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干政是大忌,从来没有皇后监国之说。
但皇后说得不无道理。
历代禁止后宫干政,其实防的是外戚专权、皇位旁落,可皇后对娘家很有意见,不愿意扶持段家。
太子又是皇后的亲生子,皇后肯定以太子的利益为第一位,不会做出扶植宗室的糊涂事。
大军在他手里,也不用怕她假传圣旨,趁他外出扶太子登基。
况且,她的态度过于光明正大,并无权欲熏心之态,真的像是一心一意为他分忧,为他着想。
七杀平静地回视徐定邦,目光不闪不避。
过了许久,徐定邦终于想清楚了,笑道:“就依晴安所言!”
次日徐定邦便正式下了皇后监国的圣旨,乔云松等大臣自是反对,自古就没这个理。
但他们反对得越激烈,徐定邦越怀疑他们要趁自己不在搞事,力排众议,坚持让自家皇后监国理政。
于贵妃是他的心尖尖,但皇后也是自己人,一身荣辱系于他身上,与他利益一致。
怕皇后镇不住场子,还郑重其事地给了她一枚虎符,可调动京城戍卫军。
临行前,徐定邦又找七杀深谈。重点只有一个,皇后不要心慈手软,不听话的大臣,该杀就杀。
尤其公孙源,只要有一点异动,立马杀之。甚至他没有异动,也可以强行制造异动,灭他满门。
公孙源啊,那可是徐定邦夺得天下的头号功臣,勉强能与林项相提并论的当世名将。
迫使林项自刎的大决战,就是他策划部署的。
如果不是得到他,徐定邦说不定还躲在竹林里看大熊猫呢。
从一开始,徐定邦便对他十分防备。
大决战之后,公孙源还在营帐中睡大觉,徐定邦就带着心腹驰入其军中,亲自取走了兵符,公孙源醒来都懵了。
过河拆桥也没这么快的。
七杀含笑听着,道:“请陛下放宽心。”
第326章 进击的皇后娘娘(11)
大军开拔之日,七杀带着徐鸿民、徐鸿宁兄妹,送出十里,挥着手帕祝陛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001:“哈哈,宿主也是老阴阳家了。还旗开得胜?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大臣们私下议论这不符合礼节,但是,皇后都监国了,出城送下大军,貌似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当皇帝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但学会的技能可没忘。
七杀听政时头脑清醒,游刃有余,令丞相乔云松大为吃惊。
他印象中的皇后娘娘,木讷温良,只是个普通的村妇。眼前的皇后娘娘,却言之有物,见解独到。
看出他的疑惑,七杀感慨道:“乔卿,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乔云松略一思索,恍然大悟。
皇后母子的处境,是真的不大好。上个月,陛下找他喝酒,趁着醉意问他太子和禄王谁更适合执掌江山?
禄王,是于贵妃的儿子徐鸿睿。
乔云松吓出一声冷汗,他原本不想掺合废立之事,自保为上。又怕皇帝被于贵妃迷了心窍,做下错事。
只好说大德新立,不可妄动国本。
本来就是嘛,太子乃嫡长子,理所当然的大德继承者。又纯良温厚,没犯任何错误,哪能说废就废?
而且要废太子就必然废皇后,但陛下微末时,皇后不离不弃,孝敬长辈养育儿女,乡里称颂。正位中宫之后不骄不妒,也不给娘家谋私利,本本分分。
这样的皇后和太子都要废,是想让天下人都认为陛下无情无义么?
说得更直接点,是想给那些对陛下不满的刁民们一个起兵反德的借口么?
江山美人,孰轻孰重?
听完他的分析,陛下默然不语。却还是很不高兴,没一会儿就让他回家了。
皇后娘娘应该也是感受到了危险,才竭力表现。
想到此处,乔云松忽心念一动。陛下非要皇后监国,此前他以为陛下是不信任大臣,才出此下策。
如今想来,分明是给皇后设下的一个局。
皇后在管理后宫事务上,没出过一丝错,品性也好,陛下想挑刺都难。便让她走到前朝,到时找茬就容易了。
要知道,后宫有宫规,照章执行就没有问题。朝政却没有一定之规,是对是错得看皇帝的意思。
乔云松不由对皇后生了怜悯之心,提点道:“娘娘,老臣听闻,青云山隐士才学渊博,若能请来教导太子,乃好事一桩。”
七杀:“多谢乔公。”
乔云松是君子不是小人。那一世,他也是给段晴安献此策,才让徐定邦彻底打消了废太子废皇后的念头。
她不知道乔云松脑补了什么。但很早以前她就发现,各个世界的凡人,面对她时都很会脑补。
神奇的是,脑补的结果往往是她所需要,甚至超出她期待的。
也许,这是独属于她的超能力?七杀飘飘然。
001:“宿主想多了,这是自然反应。人们需要一个解释,就开动自己的小脑瓜,找到一个最合理的。”
七杀:“......就你聪明。”
回后宫的途中,经过御花园。于兰儿正在园中赏花,看到皇后凤驾,战战兢兢上前请安,深怕皇后发作自己。
她自作多情了。
七杀才懒得对付她呢,还让她多穿件衣裳,免得着凉。