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天气越热,吃这种酸酸甜甜的消暑凉茶,感觉口舌生津,清凉解渴。所以,来码头等候渡船的,甚至是路过的码头的,都会花上一文钱。
因为明溪算是同安府的主要水路,货物运输,水路和陆路比起来,又便宜又快捷。所以,周围几个乡镇的货物,都会先运到码头,再用车拉到其他地方。青龙镇每日这个码头人流不少,颜汐的凉茶生意也就好了。
在码头干活的人,觉得糖水是好东西,干活累了,往往也舍得花上一两文来喝。
眼看生意做起来了,颜汐觉得每日跟王氏这么肩挑手扛不行,虽然王氏总是说不累,但是人到底不是铁打的,何况她赚钱也不是为了做苦力啊,所以,多方打听之下,狠狠心,咬牙花了二两银子定做了一辆拖车。
第32章 桥头恶人来
王氏本来还不舍得花钱,等拖车做出来后,不得不赞成颜汐的说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这车,她们每天做生意不仅省力还省时。
这拖车,颜汐是参考着后世的二轮拖车改造,为自家消暑茶量身定做的。
整个拖车长方形,车头这边放了个烧饼炉子一样的两个炉子,可以两壶水同时烧煮,烧柴禾和炭火都方便。
车尾这边放两个水桶,一个是备着水用来煮茶的,另一个则是方便茶水搭在桶上浸凉的,若急的时候还能拿来洗杯子。
这辆拖车四面有围栏,三面可以放下,靠着顾客的那面围栏则是固定的。
她还吸取了王七打碎碗的教训,专门找人做了长竹筒,两大海碗茶水装一个长竹筒,这种长竹筒都做了挂钩,放凉后可以挂在固定的那面围栏处。
竹筒上还特意让人雕绘了消暑清心茶字样。
有人来买就可以拿一竹筒,要是放一文钱押金,就可以将竹筒带走,等下次再还回来。
另外她还备了几十个竹节杯。一个长竹筒刚好能倒四杯竹节杯,来凉亭等渡船或者送亲友的人,花一文钱就能拿四杯,几个人分着喝,凭栏而坐,还显得雅致了。
王氏开始还觉得颜汐这钱花得冤枉,等推到码头这儿一试,发现受欢迎多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王七他们是卖力气活的,汗流得多水就喝得多。这些人喝不了两大碗的,就可以买上四小杯。
还有些略微富裕的,直接一文钱就买一两小杯喝,倒是凭白多得了一半利润。
另外,颜汐还准备了新品种,消暑茶是每日必备的,其他大麦茶、香兰茶、金银花茶等,每天只煮上一两壶,碰到下雨天她还会煮一大壶姜茶来卖。
颜汐嘴甜人活络,二十来天下来,周围的商贩都认识了,比如在桥头卖烧饼的那对老夫妻,大家叫他们高叔、高婶的,颜汐与他们熟悉后,竟然跟他们搭着一起卖东西。
大热天吃烧饼嫌干,配一杯消暑茶吃,花个三文钱就解决一顿午饭了。
而有东家来运货,舍不得请伙计喝茶楼,喝上一杯消暑茶就完全没压力了。
王七打碎了碗不要他赔钱后,他觉得不好意思,也时不时推荐一二,作成她们的生意。
多面开拓之下,颜汐她们这茶摊的入账,基本稳定在每天一百文左右。最多的一天甚至得了两百文。
王氏那天硬是忍到回家,才高兴地连数了几遍,第二天又兴冲冲去布店扯了几尺布,要给刘衡和颜汐做新衣。
“你到家里这么久了,穿的都是旧衣,现在宽裕点了,婶娘帮你做两身。”
“婶娘,我现在哪穿得着新衣啊。”颜汐转了个圈,示意王氏看看,自己还女扮男装着呢。
王氏拍了她一下,“原本是怕你一个人跑镇上不方便,现在每日我都陪着,哪里还用得着穿成这样。”
“不了婶娘,我还是穿这样吧,这样方便。”一样都是小孩,颜汐见识到了古代的男女有别。
十岁的小姑娘说话,都没八九岁的男娃说话好使,大家还都觉得理所当然,她真怕自己一穿女装,出去招揽生意都招不到了。
“等你二郎哥进学了,就好了。”王氏听了她的顾虑,也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除了这些花费,其余的钱王氏都托人捎到了同安府,让人给刘衡带去。他在府城,用钱的地方多,能少为钱操心些,就能多花些心思在考试上。
颜汐自然也不会反对。
刘衡可是他们这个家最大的顶梁柱。
对面茶楼的老板,不止一次让人来问过,想买她消暑茶的方子。若不是顾忌着刘衡可能获得功名这件事,只怕就不是商量,而是强买了。
她为了不引人注意,才故意定价一文钱,让人觉得利润微薄。没想到就这么一文钱的小生意,都逃不开有心人的眼。
以后,她要是想再多赚钱,那眼红的人就更多了。
所以,她希望刘衡考好点,快点考中秀才、举人,甚至进士,到时,她在这明水县就算是背靠大树了。
算算日子,刘衡应该已经考完,就不知道考的如何了。
王氏每天都要算一遍日子再念叨一遍不知道二郎何时归家。
她心悬两头,越到快放榜的日子,越是心不在焉。有一次烧好一壶茶水,转身又将茶水放火炉上烧了。
颜汐吓得不敢让她做了,茶水放错倒错都是小事,万一人烫着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