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娘好,孝顺娘,给娘养老!”福妞儿笑的一口小牙,大口大口给亲娘灌蜜糖。
“哼,别给我来这一套!这话你说了多少次了,怕是你长大都要盖个大院子,才能住下跑来找你养老的。”陶红英嗔怪,逗着小闺女。
佳音再次祭出了她的土豪标配金镯子,“赚银子,盖大院子!”
众人都被逗得笑起来,李老太更是接回了小孙女,疼得心肝肉一样。
“以后可不许再说我们福妞喜欢银子,我们福妞赚银子是要给长辈养老呢。这天下,可找不到比我们福妞更孝顺的孩子了!”
笑闹了几句,去洛安小镇开铺子的事就算定了下来。
李老三和赵玉茹还没什么,家欢却是高兴的不成,他也算出师,以后可以独当一面了。
最纠结的就是家喜了,爹娘哥哥都要离开家了,他也想跟着去,但舍不得家安,舍不得家里的院子,舍不得温泉山谷,舍不得马上要成熟的瓜田……
大伙儿可没空闲管他纠结,就是赵玉茹这个当娘的,都不惦记儿子,她反而更倾向于把小儿子留在家里。
一来家里孩子都是一起长大,不分哪一房,她不在家,也不用惦记儿子吃不好穿不暖。二来,洛安小镇那边还不熟悉,也怕孩子淘气,去了闯祸。
李老太嘱咐李老二拿了纸笔,把本钱如何凑齐,以后红利如何分配,老三一家的工钱之类,都写的清清楚楚。
最后母子四个都写了名字,按了手印。
其实李老二和老三老四,都觉得不必如此,兄弟感情好,哪会为了一个铺子吵闹反目,但李老太却坚持。
亲兄弟明算账,家里孩子慢慢大了,各房也该给自己攒点家底儿了。
她这个当娘的,最应该做的就是一碗水端平。
以后无论儿子们有任何不高兴,有这张纸在,就能分出去是非曲直。
至此,开铺子的事,就算板上钉钉了。
陶红英拉了赵玉茹和家欢,兴致勃勃琢磨铺子卖什么。
洛安小镇上本身居民不多,所有生意都是面对书院的学子。
据说洛安书院,样样都好,就是灶堂让人不能恭维,饭菜简单,味道还一般。
幸好,书院允许学子们中午和晚上都出来吃饭、走动、买东西。
这也是学院大门对面就是商街的原因!
论起可以随意变化,又轻易吃不腻的吃食,那非饺子莫属了。
馅料可以任意搭配,煮的水润清爽,蒸的保持馅料原味,还可以搭配米粥和小炝拌菜。
最主要是方便,不费功夫,吃完就走,一刻钟足矣,太适合中午出来找食儿的学子了。
至于晚上,蒸米饭馒头,炒几个菜,像山谷一样配套餐最好了。
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吃到好几个菜。
若是手里有银子的,还可以额外再点菜,请同窗热闹或者自己慢慢吃顿饭都行。
等再热一热,也可以添个凉皮之类,冬日时候,再换成砂锅油饼,或者小汤锅子。
总之,小食铺子就这一点好,成本不高,随时换产品都方便。
灶间里忙忙碌碌,香味弥漫,不时有各色饺子端出来,要大伙品尝,帮忙提提意见。
老太太坐在堂屋里,点了油灯做针线。
佳音就来回跑,一会儿看看热闹,一会儿陪陪奶奶,最后小肚子吃得溜圆,也终于困倦了。
老太太扔下针线,抱了孙女进屋睡觉。
眼见孙女睡的小懒猪一样,鼓着白胖的脸蛋,她真是爱的不成。
抬手想给孙女盖盖薄被,被下就露出了六个五两的银锞子,她愣了一下,就赶紧收了起来。
末了她低头亲亲孙女的脑门儿,心里无比的欣慰,又想着早些扯料子,给赵叔他们几个的夏衫赶紧做出来。
家里赶不出来,就找村里的妇人们帮忙,给钱好像伤感情,那就给几个咸鸭蛋。
小孙女会走路之后,时常跑去灶间,家里的咸蛋罐子和鸡蛋篓子就没空过。
小丫头自以为做的巧妙,其实这家里,多根草都瞒不过她这个大家长。
第207章 关于养老这个梗
灶间里,足足忙到半夜才算兴致散了,各自歇下。
第二日一早,端上桌的早饭就是米粥和两合面的包子,用的就是昨晚调制的馅料,倒也没浪费。
李老太随口问道,“给后院送去了吗?”
“送去了,只不过粳米粥换成了小米粥,赵叔几个岁数大了,多养养胃,好消化。”陶红英安排饭食尽心,对老爷子们也是格外优待。
“那就好,赶紧吃吧,今日把活计都忙一忙,明日去洛安小镇。”李老太嘱咐,众人边吃边点头。
李老四啃着包子,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娘,是不是该去给叶公子送东西了?”
全家人听得一愣,转而都是嚷起来,“哎呀,居然把这件事忘了!”
“对啊,东西都准备好了,怎么就扔脑后去了。”
“都是大哥那事闹的,只顾把他认回来了,耽误了这么久。”
佳音眨巴两下大眼睛,都要把小脸埋在被子里了。
枉费叶公子待她那么好,她居然也忘了,只顾着开铺子赚钱了。
最重要是,她还惦记去码头那边溜达一圈呢。
当时刚过江,村里人都受伤了,守军也不算友好,大伙着急离开,都没好好看看码头那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