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忍不住一笑,都憧憬起拿到钱后干什么来。
这岗亭的收入里,可有他们的一份分红。有这些钱攒起来,就不愁日子难过了。
新野县闹的这一出,庞方那边也听到了消息。
他挺着个胖肚子连连赞叹,这新野县的县太爷怎么这么能呢?自己作为盐场转运使,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收银子,他怎么就这么敢呢?
这事自然也不能瞒着,他连忙将这事写了信,等雨停就送到应城去。
可以说他这几个月往应城送的信,比去年一年都要多。实在是刘衡花样百出,让他生怕漏了消息,不敢不报。
一夜狂风暴雨,天亮时处处残枝断叶,天还是有些暗沉。新野县的百姓们已经习惯,飓风过境就是如此。大风之后,往往还要连着几日时下时停的风雨。
所以,趁着雨停,众人连忙出来干活,田里赶紧放水,庄稼能扶的赶紧扶起来,豆子、丝瓜等的藤蔓架子赶紧修复一下。
村里有不少民宅还是茅草屋,有的不够牢固的,被大风掀翻了屋顶,远处山上看着枝叶杂乱,还有大树被连根拔起。
看着外面的乱象,在岗亭库房中担惊受怕了一夜的车队管事们,都是庆幸不已。还好这岗亭修得结实啊。
他们趁着雨停,匆匆赶路。
离开的时候,都纷纷跟巡逻队的人打听岗亭整租的事,昨天没在书吏手里租,别说现在不给整租了啊。要知道大雨时下时停,就算五里地就有一座岗亭,他们少说也要停个七八处吧?
果然,巡逻队的队长们告诉他们,整租的令牌只有县衙的人手里有,数量是有限的,他们往前赶,路上要是碰到衙役书吏可以问问。
现在,管事们觉得一百两银子一点儿也不贵,三五里一个岗亭,他们就可以随时躲避风雨啊。
众人往前走,待看到几个衙役和书吏时,跟见到了自己的亲爹一样,吵着要整租。
他们的运气还都不错,都拿到了整租的标记牌,一个个眉开眼笑,跟捡到金元宝一样。
当然,县衙的书吏看他们走远后,也是眉开眼笑。本来太爷以为得用上一两个月,才能把造岗亭的本钱收回来。现在看来,一两趟就能收回造岗亭的成本了。成本收完,赚的钱里,县衙上下也是有份的啊!不枉费他大风天还到处溜达的苦心啊。
而跟朱管事一样,因为一时意气用事没有租用,造成货物损毁的,一个个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大家互相打听,有谁运的盐多,托人帮忙匀点货。
可惜,谁会嫌盐多啊?这种时候,除非关系好到撕撸不开的,不然都是爱莫能助摇头拒绝的。有些本就有竞争关系的,已经在暗暗盘算,如何抢别人家的地盘了。
盐商车队们一拨拨离开,各处岗亭接连不断地将银钱往县衙里送。
县衙大堂上直接摆了三张书案,县太爷专门请了三个账房来算账。每次有衙役书吏或者岗亭巡逻队送钱来,账房们就当堂算账分钱,该入县衙的入县衙,该分给下面人的就分给下面人。
众人来县衙时眉开眼笑,离开县衙时更是笑得找不着北。
一场飓风,有人欢笑有人愁。
飓风过境,虽然刘衡一早已经提醒百姓们做好小心抗灾,还是发生了屋顶吹飞、民房倒塌等各种事情。
唯一幸运的就是没闹出人命。刘衡一早已经下令,让各村、各巡逻队守望互助,谁家房子遇灾,立马把人救出来。
往年飓风过境,哪次不得死伤人的?
听说全县竟然没有死人,就是李县丞,也不得不承认这姓刘的真是走运。
刘衡一改往日懒散模样,没有当甩手掌柜,直接坐堂查问了各处受灾情况,下令各里正里长统计,凡是孤寡之家,若是房子受灾了,县衙给出钱修房子。凡是有家人在巡逻队、护院队、服徭役干活的,若是房子受灾银钱不凑手,可来县衙写借据借银子。
在刘衡几番折腾之下,除了那些“外出谋生”的人之外,全县壮劳力几乎都已经被他收编到这三个队里去了。尤其是服徭役这一批,全县一大半劳力都在帮县衙干活的。
所以,这消息一传出,全县上下百姓们都称赞青天大老爷。
刘衡下令原来的徭役队直接编成几支修房劳力队,各个里长统计好之后,由县衙安排修缮。
有钱有人,修房速度自然飞快。
在第二次飓风来到之前,全县几乎所有房子都加固了一遍。
几乎每个受灾的村子,刘衡都亲自带队,上门查看。
来到南苑乡时,范里长带人迎接,这次,范里长一见到刘衡,就跪下磕头,“太爷,求您救救南苑百姓吧。”
“范老丈,我就是为了救灾而来的,你快快请起。”刘衡看范里长就要跪到泥地里,连忙伸手扶住他。
范里长之前虽然有跟李县丞通风报信之嫌,但是接触之后,刘衡对他没有恶感,反而很是钦佩。这位里长,眼光长远,做事脚踏实地,同情弱小。他是个一心为乡邻谋福祉的好人。之前听李县丞的,也是为了求县丞照顾南苑乡,收秋粮时能少纳点而已。
就像南苑乡开挖梯田之事,他觉得这是好事,几次三番求刘衡在南苑动工;动工后他每日查看,督促大家将田埂田圈筑结实。
这次飓风暴雨,南苑的梯田一点未受损,就有他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