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长贵的窝头掉在地上,抱住了脑袋,“我……我就是担心家里……”
杜固一把拉起他,“跟我回去,快走。”说着连拖带拉地将人带走了。
蒋小旗几个看着地上滚动的窝头,一个士兵上去捡起来,将外皮撕了,放火上烤热,掰开来每人分了一小块,众人都有些忧心忡忡。
另一边营帐里,有家在康平的士兵,听着小调,不由悄声问同乡,“虎子哥,你说我爹会不会也被拉来当壮丁啊?他们……还好吗?”
那被问的同乡抬头看着漆黑夜色,重重叹了口气,“将军不是说,只要家里有人在军里的,都不会拉来当民夫的吗?”
“可是,我听那些民夫们说,压根没人问,看到人就抓……”这士兵年纪有点小,忍不住啜泣起来。
他那同乡再也睡不着了,起身靠坐着发呆。
这些歌谣响了好久,待到雨势渐停时,歌谣才停止了。
士兵们侧耳倾听,只能听到了枯枝落叶的沙沙声,就好像晚上的歌谣,只是他们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天亮之后,安王吩咐埋锅造饭。有将领发现士兵的士气有些低落,看到一个士兵居然在抹眼泪,气得拿着马鞭就抽。
这士兵是临时被抽来的,看着好像也才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被抽痛之后,忍不住哭了起来。
蒋小旗一听这孩子也是虎狼关那边的口音,走过来帮着低声求情,副将听到这边的动静,也来帮忙劝阻,才将那将领给劝走了。
“哥,我——我以为是打北蛮才参军的,我爹娘和我姐都被北蛮杀了。”那小兵跟蒋小旗哭道。
副将听到了,也是叹了口气,训斥道,“军令如山,还不快下去收拾一下。”
那小兵哭着回到营帐,周围其他的士兵们听到他的话,心里也都涌上了各种滋味。士兵不由更低落下去。
士气一低落,传言就开始猛烈了。
士兵们悄然议论安王是不是真的勾结了北蛮,这次起兵是不是不得天佑,才会接二连三不顺。
从应城匆匆起步一路赶到润安,这一路上,士兵们看到的是百姓们忍饥挨饿、哭声震天。原本想着家里人总会没事的,可听着那歌谣,想到昨夜那些被困在前营的百姓们,他们不由在想:饿死的、被杀的流民,会不会有自己的父母兄弟?
有军官听到这种话之后,抓了几十人,视为奸细叛逆。可是,这一抓,反而激起了不少士兵的激愤。有士兵与军官起了冲突,一时间几处都乱了。
安王本打算天亮后一鼓作气攻城,崔同和听到有人说士兵们哗变,连忙到中军大帐向安王禀告,“王爷,下官怀疑军中有奸细。”
第352章 山崖有神迹
安王也听说了士兵哗变的消息,正在恼火,听到崔同和这话,不由寒声问道,“那你认为该如何找出这奸细呢?”
崔同和微一犹豫,还是献策道,“王爷,不如再在这里驻扎一天,让人在军营各处查一查。下官以为,昨夜的火就有蹊跷。”那把火和润安城的偷营,安排得太紧凑了。
安王一听崔同和提议再驻扎一天,双眉一皱,“崔同和,你知道兵贵神速吗?这种时候,你竟然建议本王再耽搁一天时间!”
“王爷,奸细若不找出来,下官怕后面还有变故啊。”
“奸细、奸细,本王看你才像奸细。”安王叱了一句。
崔同和一愣,想到昨晚王爷看自己的眼神,还有自己这几次提议后安王的反应,心中咯噔一下,难道王爷真的觉得自己是奸细?
“王爷,下官承蒙王爷知遇之恩,才做了辽州知州。下官敢对天发誓,对王爷忠心耿耿。”
他郑重作揖到地,行了一个大礼,起身郑重说道。
安王看他说得如此肯定,还是上前扶住了崔同和的胳膊,“同和休要多礼,本王与你相知多年,想来同和也不会辜负本王。”
“下官甘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崔同和再次说道。
安王目光微闪,“眼下先讨论军情,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崔同和心中一凉,安王不肯直言信自己,这是不肯全信的意思了?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事,让王爷对自己如此疑心?难道是有人在王爷面前进了谗言?
安王身边的几个幕僚,也有人嫉恨崔同和。毕竟当年同是幕僚,而崔同和一路被保举做官,而他们至今还只是王爷身边的幕僚。本来王府未抄时,他们还能在王府中任职。王府被查抄后,他们没有被问罪,但是都变成了白身。
崔同和心中猜测会是谁在王爷面前进谗言,还未想出个所以然来,营帐外传来一阵巨响。
有士兵惊叫,“山塌啦!”
安王和崔同和一把掀起帘帐,走出大帐,看到士兵们都看向新野靠近润安城那边的山崖。
那处山崖,靠近官道这面是一片光秃秃的石壁。昨夜一场秋雨,可能将山上的土石泡松了,一片石头从山崖滚落到山脚,发出了一阵巨响。
幸好那座山离润安城这边还隔了山头,不然那些石头要是滚到润安城这边来,安王这边就要吃苦头了。
大家发现只是滚落几块山石,正松了口气。有眼尖的人忽然指着那处山崖叫道,“快看啊,那是不是有字啊?”
边上有人不信,“别胡说,那么高,谁能爬上去写字。再说刚才山石还塌下来了,谁站得住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