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大人!”
众人看到了黄知县,立刻围拢过来,指着杨高、阿武他们噼里啪啦地一顿黑。
方瑶走到杨高几人身边,小声问:“你们怎么在这儿的?是不是他们把你们抓来的?”
杨高压低声儿道:“不是,咱们几个觉得村里祭拜的山神不大对劲儿,就一大早出来到转悠,结果遇到这事儿,然后就吵起来了。”
方瑶一边听着,一边暗中注意着黄知县的一举一动。
后者面容凝重,面前的人说话时很少插嘴,频频点头,看似在认真听人诉说,但却几乎不朝雕像的方向多看一眼。
直到三娘挥开人群,看到地上雕像的样子后,又惊又怒地哭了起来,黄知县才不由望过去。
这一看,他便顿住了,随即快步走过去,半蹲了下来。
黄知县慢慢拿起雕像断裂的胳膊仔细翻看,又拧眉打量着地上摊成一片的黑色沙土。
片刻后,他起身道:“你们来时,这雕像就这样了?有人动过这里的东西没有?”
“没有,咱们大伙儿一来就这样了……”
众人纷纷摇头。
黄知县顿时侦探附体,开始认真询问起来,“你们是何时到的这里?来时有发现附近有其他线索和人吗……”
方瑶冷眼旁观着。
那群人你一言我一语,但在她听来都是些屁话。
突然,三娘猛地起身,指着方瑶,大喊道:“是他们!肯定是他们!山神雕像在这里快两年时间,从未有过任何差池,可他们一来,就出了这事!”
这还是方瑶第一次看到,三娘有如此狰狞的面容。
众人安静下来,连黄知县也目光复杂地看了过来,有些为难道:“娘子,这山神雕像非同小可,你们若是……”
方瑶睨着这人,一张清俊儒雅的皮囊此时在她眼中,却比旁人看起来还要怪异。
如若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这事是黄知县做的,怕是不会有人相信,还可能反而令他们陷入更加为难的境地。
她淡淡地笑了笑,笑得黄知县有些晃神,后面的话都不知如何说下去了。
“官人,瞧你这话说的,既然山神如此灵验,那她定然是瞅见到底是谁砸了她,这不马上就要去山里拜她老人家了嘛,到时谁害了她,不是一问便知吗?”
众人听她这话,皆是一愣。
而黄知县的脸色却陡然有些发白。
不过很快,他就淡定下来,轻轻点头:“此话有理。”
至于其他人,同样觉得可行,连情绪激动的三娘,也没有异议。
“莫要以为是黄知县的妻子便可以逃脱罪责,到时山神发怒,你们就等着吧!”
大抵是为了快些寻出“真凶”,这群人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要早些出发。
安排了一些人处理山神庙这里的狼藉,其他人便开始收拾东西。
很快,时间未到晌午,方瑶就又坐上樊辰的马车,出了这糟心的县衙。
马车吱吱呀呀走在城中的夯土路上,方瑶将车帘掀开一条缝儿,探头看向外面。
道路两旁的商铺大多关着门,路上厚厚的积雪无人处理,就这样被前面的车轮压过一道又一道,留下深深的轴迹。
“县城里的人大多也都去了清神山,所以街上很是冷清。”樊辰淡淡的声音传来。
方瑶“嗯”了声。
她瞅到前方的巷子里有一辆驴车出来,男人走在前面赶车,后面就是简陋的木板子,没有棚盖,只铺了床被褥,上面有妇人抱着一个贴了“供”字的罐子,缩在被褥里面。
不仅如此,街道上还有人直接是背着包袱,跟着车队步行。
方瑶心中愈发好奇那山神到底有何奇特之处,就算在这大雪天里,还引得庆丰县人人向而往之。
第174章 治民之道
出城后,周围的声音顿时嘈杂起来。
方瑶掀开马车四周的窗帘,将前后左右全看了一遭,才发现不少县城里的百姓,都候在了城门口。
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马车,只能缩着肩躬着背,双手交叉拱在袖筒子里,聚拢在一起,互相取暖。
即便如此,几乎各个都冻得嘴唇乌青发紫。
他们一看到衙门的车队出来后,便背上并不算大的包袱,三三两两跟了上来。
方瑶不由喃喃:“这些人是要随着衙门的队伍一同前往清神山吗?”
她的声音说得原本不大,谁知外面的樊辰很快应道:“没错,这样安全一些。”
想到庆丰县里随处可见的土匪村子,方瑶沉默下来。
来之前她就听说过,庆丰县一般相邻的村子为一伙儿,只要有人路过,管他是谁,只要不认识,一律按肥羊来宰。
就算你是庆丰县另一处的土匪头子,若是孤零零落在其他村子的手里,也是凶多吉少。
即便现在庆丰县的人大多数都要去清神山,可路上若是落了单,说不定走着走着人就没了。
于是,即便是本地人,也都是结伴同行,像这种情况,自然是巴不得跟县衙官府的队伍一起。
只是方瑶时常怀疑,这庆丰县的人连别处来的官家人都敢在官道上劫,还会怕这本地一个小小县衙?
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想到驿站和邻村的人勾结,她心里沉甸甸的。
或许,这里最大的抢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