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不明其意。
结果陛下丧仪一过,新的内阁辅政,康亲王为首的等人对他们这些勋贵十分厌恶。
陛下登基后,果真将叔祖父打发回了江都,巡抚江南。
他没能感受到京中风平浪静下的暗涌,以为这样也不错。结果叔祖父临走时是说了一句:“小儿歹毒。”
他才惊觉,周家已经成了案板上的鱼肉。
第127章 她想戳穿
吏部已经由张克定提领,裴荀依旧提领户部,他身体不好,所以建元十三年中第的傅容担任了侍郎。
上京城都知道裴家将来贵不可言。未尝不能比肩从前的周家。
连同吏部的李珰也跟着张克定,成了朝中新贵。
新朝气象,赵诚年幼,辅政大臣们以赵诚幼帝不能临朝为由,请苏太后一同参与商讨。
苏云檀因为安成诞下儿子,对先帝驾崩的阴霾也散了不少,每月逢旬末会在辅仁殿和内阁大臣们商讨国事,此时赵诚就在身侧。
先帝的遗旨中承认了还政于嫡支,所以赵诚一直称苏太后为娘娘。
周聿昭进西苑看望病重的老娘娘,太皇太后耳聋眼花,靠在罗汉榻上,看着他问:“是法身来了吗?”
法身是文敬太子的乳名,自幼在当年的陈太后身边长大。
周聿昭心中大惊,一时间定在那里,一动不动。
云姑低声说:“娘娘上个月开始,突然就不认识人了。”
周聿昭怒道:“那怎么没有请太医?都干什么吃的!”
云姑叹气:“陛下将整个太医院的人都打发来了。”
到最后,管老娘娘的还是儿孙,不是周家人。
周聿昭也知道自己太心急了,问:“那有没有说什么状况?怎么好好的突然就不认识人了?”
云姑明知道,是赵幼澄当日说的话太狠毒,刺到老娘娘的心口了。赵幼澄几乎指着她骂,偏偏老娘娘说不出话来。
当年为了周家加封一门双侯,她都愿意将才两岁的独子交给陈太后抚养。不得不承认她心肠硬。
自赵幼澄来过后,娘娘就很少说话,总一整日的发呆,突然有天就开始耳聋眼花,就不认识人了。
“太医说,娘娘上了年岁,大约先帝驾崩,心里太伤心……”
周聿昭一听这就是推托之辞,他不信娘娘会因为这个伤心至此。
“谁来过?”
“婉淳长公主。”
周聿昭很久都没有说话,最后问:“可是和娘娘起争执了?”
云姑哪里敢惹是非,这里面可是有陛下的眼线,她否认:“不曾,陛下身边的吴总管一起来的。”
周聿昭知道,婉淳定然和娘娘起了龃龉。
他陪娘娘呆了一整日,娘娘一整日都当他是文敬太子,说的都是些望子成龙的空话,盼的是一荣一俱荣。
等娘娘休息了,他才问文襄:“究竟因为什么?”
文襄已经老了,被发配到西苑,他反而放心了。从前他生怕自己不得好死,现在已经知道赵幼澄不会和他多计较了。
“老娘娘当年,用亲事威胁婉淳公主。用和侯爷的亲事。”
周聿昭静静听着,心里想原来她不光是恨娘娘,还恨着自己。
当晚回府,朱氏听闻忠勇侯府的人要全府迁居回江都,着急问:“怎么会突然回江都呢?”
周聿昭不知道怎么解释,朱氏这几天一直在看顾孙子,因为方静云的儿子发热。
刘玉娘并不管方静云母子,由着朱氏稀罕孙子。
周聿昭看看祖母,淡淡说:“老娘娘有些糊涂了。”
朱氏没明白,以为是太皇太后让周宪实回江都的。
“娘娘让他们回去的?那可真是糊涂了,如今陛下登基,娘娘的好日子才来了,亲亲的祖母,比苏太后更名正言顺也不知道,康亲王那些个杀才,怎么会让苏太后参政……”
“祖母慎言!”,周聿昭皱着眉头提醒她。
朱氏丝毫不以为意,在她们眼里,赵诚登上大位,那就和当年的文敬太子一模一样。这些姻亲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毕竟有老娘娘在。
周聿昭:“叔祖父巡抚江南,以后就不回来了。”
朱氏惊讶问:“他不是入内阁了吗?”
“先帝遗命,委以他巡抚江南,因为我们周家祖籍江南。”
朱氏点点头:“那倒也是。只是到底不如内阁显赫,那你呢?”
刘玉娘听着就猜到周家变天了。
她能想象到,婉淳公主不喜欢周家,自然不可能让周家再显赫。
她见周聿昭有些难开口,边说:“晚膳准备好了,今日祖母累了一日了。”
朱氏这才回神开始和周聿昭说起大孙子,而周聿昭看了眼刘玉娘,见她丝毫不在意,只管去招呼晚膳,就不太上心些和祖母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他房中的几个妾都是刘玉娘做主定下的,方静云被朱氏留在院子里,毫无办法。
今日见周聿昭终于来了,急着问:“我爹爹说也要出京,我能不能请勿送送?”
不等周聿昭说话,朱氏变呵斥道:“真是没规矩的东西!”
方静云执拗地看着周聿昭,周聿昭有些疲累,摆摆手:“去吧。”
等人出去了,朱氏念叨:“一个妾,真以为是先帝赐下的,就蹬鼻子上脸,还有没有一点规矩了?进了我忠义候府,就要守我们家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