不方便久存了。
颜汐把昨天放凉的猪肉渣,拿梅干菜一炒,为了能经得起放,也不放水,只放了油和料酒,又放了些盐,炒出来香味扑鼻,梅干菜吸了油,吃上去都是脆的,炒好装到三个竹筒里压实。
这么三筒梅菜炒肉渣,只要不碰水,放上一个月也不会坏,无论过粥还是过饭吃,都很好吃。
刘衡一早也将书和衣物收拾好,因为是去县里读书,他没再穿粗布短褐,换了一身青色长衫。长衫已经半旧,可他穿上后,长身玉立,原本苍白的五官,如今显得文质彬彬,霎时就有几分翩翩佳公子的味道。
颜汐暗自点头,果然人要衣装啊,她都有吹一声口哨的冲动了。
颜汐那十二两银子,刘衡本来只想拿五两,他说这次带着粮食,又有颜汐准备的干菜,吃食上可以省了一笔。五两银子住几日客栈,足够了。
“穷家富路,二郎哥,宁愿多带点花不了带回来,也不能钱不够。”颜汐还是让他带足。
王氏也点头说是,之前为了刘衡参加府试,她本来就准备了十两银子,这次自然不肯让刘衡少带。
刘衡只好带上了。
收拾妥当后,三叔公带着刘进宝上门来叫人。
三叔公家有牛,农忙时节原本是不会套车的,但他听小孙子说刘衡要去赶府试,自己套着车就来了。
“他叔公,怎么好麻烦您。”王氏一看三叔公自己赶车,连忙推辞,“今儿是市集,路上总能搭车,怎么好耽搁您的功夫。”
“二郎娘,你这就跟我见外了。咱们刘家这一支,除了我太公那代出过一个秀才,这之后连个读书的娃都没几个。二郎要去考秀才,我做叔公的送送他怎么了?再说,也不单为送二郎,我去县里买点种子。”
这话就是客气话了,王氏自然领情。
三叔公将牛车调头,看到地上的三个包裹,一手将书箱抱到牛车上,看刘进宝站边上,拍了一巴掌,“看着干啥,还不快点帮忙?”
刘进宝正好打量颜汐,被他爷爷这一巴掌拍得趔趄了一下,摸摸脑袋,不好意思地帮着抓起一个包裹。
颜汐看刘进宝浓眉大眼,嘴角带笑,透着一股朴实。听王氏说,刘进宝是在县里跟着他姑父做学徒。他姑父在县里做账房,收入也算不错,也愿意提携这个内侄子。
有三叔公帮忙送,王氏和颜汐就不用跟着了。
三叔公帮忙送到镇上,再从镇上的石桥码头坐船到明水县,小半天功夫就能到。
村里人也出来赶集了,不管男女老少,路上看到刘衡,都是相当客气。听说刘衡是要去县里准备府试,目光里更是带着艳羡、赞叹和尊敬。
果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刘衡这样还没考出功名的,都已经得人另眼相待了。
颜汐想到自己大学毕业求职,就如砧板上被人挑拣的咸鱼,真是恨不得自己也再去回炉再造,参加这古代的高考,考个功名出来。
送走刘衡,王氏回到家里,想到要教颜汐做针线的事,家里也没有布让她学裁衣,就让她练习基本的绣花针法。
王氏教得很仔细,说了几遍看颜汐记住了,找了块旧布头,让她试着绣一方手帕出来。
颜汐在边上学,王氏就坐着织布,偶尔停下来就看看颜汐绣的对不对。
颜汐一边刺绣,一边担心。家里的钱都让刘衡带走,家里又没钱了,得想法子赚钱。
“花篮好卖,要不等十五,我们再去卖花篮?”王氏想着颜汐编的那些花篮,不值钱的花花草草能卖那么多钱。
“婶娘,那就是一锤子买卖。等下次庙会,肯定会有很多人卖花篮。”
“就算有别人卖,我们少卖些也是好的。”
“太爷家的老夫人又不会常来,其他人花钱买,还不如自己到山上摘一把。花篮卖不出价钱了。婶娘,我倒想到一样,昨天在镇上,我看到码头边脚力粗工特别多,我们能不能到那边去做些生意?”
第23章 造势小营销
青龙镇的码头是镇上的里正和县太爷指派的人一起管的。
停靠的商船要收些码头停靠费,其他在镇上摆个小摊,根据摊位位置,要收摊位费。少则一两文,多则几十文不等。
颜汐心里有了主意,觉得还是应该去镇上试试看。
王氏看她要往外跑,怕她路上不方便,“外头抛头露面的都是妇道人家,你一个女孩子,路上乱糟糟的,被人见到也不好。”
时下女儿都是娇客,就算是乡下蓬门小户,女儿家也不能老到外面晃悠。
王氏是真心为她打算,一个年轻小娘子,在外面抛头露面,以后说婆家的时候,万一被人拿这点挑剔,岂不委屈?
颜汐一想,找了一件刘衡的旧衣服换上,到灶房拿炭将自己的眉毛描了描,“婶娘,你看这样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