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赶到明水县,与裴先生汇合一起坐船去同安府。
裴先生见过颜汐几次,虽然他鄙视商贾,对颜汐倒是很怜惜。
刘衡曾说自己能够读书,全赖母亲和颜汐,母亲日夜辛勤劳作,颜汐小小年纪操持生计。
而且,裴先生吃过颜汐做的菜,一听说这次颜汐跟着一起去同安府,高兴地对刘衡说,“有汐儿在,这次为师有口福啦。”
“裴先生,您放心,我保证在府城这段日子,天天给你们换花样。”颜汐大包大揽。
自从见了世面后,她对自己的厨艺自信度又提高了。
古代的厨子,刀工比她好,但是做菜的搭配花样真比不过自己。要知道自己在现代,天天翻看菜谱,可是集古今中外各种菜谱于一身啊。
“你腌制的那个咸豆角就很好吃,天热吃着很是爽口。”
“先生您看,我带了一大罐呢。”颜汐指指自己的大包裹,“那叫酸豆角,我还带了新腌好的酸菜,用这两样可以做不少菜呢,我给您做几道尝尝。”
裴秀才呵呵一笑,他不爱钱,但是没几个人能抵挡口腹之欲。
三个人赶到同安府,发现考生并不比府试那次少。
原来这院试,三年两次,童生却是每年都有,所有童生们都攒足劲想要考个秀才,得到科举的门票。
第55章 意外的挑衅
颜汐三个的运气,比上次刘衡两来的时候好多了。
他们居然找到了一家还挺干净的客栈,这客栈距离学宫不算远。吸取上次的教训,三人一问八百文一天,直接要了两间客房,颜汐一间,刘衡与裴秀才一间。
穷家富路,颜汐这次带了五十两银子,足够住客栈的了。
安顿之后,天色已经晚了,三人都还饥肠辘辘没有吃饭。
颜汐跟掌柜的商量借个灶台,晚上简单做了三碗面吃了。
考虑到刘衡要考试,营养和卫生都得兼顾,颜汐一早起来买了菜、米、面等东西。
她在小火炉上熬上绿豆小米粥。另一边,没有西葫芦,颜汐买了嫩南瓜擦丝,加盐杀出水来,打个鸡蛋进去,再加点盐拌成面糊,烧火热锅,抹上一层油,将面糊摊到锅里,撒点葱花,很快,就做好了三张简易版糊塌子。
她用托盘端了小米粥、糊塌子拿回客房。
裴秀一看这熬得透亮的小米粥,再看看卷成卷饼样的糊塌子,先拿起糊塌子咬了一口,不住吸气,“这个好吃,这叫什么?好像在同安府不曾吃过。”端起小米粥喝了一口,“这粥也熬得好。”
其实各地摊饼手法都差不多,就是配料不同。颜汐这糊塌子做法,前世是北方才有的,同安府这边跟前世的南方差不多。这里大家卖的以烧饼、酥饼为主,前世到处见的煎饼倒是不多见。
“裴先生,这是糊塌子,用嫩南瓜擦丝做的。”颜汐自己吃了一口,嗯,用嫩南瓜代替西葫芦,做出来的口感也不错。
离考试还有几天。吃完早饭,裴秀嘱咐刘衡好好温书,自己出门去看看。颜汐看没自己什么事,也去府城转悠一圈。
这一圈看下来,她觉得同安府到底是府城,比明水县物价高。就比如她买的鸡蛋,在明水县贵的时候两文钱一个,青龙镇阳山村这种地方,一文钱一个都能买到。而在同安府,平时就是两文钱,贵的时候甚至卖到三文钱。
其他菜就不说了,普遍都比县城贵。
布料品种就更多了,不过,大的布庄里没有粗棉布。不知道是府城人富裕不买粗棉布,还是她逛的几家都是大布庄,人家不屑卖。
光花钱太不安心了,她拿着王氏绣的几个荷包到一家绣楼问价钱。
“你这荷包,布料太差了。”那绣楼的女掌柜嫌弃地拿起一个丢下一个,看了一圈,挑了十来个绢布的出来,“这几个还算能看看,我给你五文钱一个收了。”
说着就从钱罐里抓了几个铜钱丢柜台上,开始数钱。
颜汐看这女掌柜斜眼视人的样子,知道她是欺负自己年纪小,不懂行情。
她刚才在边上听过,绣楼里摆出来的几个绢布荷包,开价都要十五文到二十文一个。
王氏这几个绢布荷包,料子比柜台陈设的几个还要好点,少说也该给到八文钱啊。
“掌柜的,五文太便宜了,能不能加点啊?”
“就五文一个,爱卖不卖啊。”那女掌柜眼睛一挑,看颜汐一身穿着,“就你家这种破烂,我收你五文都是看得起你。”
“这个价,我不卖了。”颜汐皱眉,收起几个荷包,转身走出店门。
同安府就两家绣楼,女掌柜的见多了乡下人来寄卖绣品。
她家绣楼位置好,规模也大,收绣品的价钱虽然不高,但是有多少量就能收多少。
所以,那些乡下妇人为了长期卖绣品,都会送到她这儿。
颜汐拿出荷包,她一看就知道这孩子手里的荷包量不少,压下价钱收几个也算可怜她。
没想到颜汐没再哀求,转身就走,这让她觉得颜面有损。
“哪来的小兔崽子,还挺有脾气啊?不卖给我,你看看有谁收你这破荷包?以为府城什么破烂都能卖吗?”气愤之下,那女掌柜跟在她后面,站在店门口大叫,“看你可怜,我才收你几个……”
这家绣楼位于府城的大街上,人来人往,这女掌柜一喝骂,路人纷纷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