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直接哭了,“我排了三个月还没排上号啊,大人,您一来不会将文会给搅黄了吧?”
严主事……刘知州这是站着收钱还得好名声啊,这种好事,他也想要!
而文会的银钱,去处也是明明白白,有据可查。
他叫来一些服徭役的百姓,百姓们瞪大眼,“要是没有刘大人招大家做工,我们去年冬天就得饿死。”
“刘大人的衣裳,比我们县里的财主都差,这还是贪官?”
严主事不敢问了,他怕再多问几句,会激起众怒挨打。
但是,他不敢不细查,所以,他还查了宜嘉县主的账。
颜汐一听严主事要来查自己的账,二话不说,让刘忠孝带着吉祥、如意,还有鲁福、阿寿等人,归拢了自己手头生意的账目,全部送到了严主事面前。
严主事看着叠成半人高的账,先倒抽了一口冷气。
他查辽州府衙的账用了十天,而查宜嘉县主的账,用了整整二十天。
宜嘉县主手下几摊生意,粗看都不起眼,可是架不住人家赚钱啊。零零总总,一年收入居然就有十几万两白银。颜汐交出的是过去三年的账,收益一年比一年高,只怕今年还会更多。
查完之后,严主事再看刘知州,呵呵呵,原来你就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啊。
等他查完了,严主事就要走。
刘衡从浑河大堤赶回来送别,也没问他查的怎么样,就按照礼仪送了他,连顿酒宴都没摆。
等他走了,颜汐问刘衡,“刘知州的清名是不是能满天下了?”
刘衡叹了口气,“只怕我吃软饭之事,是遮掩不住了。”
颜汐哈哈大笑,“夫君别怕,从今以后,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
刘衡彻底噎住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忍不住抱住她就是一顿揉搓。
严主事回京途中,收到了一封密信,状告辽州赵推官在登州时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所以,严主事回京之后,火速写了奏折复命,又将这封密信递交了上去。
卫城拿着密信一笑,这两人还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既然这样,那让登州那边也查查吧。
朝会上,卫城将严主事查出来的事提了几句,命人往辽州发了一封褒奖的圣旨。这下,刘衡的清名果然是天下皆知了。
要是按照政绩来说,刘衡做的这些,足够他升迁一次了。可是,卫城舍不得升他啊,辽州这边,眼看百姓生计有着落、各项事务开始好转,他指望刘衡继续在辽州做出事业。所以,随着圣旨来的,是一套三品官服。
这个暗示,让知道的官员们都羡慕成红眼病了。
最多再过三年,朝中就要有一个二十多岁的三品大员了,这是什么升迁速度啊?
刘衡接旨谢恩后,看着官服跟颜汐苦笑,“辽州这地方穷啊,多收三五斗都是喜事,圣上竟然还指望更上几层楼?”
是的,四品知州到三品大员,圣上是暗示给他升官,何尝不是暗示他得让辽州升个两档呢?圣上的恩宠,可不是那么好得的,用颜汐的话说,那就是给了根胡萝卜,能不能吃到嘴,看自己。
第391章 众县令排座
圣上给了一根胡萝卜,要怎么吃到嘴里,却是件烦人的事。
朝廷考核官员政绩,主要考核境内教化、政事清明、境内人口、境内牲畜数量、诉讼刑名和赋税徭役这六方面。
辽州平叛之后,死了很多人,那些惹事的泼皮混混都被治了,境内风气肃然一清。所以,今年的诉讼刑名就很好。
而刘衡从去年忙活到今年,终于让粮食增产了,赋税上就没问题了。
其他人口增长、牲畜增长乃至教化发展,却都是跟钱挂钩的。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要想有钱,还是得靠商业。
辽州建立了两处商镇,贸易往来不少,但是辽州百姓却没得到多少实惠。
刘衡也是发愁,来交易的蛮夷外族,喜欢丝绸瓷器、茶叶珠宝,乃至粮食,这些东西,辽州也缺啊。
颜汐盯着自己出入账本看了半天,跟刘衡建议道,“二郎哥,要想让百姓得实惠,我们得让外族商队买辽州出产的东西。”
刘衡也知道这个道理,“辽州出产的,蛮夷肯定会买的就是食盐铁器……”这两样就在新野,但是,朝廷管制,不是说卖就能卖的。
“我们可以让每个县挖掘挖掘一下自己的特色啊。”颜汐觉得,这种地方建设,不就跟现代的省市发展规划一样,要有地方特色嘛,“你看就像新野县,因为有铁矿和盐场,会有商队运输,只要从商队身上刮点油,新野县内百姓就能自给自足了。其他地方的百姓,肯定也有赖以谋生的本领。”
刘衡点头,“若说了解本地的,还得数各个县令,我这就召集他们来府衙议事。”
颜汐连连点头,没道理压力都背在刘衡身上啊,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的县令们都应该出力嘛。
很快,知州大人下令,辽州十七个县的县令赶到应城,共议辽州发展大计。
这还是刘知州上任后,第一次召集齐了所有县令。
而这些知县们,一踏入应城城门,就发现刘知州和别的官差别太大了。
而最坑的是,除非你比其他人早到一天,晚上住在驿馆,能跟其他县令碰头说个话,不然你进了府衙大门,发现连叙旧的时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