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因为娘,还因为你!”颜汐踮起脚也啄了他一口,“二郎哥,除了你,再没人会答应让我这样抛头露面地折腾生意,你是天下最好的夫君!我得看住你,不能让人把你抢走了。”
“胡说!”刘衡训了一句,只是那语气里却是挡不住的笑意,俊脸都有些微红了。
颜汐却是两手捧住他脸又是一亲,“是真话,这么好的夫君,再找不到了!”
刘衡被夸得不仅脸红,耳朵也红了,心里如浸了蜜一般甜,又觉得连日的担心终于洗刷一空,仿佛春回大地,他只低声嘱咐,“汐儿,那你可得记着,不能怪我,不能嫌弃我,不能离开我!”
颜汐如小鸡啄米一样狠狠点头,又觑着他脸色,轻声说,“夫君,那我们别辞官了,先将这些事做好,等回京的时候我们就求太医再给看看。要是太医说不行,我们就马上辞官。”
刘衡从辽州做到京官,就算卫城这个皇帝看重,三年一任肯定要做满的,现在是第二年,她趁着这一年多时间里,先想法子寻访民间大夫。等到回京时就看太医,要是太医看不好,立即辞官,省得刘衡在京城受同僚非议。
太医要是看不好了,她就按照自己打听到的民间大夫,像刘衡说的,一边寻医问药一边游山玩水呗。
要是还看不好,路上就开始收留孩子,选小的几个月的那种。回到阳山村,刘衡若是不愿让人知道不是亲生的,她就说是路上生的,谁还能知道怎么的?这都不是事儿。
第389章 用事实说话
颜汐小心翼翼劝了好久,她知道刘衡的抱负,怎么忍心他的抱负尽付流水?而且,她也私心猜过,刘衡可能是怕自己不育之事被漏出去,不论古代现代,没有男人会不在意。
所以,她也想过了,真要到时候,自己就承认是自己无法生养,保住刘衡的面子。反正女人不会生养,最难过的是被公公婆婆骂。在她这儿,上无公婆,下无姑姐,只要刘衡不休她,谁能把她怎么着?
劝了刘衡后,她已经拿定了主意,如果他们注定不能有孩子来继承,那就让刘衡的政绩被人称颂。
刘衡不知道颜汐的主意,他只是听到颜汐的主意后,觉得那法子太好了。反正他是无法生育了,到时两人领个孩子,谁能管他?刘氏族人吗?若是涉及汐儿,他不在乎用手段压服那些族老们。
两人都暂时了了一桩心事,开始面对眼前圣上让人送来的旨意——自辩。
所谓自辩,就是给刘衡一个机会,你自己说说他们是不是冤枉你了?你有什么证据觉得他们冤枉你了?
刘衡找来汪同知,让他整理了档案资料。颜汐带着吉祥、如意盘了账,几天后,刘衡的自辩折子快马递交京城,一个字没有多写,送上了一本账册、一本辽州政务安排表。咱们不说空话,用事实说话。
政务安排表上,写了刘衡对辽州的发展计划,哪些已经进行,哪些计划进行,每样计划预计要花费多少银两、要耗费多少人力和时间。
而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从踏入辽州第一天、也就是到新野县上任收受盐商第一笔银子开始,到如今应城办诗会文会的收入,到他在新野支出第一笔徭役费用,到如今开渠修堤的费用,一笔笔收入和支出,让人看到了他所做的每件事情。同时,账本上,还附有刘衡自己的所有俸禄花销明细。
账本上,明显是入不敷出,而这些亏空的钱,都是颜汐赚的钱填进去的。
账册送走了,刘衡继续忙活自己的事情。
已经到了七月,去年为了增产收集种子、让老农们到处传授经验,精耕细作,加上还有新挖的沟渠,辽州境内各县,田产都有了增收。
试验种植的那些种子,虽然没有都达到亩产四百多斤,但是,整体都达到了三百斤以上。而正常耕种的农田,良田亩产平均也达到了近三百斤。
一亩地总算能多收几斤粮食了,对农民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喜事。
而且,刘衡又督促各家收完粮食后,开始种萝卜等各种蔬菜,瓜果半年粮,菜也是能填一填肚子的。
虽然不知道这种增收是今年老天爷帮忙,还是粮种问题,还是老农们到各县传输经验带来的作用,刘衡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也不枉费填进去那么多银子。
等到辽州最后一个县秋粮产量报上来,应城知州府衙一片欢腾,今年,辽州的粮食产量是府志有记录的二十年来最高。
百姓们缴纳秋粮税后,居然还能家中剩下粮食,一家家喜极而泣,冲着应城方向磕头。
老天爷保佑,咱们辽州终于又有一位好知州,他让我们冬天不会饿死了。
连年困苦、兵荒马乱后,百姓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很低,他们只要纳税之后家里还能剩个三五斗粗粮,还不用喝凉水果腹,就觉得自己的日子好过了。
这种好事,当然不能锦衣夜行。刘衡又另外写了一道奏折,将辽州目前的人口情况和粮食产量、亩产提升等事情一并写了进去,让人快马加鞭,将这道奏折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城。
这道奏折,和之前的账本,前后脚到了京城。
他神采飞扬地告诉颜汐,“总算没有白白折腾,百姓们今年总算能过个好年。”又掏出了自己临摹的密信,“汐儿,你猜是谁写的这封密信?我查到了。”圣上将密信原件给送到刘衡手里,不就是给他查这个人的机会吗?或许,这也是一种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